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秦朝末年,由於統治者施行苛政,導致民怨沸騰,同時也動搖了秦朝統治根本,從而天下動亂。而秦朝也在接下來的農民起義和貴族起義的雙重打擊下走向了滅亡。

    對於秦朝的滅亡,雖然並非一人之功。但卻有功勞最大之人,他就是項羽。

    項羽勇猛過人,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之譽”。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打敗秦軍主力章邯的部隊,從而讓秦朝無力再戰而名存實亡。

    也正是因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的出色戰績,讓他一躍成為了天下諸侯中的霸主。

    後來秦朝滅亡,項羽雖然沒有尊號皇帝,而稱西楚霸王,但就以他當時的地位和權利而言,卻猶如皇帝。

    秦朝滅亡後,緊接著就進入了項羽和劉邦四年的楚漢相爭時期。

    在楚漢相爭的前期,項羽的勢力要遠勝於劉邦,而且在這場戰爭的前期,劉邦亦屢次敗於項羽。但就算如此,劉邦卻能屢敗屢起,最終在垓下之戰中,逼的項羽烏江自刎,建立了大漢王朝。

    那楚漢相爭時,項羽明明佔有優勢先機,為什麼最後還敗給了劉邦呢?

    首先,不可否認,項羽勇猛過人,以及他帶領的楚軍亦是當時極其彪悍的隊伍,同時項羽也是兵家兵形勢中的代表人物。

    但就以項羽本人的綜合能力而言,卻不如劉邦。整體的來說,項羽勇武過盛,而謀略有偏,以及在用人、籠絡人才方面都不如劉邦。

    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後來卻疑而不聽。

    劉邦賬下除了張良、蕭何外,還有將軍韓信、謀士陳平。

    其實,韓信和陳平都曾在楚營效力過。無奈韓信的兵謀,項羽看不上。陳平的智謀,項羽也不放心上,結果他們二人都背楚投漢,成為了劉邦賬下重要的人物。

    從這就可反應出項羽在知人善用方面的欠缺。

    其實,最為重要的是,項羽用人不是唯才是舉,而是用人以親。對於項羽的嫡系,他大力用之,而對於非嫡系之人,他卻根本不相信別人。

    其次,在當初項羽大封諸侯時,就已經為後來諸侯背楚埋下了禍根。

    當時在大封諸侯時,項羽大力封賞自己的嫡系,而沒有考慮到原有諸侯的勢力和利益。換而言之,他這次大封天下,其實就是對天下諸侯進行了一次重新的組合。這本身就得罪了不少人,只不過由於當時項羽勢大,諸侯們不敢明言。但諸侯們心中的怒火卻沒有熄滅。

    後來齊國叛亂,項羽出兵征討,雖然他打敗了齊軍,但卻不佔齊地。正是由於項羽攻而不佔,所以項羽的楚軍一走,齊國復叛,如此反覆多次,就讓項羽陷入了齊國的戰事中而不能自拔。從而為劉邦抗楚提供了條件。

    到了楚漢相爭中後期,其他諸侯們在劉邦的拉攏下,再加上他們原本就不滿項羽,所以就聯合劉邦抗楚。

    最後,項羽之所以最後失敗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穩固的大後方支援。

    當時的天下,關中是一個戰略要地,正所謂是:得關中者得天下。本來在項羽得了天下後,有人曾向他進言在關中定都,但項羽卻不聽。

    項羽覺得自己得了天下,就要衣錦還鄉、回江東風光風光,從而不顧戰略利益和他人的勸說,執意要定都彭城。

    然而彭城無論在戰略地利方面,還是在物資的渾厚方面,都不是一個穩固的地方,甚至還有被攻破的事。所以彭城根本很難在戰爭時期,給項羽源源不斷的提供物資和兵源。

    所以,項羽就算在楚漢相爭時,屢戰屢勝,但他只要大敗一次,就很難再有東山再起的條件。(比如他垓下之戰的兵敗,就徹底的敗了。)

    而劉邦卻不同,在楚漢相爭前期,他雖然屢戰屢敗,卻總能東山再起,這就為他後來一舉打敗項羽奠定了基礎。

    項羽不注重後方,劉邦卻對後方非常的重視。

    在劉邦得到關中後,就讓蕭何坐鎮關中,安撫百姓,在蕭何的治理下,讓關中成為了劉邦穩固的大後方。

    對於戰爭的勝負成敗,除了兵力、戰力重要外,後方的物資提供也非常重要,若斷兵、斷糧,那將是很不利的。

    正是因為關中的穩固,每當劉邦在前線打了敗仗,蕭何都會及時的補充兵源和物資,使得劉邦總能東山再起。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來劉邦得了天下,雖然蕭何很少衝鋒陷陣,卻還是被評為功臣之首。

    在這些種種的原因下,項羽雖然在楚漢相爭時佔有優勢,但後來還是敗給了劉邦。

    項羽被稱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他勇武過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是一個英雄,不過,可惜的是,他卻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

  • 2 # 廣東阿俊

    第一、項羽輕視了軍事地理對戰爭的影響

    項羽竟然把劉邦封到了漢中,還覺得這是在羞辱劉邦。劉邦手握“漢中+關中+四川”,這可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格局。

    而當時的六國是在不斷合縱連橫,項羽這邊卻是十幾個散沙化的諸侯國。這給劉邦政治拉攏、軍事分化提供了巨大的先機。

    再後來,項羽提出的劃“鴻溝”而治:鴻溝以西,歸漢王劉邦;鴻溝以東,歸楚霸王項羽。因為劉邦佔據著上游的優勢,這明顯給了劉邦隨時順流而下、渡河作戰的機會。任何一個成熟的軍事家,都不會把上游拱手送人。

    第二、項羽輕視了外交對戰爭的作用

    劉邦透過多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的配合,不斷為自己爭取戰略盟友,最終打敗了項羽。

    而項羽卻片面地去追求武力,基本上都是靠軍事力量去擊敗敵人,不懂得、也不屑於結盟借勢;久而久之,必然獨木難支。

    第三、項羽輕視了民心對戰爭的影響

    項羽還未入關,就先坑殺了二十萬秦兵;而且背棄盟約,先立楚懷王,又殺楚懷王。

    與之相比,劉邦進關之後,與老百姓們“約法三章”,實施了很多仁厚愛民的措施,得到了秦地百姓們的熱烈擁護;而且一路以來,劉邦一直在博取百姓們的好感。

    民能載舟,亦能覆舟,劉邦深知其中的道理。民心之爭,可以說項羽敗得很徹底。

    第四、項羽不善用人

    項羽過於重視自身的力量,對有功之人吝嗇封賞、對有才之人放置不用。

    而劉邦卻總結了自己的勝利經驗: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孔雀魚應該怎樣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