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為天。無論哪朝哪代,統治者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滿足廣大老百姓的口腹之慾,否則就會出大問題。而每當朝代末期發生農民起義,就是因為老百姓吃不上飯,只能拼出一條生路。
在華人的餐桌上,豬肉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食材,俗話說:“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任何時候,能吃上豬肉都是一件令人十分開心的事情。
即使是貴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在吃豬肉上也不能免俗。他就曾經寫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的《豬肉頌》一詩,並且還說每天早上起來吃兩碗豬肉,十分的酣暢快意。
新中國成立之後,老百姓的飯桌上也逐漸的豐富起來,經歷了早年的困難時期之後,豬肉逐漸的成為了千家萬戶的日常消費品,華人也幾乎家家戶戶能夠吃得起豬肉,甚至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可以敞開肚皮吃個夠。
然而,中國的鄉村黑土豬卻逐漸的減少,取而代之出現在人們飯桌上的幾乎都是白皮的紅豬。更為誇張的是,許多年輕人甚至對黑土豬毫無概念,以為豬本就應該是白皮紅豬。
01黑土豬的正宗與上佳口感
早在上個世紀的前半葉,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初的頭一二十年,農村的家豬普遍都是黑色的土豬為主。這種黑豬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根據英國杜倫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共同研究,中國的黑土豬和幾千年前我們的先祖馴化飼養的豬是屬於同一個品種。
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夠吃上正宗的黑土豬,那就和古代的先人們吃的豬肉是一模一樣的,沒有經過任何的雜交和混血,也沒有被遍佈山林的野豬進行串種。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讓人恍然中有一種歷史照進現實的錯覺。讓人有一種“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歷史厚重感。
華人對於“吃”是十分有研究的。雖然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一些華人總以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但在吃的方面,尤其是一些經典的食材上,還是以“土”為最正宗。“土雞蛋”,“土老母雞”以及本地產的辣椒或者西紅柿、黃瓜等,在口感和營養上都比那些洋貨要好許多。
豬肉也是如此,只有最經典的“黑色土豬肉”才是最好吃的那種。事實而已的確如此,雖然如今已經很難見到黑土豬,但在西南的一些地區和某些網際網路養殖大廠裡,還能尋到這些黑土豬的蹤跡。
顧謙吉在《中國之畜牧》中曾經介紹過,中國最好的豬肉品種就是浙江的金華豬、湖南的寧鄉豬和四川的榮昌豬。這些豬基本上都是帶有黑毛的土豬。
雖然同樣是豬肉,但是在口感上,黑土豬比起白皮紅豬要好上許多倍,這從四川人對於回鍋肉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火鍋肉是一道經典的川菜,其色澤鮮豔,肥而不膩,十分是爽口,是非常下飯的一道家常菜。
正宗的四川回鍋肉就是要選擇榮昌豬作為食材,取其適量的二刀肉或者五花肉,然後根據傳統做法來進行烹飪,這樣做出來的回鍋肉口感十分好,讓人回味無窮。
但是現如今,無論是在家庭的餐桌上還是在外面餐館酒店吃飯,回鍋肉幾乎都是用白皮紅豬來製作,這樣做成的回鍋肉根本無法和以黑土豬肉為材料的回鍋肉相提並論,口感要差上許多。
而且,黑土豬一年下來一般最多隻能長到兩百斤,而一頭白皮紅豬往往可以長到三百多斤,甚至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黑土豬已經十分的稀少,但還是有人在堅持著餵養,網易的老總丁磊就建立了專門飼養黑土豬的養殖場。以高科技、高標準地去餵養這些黑土豬,這些豬不吃抗生素,十分的環保健康,口感是外面那些白皮紅豬無法比擬的。
02白皮紅豬的由來
雖然黑土豬有著許多的好處,但這種豬生長過於緩慢,而且一頭豬往往只有不到兩百斤。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百廢待興,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高,為了吃飽飯,也為了能夠吃上肉,
新中國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有意識地引進歐洲等地的白皮紅豬,並和中國本土的黑豬進行雜交,進而產生新的品種。
哈爾濱就繁育成功,並形成了穩定的哈爾濱白豬。這樣的經驗在全國迅速地推廣。初期引進的白皮紅豬還會有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出現生病和死亡,等到繁育了三四代之後,這些雜交的品種也逐漸的適應了中國的環境,開始瘋狂的繁殖。
在短短是三四十年的時間裡,白皮紅豬就爆炸式的增長,擠佔了黑土豬的生存空間,進而成為了老百姓飼養的主要品種。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大程度上也和黑土豬生產週期過長,而且在它們的生長過程中消耗的飼料等過多。
