-
1 # TeaC
-
2 # 質躍
我的娘呀,“死亡教育”,沒看錯吧,是活不起的節奏?hh
首先,別驚我多怪,俺確實少見多怪,我確實未曾見也未曾耳聞這麼個教育及教育的內容、形式等等。所以驚訝下是理所應當的。當然,此處就要說,死亡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形式內容呢?看到此問題下面給出簡單解釋:
死亡教育在歐美髮育得相當成熟,如今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學科。目的就是“向死而生”,既知死,後知生,珍惜生命的珍貴。由此,對比《紅樓夢》莊禪式的“由空而空”的智慧,是不是也有了積極的意義?目的就是“向死而生”,既知死,後知生,珍惜生命的珍貴。
沒錯,中國也有句俗語,置之死地而後生,絕處逢生,大概都是這個意思的。但問題是,怎麼個“知死”呢?實踐實踐,還是理論教育教育?人生只有一趟,生命只有一次,去真真實實的實踐一下死亡什麼感受嘛?如果,不是,那又如何實踐出真知的知道了死,“既知死”了呢?若不是真實的死亡實踐,那就是死亡理論教育唄,那這個死亡理論又是誰死亡後提煉出來的呢?可見,只能是,活人所作,那不還是思考的產物嘛?是活人的有生命的人的思考的“既知死”,實質還是“未知死”。真知死,是死後的事。所以,人生重要是生的過程,而不是杞人憂天。
至於,《紅樓夢》莊禪式的“由空而空”的智慧,以我看,算不得什麼智慧,而只是被動的服從了所謂的命運的安排了而已。是當時那種扭曲的環境下的一種必然的暫時的解脫而已。要是主動去學那些,要麼無病呻吟,要麼注意力引導事實,會不斷的為了造就那樣的人吃人的社會環境而默默的付出積極的努力。溫暖的Sunny普照,沒有下雨何必打傘呢?人應該是積極的改造環境積極的豐富的生活的過程。
老話而言的,“絕處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些都是具體的實踐, 都是現實的事實處境已經如此了的人,被逼上梁山的處於了這樣的境地了,然後背水一戰孤注一擲,成就了新生。
孔夫子還有言呢,未知生,焉知死。這麼一句話事實上塑造了華人重生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態度。我們自古文化傳統是有重生的觀念的,什麼,天地有大德曰生生生不息之謂易,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等等的說法。西方,基督教影響下的觀念是重死的,認為人與生俱來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然後才能新生。當然,這是舊基督教的教義。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新興資產階級的基督教的教義,已經讓上帝迴歸到了人的自身。現在呢,西方更有,上帝已死的現實所在了。生命本該美好,生活本該自在。而不是,先把人生觀扭曲了,先把生命壓榨,先把生活剝削,逼上梁山,然後在從被踩低的生命狀態,極力的變態的改變所謂的心態來適應踩低生命線的形制,那即使有些意趣也是單一為了生存的一點虛化的調料品而已。現實生活本該多彩,現實生命本該多樣。
何不妨,知生而生,真正的生命教育,真正的人本教育,真正的人文教育,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然後才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會有生命價值意義的真正發揮和佔有。自我生命的生活本質的真正佔有,也就是認識自己認識人生,認識生命,認識生活。而不是乾癟的生命,機器式的生活,那樣的話,所謂既知死,也不過更多是損失自己的生命的豐富性,泯滅人性而已。
所以,關鍵是認識生命認識自己。而不是搞些異化的,外化的,過去未來的不切實際的。佛教裡有苦行僧,鳳凰涅槃,這麼一回事的。當然,也是一種人生的處置方式,一種活法,但,整體上說,本來,宗教就是人類自我異化外化的產物而已,所以,本質上也不過是一種把現實人的豐富的生活抽象的成了單一的生存。再比如,人的本該是自由的勞動在資本的異化下僅僅變成了維持生存的手段,人的勞動、活動等等就都變成了一種抽象出來的單一的資本形式。勞動成了商品。這都不是真正的本該是的自然的人。
好了,言不盡意,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3 # 海浪30636993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由空而空與終極關懷是一個比較高階又溫暖的話題。如何對待生死,是人生名利關,金錢關,生死關三關中最後一關,也是最難的一關。《紅樓夢》就是透過一個家族的興盛發展衰退最後到滅亡,讓人從中領悟萬事皆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靈空,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到頭來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從空中來回到空中,從道中來回到道中,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莊子把死看做是回家,佛家把死看做是生的開始——投胎。在哲學家的眼淚,死生是一回事,出生入死,生的開始就意味著走向死亡,死亡就意味著新生的開始,生死是一個不生不滅的迴圈,這一點東西方應該是一樣的。其實說這些意義並不大,世人一提到死亡還是怕的要命,如何正確面對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今天正好看了一篇文章,有一個成功人士,他的妻子得了癌症,花了三百七十多萬,最後還是沒有把人救下。還有就是巴金老人家在臨終前也是插滿了管子,在病魔的纏繞下痛苦的支撐了六年時間,才離開人世,老人家說,這六年是他活的最痛苦最沒有尊嚴的日子。以上兩個小例子說明了一個目前華人對待生死的一大問題,就是過度折騰病人,最後落的個人財兩空下場。讓死者如何有尊嚴的離開,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終極關懷是宗教的一大作用,終極關懷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清醒的認識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活的長,死的快,不拖累別人,不折磨自己,那就要健康的活著,快樂的活著,到夠走的時候,安祥的離開回家。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回覆列表
在我看來,古人說“空”、“禪”、“虛”什麼的,和今天一樣,也是隻有少數人真正意識到,而絕大多數人是依然生活在物質和利益的追求中的。其中有不少人,即便是在科學觀念已經全面普及的今天,仍然相信人死後會到一個“那邊”去,相信今生的追求和積累很可能可以帶到“那邊”去用的。所以,少數人說歸說,大多數人仍然一輩子迷失在在少數人所說的“色相”追求之中,並且是永不放棄、永遠樂此不疲。
西方世界也一樣,有關於死的教育,同時也有無數的人一輩子只追求現世的享樂,哪怕死無葬身之地也不會後悔。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中國古代有幾位提出和議論“空”、“禪”概念的高人大士,中國所有的人就會都能跟著變成高雅、理性的人。左耳朵聽了右耳朵出,是最經常發生的事情。也不要因為看見有的人家大操大辦喪事、訂購和修建豪華棺槨墓地,就認為古代高人所說的概念和精神在中國已經消失殆盡了。總之不要以偏概全。
看待外國也是一樣。當然本人對外國的情況不太瞭解,只是想大概差不多吧,哪裡都有高雅人和鄙俗人。
跑題了,算了就這樣吧,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