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一剎嫣火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有一個博大精深、光照千秋的思想體系。

    這個思想體系框架的構成,至少包含互相聯絡、缺一不可的四大本質特徵。

    一是以“道”為根本。

    道是孔子表達其思想體系的最高總概念,包括天道、地道、人道,主要指客觀規律,亦有理想、道路、道德、原則和方法之意。

    道字在《論語》中共出現60次,多為孔子所用。最重要的有“士志於道”(《里仁篇》);弟子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篇》);“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篇》);“獲罪於天,無所褥也”(《八佾篇》);“朝聞道,夕死可矣。”

    由此可見,道是孔子思想的根本,求道是孔子的最高追求,人生的崇高使命。

    二是以“仁”為核心。仁是孔子表述其思想實質的總概念,中心是以人為本、仁者愛人、德治仁政。

    仁既是道的體現,又是德的統領,因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論語》論“仁”的有58章,用“仁”109次。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人和事,孔子對“仁”有不同的解釋。最重要者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篇》);其大意是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符合於義禮,一旦能夠這樣,世界就趨向仁德了。

    “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引者注)於天下,為仁矣”(《陽貨篇》);“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孔子在回答弟子樊遲問“仁”時用兩個字精闢地提示了“仁”的本質:愛人(《顏淵篇》)。

    孔子強調“為仁由己”(《 顏淵篇》),自覺踐行仁道。

    孔子家馬棚失火,他首先問人受傷沒有,他更重視、更關心的是人而不是馬。

    這是“仁者愛人”的範例。因此郭沫若先生說:孔子的仁學是“人的發現”(見《十批判書》)。

    “仁者愛人”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精華點。

    三是以“德”為主體。

    德是孔子體現道和仁的道德主體的總概念,包括仁、義、禮、智、信、孝和與中庸八大支柱(最具普世價值),含恭、寬、敏、惠、廉、儉、讓等德目。

    這就把孔子的仁道倫理思想主張更加系統化、具體化了。

    四是以“禮”為規範。

    禮是孔子體現道、仁、德的具體行為規範的總概念,包括禮制、禮儀、禮節等等。

    孔子強調知禮、守禮,強調簡化禮的形式,體現禮的實質,做到“合時適度”,以促進社會和諧。

    總之,把握孔子思想體系,對於幫助我們認識客觀規律,如何做人做事,建設和諧世界,傳承優秀文化,實現崇高理想,具有重大啟示和借鑑作用。

    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是因其思想核心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這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

    提起孔子,大家一點都不陌生,在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他始終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堪稱奇蹟,歷經幾千年而不衰,甚至,會在以後的日子裡更加發揚光大。

    但是,隨著周王朝的滅亡,周禮也在歷史的長河中被畫上了句號,這也使得春秋戰國初期的社會有一些不安定。

    孔子求官,實際意義上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一種政治抱負,這個政治報復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社會藍圖,這個社會藍圖就是“恢復周禮”。

    在齊王和孔子的談話過程中,孔夫子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雖然,只有短短八個字,可是,這其中包含了不少的道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禮之中所提到的等級制度。

    孔夫子想說: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若是沒有等級森嚴的一個制度,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現代人在學習《論語》時,經常會提到一個字,那就是“仁”,也就是說,在孔夫子的思想當中,這個字佔著極大的比重。

    中國古代統治者治國,也講究一個“仁”字,這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同時,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思想一個特殊的分支。“仁者愛人”也會被他人所愛,因此說,以“仁”為核心的孔子思想可以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

    孔夫子的思想在現世得到了重用,如今,國外都有孔子學校,來教導本國的小朋友學習儒家文化,但是,在春秋前期,孔子思想是不受統治者青睞的。

    究其原因,無非是當時的統治者目光比較短淺,他們不明白孔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也不明白這番良苦用心背後能帶來的巨大利益。

    孔子思想在春秋前期不得重用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思想中帶著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

    那個時候雖然有天意之說,統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天意,但是,天意終究是天意,他的存在阻礙了孔子思想成為當時的正統思想。

    當然,這也不能怪孔子,他生於春秋時期,生活的年代使他不能形成一個科學的價值觀。

    當世人在介紹孔子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下面這句話: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為那個時期培養了大量學者。提這句話的重點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孔子不僅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在幾千年前是先進的,在幾千年後也不落伍。

    他的教育理念裡,主張學生刻苦鑽研,同時,他也主張一個人應該終身學習,不能因為學業達到了一定境界,就與學習分道揚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句話也表明了孔先生在教育上的理念,他主張向別人學習,在向別人學習的的過程中,增進自己自身的能力。

    這些都是他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其他人很難領悟透徹的。

    孔夫子的思想講究周禮制度,他主張仁政,主張為百姓做實事,因此,他的思想可以伴隨著中國的發展而發展,以至於,他的思想能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朝堂上的正統思想。

    有一點,可以說明,廢棄了儒學正統思想的王朝是不能存在長久的,比如:焚書坑儒的秦朝只存在了幾十年,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治國理念的漢朝,在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

    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十分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

    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和鞏固儒家思想,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有一個博大精深、光照千秋的思想體系。

    這個思想體系框架的構成,至少包含互相聯絡、缺一不可的四大本質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越千年來愛你白敏,結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