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過AA

    掌握常見的幾種段的結構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常見的有如下幾種段的結構形式:

    (1).總分結構。

    這種結構,段落中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是先總敘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總敘,或者先總,後分,再總。

    例一 《翠鳥》中的第一段

    它的顏色非常鮮豔。(總說)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

    這一段一共寫了四句話。第一句是總的敘述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豔。第二、三、四句是圍繞總敘的意思,分述了翠鳥“頭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顏色“非常豔鮮”。

    (2)分總

    例二 《松鼠》中的一段

    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筆,皮可以做衣服。松鼠真是一種有用的小動物。

    這一段話是先分說,後總說。先分別說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筆”、“皮可以做衣”,然後總說,“松鼠真是一種有用的小動物。”

    (3)總分總

    例三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總說)橋面有石橋,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互相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互相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的一樣。(總說)

    這一段話是“總——分——總”式的結構。共寫了6句話,第一句總說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2—5句分別說欄板上雕刻的三種不同形態的龍如何精美。最後一句總說這些龍“像活的一樣”。

    上述三種都叫總分結構。第一種形式先總後分,第二種是先分後總,第三種是先總後分再總。不管運用哪一種構段方法,都要圍繞段的中心意思來寫,目的是把內容寫具體。

    2.並列結構。

    有的段落中,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這種結構,段中沒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內容又是從事物的幾個方面來寫的。

    例一 《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第四段。

    夏天,樹木長得鬱鬱蔥蔥,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早晨霧從山谷裡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裡。太陽出來了,千萬縷金光像利劍一樣,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野花,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真像個美麗的大花壇。

    這一段話具體描繪了小興安嶺夏天美麗的景色。四句話分別寫了“樹木”、“晨霧”、“太陽”、“野花”,都是圍繞小興安嶺夏天美麗的景色來寫的,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

    又如下面例段:

    老爺爺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語,嘴裡低吟著詠花的古詩。老奶奶看花,拄著柺杖,牽著孫孫,有的還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髮髻上。青年們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好像參加什麼盛會,不少人已經穿上雪白的襯衣,有的甚至是綢料的。小學生們繫著紅領巾,叫啊,跳啊,被這一望無際的海棠花驚呆了。

    這也是一個並列結構的段落。寫四種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先寫老爺爺怎麼看,接著寫老奶奶怎麼看,再寫青年人怎麼看,最後寫小學生怎麼看。雖然排列有先後,但表達的意思,都是講看花,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這樣寫,層次非常清楚。

    3.承接結構。

    這種結構的段,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是按照所寫內容的先後順序,一層緊接一層連起來寫的,前後不能顛倒。有的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承接,有的按時間順序承接,也有的按物體變化的過程承接。

    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

    早晨,我們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我們馬上向碼頭走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藍天、白雲,碧綠的海,正從東方升起的朝陽。我們上了船,迎著朝陽破浪前進……

    這一段一共寫了四句話。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一句緊接一句寫的。承接的順序是:

    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馬上向碼頭走去→看到藍天、白雲、海、朝陽→上船出海。層次清楚,條理分明。

    再看下面例段:

    ……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裡。等到青菜全部浸溼後,就把菜葉一張一張地掰下來,把菜莖上的泥粗洗一下,接著再放一桶水,將菜葉一張一張地擦洗;最後,把洗乾淨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鐘,漂去可能有的農藥,然後撈到篩子裡漏幹水。

    這一段話寫的是一個洗菜的過程。句與句是按時間先後順序連線的,用“先……接著……最後……”三個時間代詞把洗菜的過程寫得清清楚楚,句子連線得非常

    4.因果結構。

    這種結構,段中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是“因”和“果”的關係。一般在因果結構的段落中,往往有“因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為……”,“因而……”等關聯詞語。

    如下面例段:

    冬天給麥澆水,能保護小麥安全過冬。因為水蒸發變成蒸氣,能保持地面的溫暖,使麥苗兒不受寒冷的侵襲;水蒸氣遇冷凝結,也會發出熱量,保護麥苗兒;水結了冰,冰能隔絕空氣,使麥苗兒根部不受凍傷。

    這段話是因果結構。先寫結果,後寫原因。全段兩個句子。第一句是講事情的結果——冬天澆水可以保護小麥。第二句是個大句子,有三個並列的小分句,從三個方面說明冬天澆水能保護小麥的原因——①水蒸發變成蒸氣,能使地面溫暖,使麥苗不受寒冷侵襲;②水遇冷凝結會發出熱量能保護麥苗;③水結冰能隔絕空氣,使麥苗根部不被凍傷。

    因果結構段,有的是先寫原因後寫結果。如下面例段:

    媽媽是花兒工人,可她對富貴的君子蘭,花香襲人的巴蘭都不感興趣,唯獨偏愛文竹。所以在我家的窗臺上,寫字檯上都擺著文竹。爸爸常常看著文竹出神,誇獎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曠神怡。”

    這段話一共有三句。第一句寫事情的原因——(因為)媽媽“唯獨偏愛文竹”,第二句寫事情的結果——“所以在我家的窗臺上、寫字檯上都擺著文竹”。第三句透過爸爸誇獎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曠神怡”進一步說明窗臺上寫字檯上擺文竹的原因。這種結構形式,能把問題說得明白,把事理說得清楚。

    5.轉折結構。

    這種段的結構特點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體內容前後似乎不一致,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詞語表示內容與內容之間的轉折關係。

    如下面例段: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幾年,沒出什麼事故。

    可是後來,蛀蟲越來越多,船舷和船艙的木板上,都出現了許多小窟窿。

    這就是轉折關係結構的段,共兩句話:第一句講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幾年沒出事故,第二句說“後來出現了小窟窿。前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用“可是”作轉折詞,說明船出現小窟窿的原因是因為生了蛀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樂跟理想那一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