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狀態便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知足的人不會為功名利祿而煩惱;能夠自得其樂的人,即使有所失去,也不會為此憂慮.內心重視道德修養的人,沒有權勢也不會為此感到羞愧;知足自得,不追逐官位才會超脫.正確審視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最重要!
-
1 # 芳徑歌者
-
2 # 四夕清禾
自由的書面意思: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拘束。
自由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只能是在對的時間做最適合的事情,終了得自由的果。
泰戈爾說:“唯有接受真理的限制下,我們才能得到至高無上的自由享受。”
康德說:“自由即自律,而且只有自律道德而不是他律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自由,是真正地看到美好,奉獻美好,活在愛與美好迴圈中的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人。
自由是認清現實、明晰自己時還依然對這個世界保持熱愛和真誠。️
自由是對人生的徹悟,必須經過足夠多的人生閱歷,還需要有足夠的分析和判斷力來總結這些閱歷,從中得到感悟。
人們常常說沒有絕對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知足,捨得。
這不是消極的人生態度,並不是告訴我們不應該去追求。人生如列車,不可能總是停止不前,也不可能總是快速奔駛,中間的車站就是給你休息的地方。在一個階段,總要捨得,才能享受到自由,然後才能得到。
-
3 # 狐步探長
能夠有機會探討自由,也是樂事。
說「知足」就可能獲得自由,有一定道理。
但是,這從“人生最好的狀態便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個順序恰好是反向的。也就是說,人在出世之際本是自由的,但是偏偏要執拗地入世繁瑣。
在經歷了擁有身外之物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等之後才開始漸漸旳有了覺悟,於是,強行迫使自己應該有知足感,艱難地追求而後重返自由的幸福去了。
那麼,人們能否從一開始就保持自由的狀態呢?
不會,也不可能。
問為什麼?這問題比回答“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好不了多少。
可能這就是人的本能吧。
人生一瞬間只是相對而言的,而人們對自己身心自由的追求,期限也就只是這段光陰。但是,每一個人都在無意識、不經意地為自己的精神境界積累著痕跡,這些痕跡又反過來監護者自己身心的自由程度 —— 這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我個人認為,這是無法獲得知足感的根本原因。
知足感沒了,獲得自由就沒有緣分了。
可是,在獲得自由之前,能夠獲得知足感卻是何等的艱難呀!
-
4 # 看山水還是山水
何為自由?
從行為上講,就是法無禁止則自由和道德不違就是自由及身體健康之自由和財務之自由。
從思想上講,理論上可以天馬行空、海闊任魚躍,想怎麼想、就怎麼想,完全不用顧忌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之自由,不盲從、不盲信,堅定自信,自信即自由。
-
5 # 張春龍
自由是遵守必要社會規則自律前提下的無拘束活動,如果將自由理解為隨心所欲的無拘束活動,就有可能危害生態危害社會危害他人而違法犯罪。因此,自由是在自律前提下的無拘束活動。自由與自律是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的對立統一關係。
從古到今,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有詩句寫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是什麼使得人們不自由,毋寧死,寧願捨棄生命也要追求自由。我認為真正的自由不在於肉體上的自由,更多的在於精神上的自由。換句話說,肉體上的絕對自由或許是沒有的,但是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卻是值得期待,值得擁有的,而且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有的人腰纏萬貫,卻依然悶悶不樂,為什麼?因為在他的靈魂深處被金錢的桎梏束縛的緊緊的,他從來沒有對金錢滿足過,時刻都想著攫取更多的金錢。反倒是一些平常人、普通人,知足常樂,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工作、休閒井井有條,不去羨慕別人,不去盲目攀比,享受自己的生活,滿足自己的命運,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幸福,羨煞神仙。
《老宣瘋話》中有一個標準,我覺得揭示了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的真正內涵:身上無病,肩上無債,良心無愧。有的人每天羨慕別人有權有勢 ,財大氣粗,可是他不知道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多麼的自由幸福,當一個人輾轉於病榻之上,每天都要面對吃藥打針的時候,健康是多麼美好的字眼;有的人看見別人做生意紅紅火火,風生水起,可是他不知道商場如戰場,有勝亦有敗,他看得到人前風光,卻看不到人後遭罪,不知道他人面對鉅額債務時內心的煎熬和痛苦;還有的人看到別人發了財而眼紅,可是卻不去想想這錢財是怎麼得來的,如果是正當經營、辛勤勞動所得,得之無愧,用之安然。若是不正當渠道得來的,那麼便會患得患失,整日憂心忡忡,害怕東窗事發,哪裡有片刻額內心安寧,更別提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當一個人無病、無債、無愧時,那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幸福。而一旦有病、有債、有愧,怕是再也回不到身心得自由的美好境界,到那時可能才會真正懂得自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