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風微涼北島南冥

    雞精與味精雞精並不是從母雞提煉的,而是味精的原料穀氨酸鈉加上一些氨基酸組成的,多吃對身體不好,注意適當使用。友情提示:海鮮類不能放味精雞精,用高湯做的菜不能放雞精味精。

    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

    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

    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

    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溼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汙染食物。

    味素,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味精是食品增鮮劑,最初是從海藻中提取製備,現均為工業合成品。

    毒性: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常規食用量對人體無害。

    中毒表現:部分西方人在進食富含味精的食物2小時內,出現頭痛,面紅,多汗,面部壓迫或腫脹,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燒灼感及胸痛等症狀。此現象多出現在中餐用餐後,因此有些西方人將此現象稱為“中國餐館綜合徵”,但此現象和進食味精的關係至今未能證實。

    緊急處理:誤服過量味精後勿須特殊處理。出現“中國餐館綜合徵”者也可口服維生素b6,每天50毫克。

    中毒預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過大,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過20克。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用。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關於味精的帖子,把它們歸納了一下,這裡包括了味精在烹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學地使用味精。其中的科學原理我也不太懂,尤其是什麼穀氨酸之類的,嘿嘿……

    1.對用高湯烹製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只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菜餚,如:糖醋、醋熘、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拌冷盤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冷盤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冷盤,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70c~90c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鹼會化合成穀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有關雞精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

    味精是一種具有強烈肉類鮮味的穀氨酸的鈦鹽。內含一分於結晶水,分子式為c5h8o4na·h2o。。我們每天吃的食鹽用水沖淡400倍已感覺不出鹹味,普通蔗糖用水沖淡200倍也感覺不出甜味了,但味精用水稀釋300倍仍能感覺到鮮味。因此,人們稱之為“味精”。

    味精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可你知道嗎?味精不僅能為菜餚增添鮮味,它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呢。穀氨酸鈉被我們食用後,能夠透過胃酸的作用離解為穀氨酸,能很快被消化吸收,變成人體組織中必不可少的蛋白質。而穀氨酸是一種高階營養輔助藥,在醫療上有護肝、解毒、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對於少年兒童還有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適量地食用味精,能促進發育,增強體質。

    穀氨酸,最早是在1866年,由德華人立豪森用硫酸煮麵筋時首次獲得的。但是,在世界上正式生產味精是1908年。中國味精的生產最早是上海天廚味精廠於1923年用水解法生產的。

    水解法是用34%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水解產物,經脫色、濃縮之後得出穀氨酸,再回溶於水用氫氧化鈉中和,濃縮至穀氨酸的鹽結晶析出。生產味精用麵筋作原料很不經濟,需要很多小麥磨成麵粉,據計算,生產1噸味精需要10多噸的水面筋,相當於40噸小麥,還必須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利用鹽酸水解。這種方法耗糧多,用酸量大,對裝置的腐蝕嚴重,而且也不利於工人的身體健康。

    後來微生物學家發現,在發酵世界裡,還居住著一些“能工巧匠”,可使澱粉變成穀氨酸,它們就是細菌類的穀氨酸棒狀桿菌,從此味精的生產便由化學法轉向了發酵法。

    從60年代開始,中國的味精生產也逐漸改成了細菌發酵法。利用細菌發酵法,生產一噸味精僅用3噸澱粉和少量的硫酸銨、尿素、氨水等。

    60年代以後,國際上又出現了特鮮味精,也稱強力味精。所謂特鮮味精,就是在味精中摻入5~10%的5′—肌苷酸和5′—烏苷酸,這樣可把味精的鮮度提高几十倍。

    肌苷酸和烏苷酸是屬於核甘酸類的有機化合物。核苷酸是生命組成形式的精華,在生物的遺傳變異、生長髮育和蛋白質的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核苷酸在醫療上也有很大的作用。肌苷酸可以治療急性和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血小板減少症、冠狀和動脈功能梗塞、風溼性心臟病等。烏苷酸可用於治療放射病,改善骨髓造血系統,使白血球回升,還能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症等病。所以說,特鮮味精既是助鮮劑和理想的調味品,又是高效的營養輔助藥和化學治療劑。

    肌苷酸和烏苷酸過去一直靠進口,其價格高達每千克200元。從70年代開始,中國成功地利用細菌(如穀氨酸棒狀桿菌265和產氨短桿菌926)發酵法生產肌苷酸和烏苷酸,成本僅為每千克2~3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尷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