黑土豬雖然好吃,但是在老百姓看來並不實惠,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選擇容易變現,也能夠獲得更大豬肉和利益的白皮紅豬。畢竟在很長的時間裡,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鄉村的農民們都並不富裕,在同樣養豬的情況下,養一頭白豬獲得的價值要大於黑豬,許多人就會自然而然的做出相應的選擇。
不得不說,白皮紅豬的出現確實給了許多華人改善伙食的機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老百姓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勉強吃上一些豬肉,這其中就有白皮紅豬的貢獻。只不過,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黑土豬的生存空間一再的被壓縮和擠佔,也的確是一件令人十分遺憾的事情。
03中國豬的歷史變遷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就像是硬幣的正反面。在中國豬的歷史變遷中,我們應該看到豬肉對於老百姓的重要意義。前兩年,由於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大量的生豬被處理,市場上的豬肉減少,價格攀升,一度從最初的十多塊錢一斤上漲到了三四十塊的歷史高價,這對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即使是在物質已經比較發達的如今,豬肉價格的上漲都能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更不用說在物質匱乏,百姓還不富裕的那些年。正是白皮紅豬的出現才逐漸的充實了老百姓的飯桌,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吃上營養豐富的葷腥,不至於出現菜色和營養不良。
只不過,我們在肯定這些白皮紅豬的歷史貢獻的時候也應該明白,那些繁衍了幾千年的黑土豬是我們割捨不掉的鄉土情懷,是我們應該保護和培養的正宗的“中華田園豬”。
實際上在近些年,不僅是黑土豬在逐漸的消失,那些曾經遍佈各個鄉村的大黃土狗也消失不見,逐漸被一些外來品種的狗狗所代替。即使是在農村地區,也很少再看見“大黃”的蹤跡,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
結語
黑土豬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也曾經是我們祖先飯桌上的佳餚,作為後人,我們應該保護好這個憨厚、可愛的品種。
如今,白皮紅豬佔據了豬肉的絕大部分市場,這也是經濟社會的一種常見現象,畢竟人們考慮更多的還是經濟利益,只有佔領的主要的市場份額才能獲得更多的價值。但是,我們在消費豬肉的時候也應該明白,只有黑色土豬才是中華最正宗的。
“食色、性也”,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為天。無論哪朝哪代,統治者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滿足廣大老百姓的口腹之慾,否則就會出大問題。而每當朝代末期發生農民起義,就是因為老百姓吃不上飯,只能拼出一條生路。
在華人的餐桌上,豬肉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食材,俗話說:“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任何時候,能吃上豬肉都是一件令人十分開心的事情。
即使是貴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在吃豬肉上也不能免俗。他就曾經寫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的《豬肉頌》一詩,並且還說每天早上起來吃兩碗豬肉,十分的酣暢快意。
新中國成立之後,老百姓的飯桌上也逐漸的豐富起來,經歷了早年的困難時期之後,豬肉逐漸的成為了千家萬戶的日常消費品,華人也幾乎家家戶戶能夠吃得起豬肉,甚至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可以敞開肚皮吃個夠。
然而,中國的鄉村黑土豬卻逐漸的減少,取而代之出現在人們飯桌上的幾乎都是白皮的紅豬。更為誇張的是,許多年輕人甚至對黑土豬毫無概念,以為豬本就應該是白皮紅豬。
01黑土豬的正宗與上佳口感
早在上個世紀的前半葉,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初的頭一二十年,農村的家豬普遍都是黑色的土豬為主。這種黑豬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根據英國杜倫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共同研究,中國的黑土豬和幾千年前我們的先祖馴化飼養的豬是屬於同一個品種。
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夠吃上正宗的黑土豬,那就和古代的先人們吃的豬肉是一模一樣的,沒有經過任何的雜交和混血,也沒有被遍佈山林的野豬進行串種。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讓人恍然中有一種歷史照進現實的錯覺。讓人有一種“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歷史厚重感。
華人對於“吃”是十分有研究的。雖然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一些華人總以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但在吃的方面,尤其是一些經典的食材上,還是以“土”為最正宗。“土雞蛋”,“土老母雞”以及本地產的辣椒或者西紅柿、黃瓜等,在口感和營養上都比那些洋貨要好許多。
豬肉也是如此,只有最經典的“黑色土豬肉”才是最好吃的那種。事實而已的確如此,雖然如今已經很難見到黑土豬,但在西南的一些地區和某些網際網路養殖大廠裡,還能尋到這些黑土豬的蹤跡。
顧謙吉在《中國之畜牧》中曾經介紹過,中國最好的豬肉品種就是浙江的金華豬、湖南的寧鄉豬和四川的榮昌豬。這些豬基本上都是帶有黑毛的土豬。
雖然同樣是豬肉,但是在口感上,黑土豬比起白皮紅豬要好上許多倍,這從四川人對於回鍋肉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火鍋肉是一道經典的川菜,其色澤鮮豔,肥而不膩,十分是爽口,是非常下飯的一道家常菜。
正宗的四川回鍋肉就是要選擇榮昌豬作為食材,取其適量的二刀肉或者五花肉,然後根據傳統做法來進行烹飪,這樣做出來的回鍋肉口感十分好,讓人回味無窮。
但是現如今,無論是在家庭的餐桌上還是在外面餐館酒店吃飯,回鍋肉幾乎都是用白皮紅豬來製作,這樣做成的回鍋肉根本無法和以黑土豬肉為材料的回鍋肉相提並論,口感要差上許多。
而且,黑土豬一年下來一般最多隻能長到兩百斤,而一頭白皮紅豬往往可以長到三百多斤,甚至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黑土豬已經十分的稀少,但還是有人在堅持著餵養,網易的老總丁磊就建立了專門飼養黑土豬的養殖場。以高科技、高標準地去餵養這些黑土豬,這些豬不吃抗生素,十分的環保健康,口感是外面那些白皮紅豬無法比擬的。
02白皮紅豬的由來
雖然黑土豬有著許多的好處,但這種豬生長過於緩慢,而且一頭豬往往只有不到兩百斤。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百廢待興,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高,為了吃飽飯,也為了能夠吃上肉,
新中國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有意識地引進歐洲等地的白皮紅豬,並和中國本土的黑豬進行雜交,進而產生新的品種。
哈爾濱就繁育成功,並形成了穩定的哈爾濱白豬。這樣的經驗在全國迅速地推廣。初期引進的白皮紅豬還會有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出現生病和死亡,等到繁育了三四代之後,這些雜交的品種也逐漸的適應了中國的環境,開始瘋狂的繁殖。
在短短是三四十年的時間裡,白皮紅豬就爆炸式的增長,擠佔了黑土豬的生存空間,進而成為了老百姓飼養的主要品種。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大程度上也和黑土豬生產週期過長,而且在它們的生長過程中消耗的飼料等過多。
黑土豬雖然好吃,但是在老百姓看來並不實惠,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選擇容易變現,也能夠獲得更大豬肉和利益的白皮紅豬。畢竟在很長的時間裡,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鄉村的農民們都並不富裕,在同樣養豬的情況下,養一頭白豬獲得的價值要大於黑豬,許多人就會自然而然的做出相應的選擇。
不得不說,白皮紅豬的出現確實給了許多華人改善伙食的機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老百姓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勉強吃上一些豬肉,這其中就有白皮紅豬的貢獻。只不過,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黑土豬的生存空間一再的被壓縮和擠佔,也的確是一件令人十分遺憾的事情。
03中國豬的歷史變遷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就像是硬幣的正反面。在中國豬的歷史變遷中,我們應該看到豬肉對於老百姓的重要意義。前兩年,由於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大量的生豬被處理,市場上的豬肉減少,價格攀升,一度從最初的十多塊錢一斤上漲到了三四十塊的歷史高價,這對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即使是在物質已經比較發達的如今,豬肉價格的上漲都能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更不用說在物質匱乏,百姓還不富裕的那些年。正是白皮紅豬的出現才逐漸的充實了老百姓的飯桌,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吃上營養豐富的葷腥,不至於出現菜色和營養不良。
只不過,我們在肯定這些白皮紅豬的歷史貢獻的時候也應該明白,那些繁衍了幾千年的黑土豬是我們割捨不掉的鄉土情懷,是我們應該保護和培養的正宗的“中華田園豬”。
實際上在近些年,不僅是黑土豬在逐漸的消失,那些曾經遍佈各個鄉村的大黃土狗也消失不見,逐漸被一些外來品種的狗狗所代替。即使是在農村地區,也很少再看見“大黃”的蹤跡,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
結語
黑土豬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也曾經是我們祖先飯桌上的佳餚,作為後人,我們應該保護好這個憨厚、可愛的品種。
如今,白皮紅豬佔據了豬肉的絕大部分市場,這也是經濟社會的一種常見現象,畢竟人們考慮更多的還是經濟利益,只有佔領的主要的市場份額才能獲得更多的價值。但是,我們在消費豬肉的時候也應該明白,只有黑色土豬才是中華最正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