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dadazhu2

    6年啦,任明煬實驗劇團

    任明煬實驗劇團藝術總監 任明煬

    2019年4月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裡,我在北京向各位問安。感謝各位一直以來對任明煬實驗劇團的關心和支援。各位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們減齡了!在我們的介紹文字裡,我們的創團時間已經由2009年改為了2013年,我們也在3月初發布了慶祝創團6週年的海報。的確是這樣,我們主動減齡了,我們變年輕啦。

    為什麼要修改創團時間呢?有什麼故事嗎?各位朋友,容稟!

    經過這些年的摸索和歷練,任明煬實驗劇團(RMYTHEATRE)的這張面孔已經比較清晰了:我們不僅是一個話劇創作和演出團體、一個演出品牌,更重要的——我們也是一種獨特的演出風格的承載者和傳播者。而這種“獨特的演出風格”,來源於我們對話劇(劇場)這門藝術的“獨特”看法和思考、以及我們“獨特”的創作方法——這些都肇始於2013年在北京首演的《您的口音》。也就是說,在經歷了《您的口音》的創作和演出之後,我們的演出風格、藝術理念、創作方法等等就基本穩定了下來,且向著更有意識、更清晰精準、更系統化的方向發展著。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您的口音》是我們當之無愧的立團之作,也是我們迄今演出場次最多的一個戲。多年來,《您的口音》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和歡迎,也讓更多的朋友認識了我們,它的演出還在繼續著。所以,我們“以戲立團”,我們將《您的口音》的首演時間作為我們的創團時間。

    而在以往的創團故事裡,我們將《明年的這個時候》這部戲在上海的首演時間(2009年)標記為創團時間。但是,在經過了時間的洗濯之後,我們發現:《明年》和如今的RMYTHEATRE,完全不在同一個脈絡體系裡。2009年的《明年》和2013年的《您的口音》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斷裂。具體的學術論證,在此就不贅述了。總之,今年,我們慶祝6週年!

    下面,我來回答另一個問題。

    經常會有觀眾朋友在演出現場或是在網路上提問:你們為什麼叫“實驗劇團”?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一下子解釋清楚……其實這個名字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擾,比如一些觀眾朋友或是演出商朋友就很容易“顧名思義”:哦,你們叫“實驗劇團”,所以你們演的就是“實驗劇”啦。那什麼是“實驗劇”呢?那很可能是一種很古怪的演出:講一些很難懂的話、做一些很玄妙的動作、放一些很炫目的影片、穿一些很奇特的服裝、再加上噴煙噴水等等……坦白說,我們的演出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如果大家能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很自然的。因為“實驗”一詞,尤其是“實驗戲劇”,在我們的文化環境裡,是一個被普遍誤解和誤用的術語。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自稱“實驗劇團”呢?我們有沒有在“實驗”?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實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華人演中國事給華人看。這句話雖然看似古怪拗口,可的確簡潔明快地傳達出了我們的辦團理念。我並不是第一個這麼說的人,話劇界的前輩余上沅先生,早在1920年代,在他的《國劇運動》一書中,就已經這麼說過了。“話劇”作為一種“舶來藝術”,如何融入中國文化和中國生活,如何成為一種真正切合華人心智的、能夠抒發華人情感的藝術形式,這是一個自20世紀初葉以來就存在著的課題,我覺得至今也沒能得到徹底的解決。抗戰時期提出的 “民族化、大眾化”的話劇革新方向,我想,放在如今也是適用的。為此,我們在創團6週年之際,特地釋出了新的slogan:內地故事、新寫實、為大眾。這個slogan既是我們的風格標籤,也是我們的藝術追求。下面,我來簡單地闡釋一下:

    “內地故事”是我們在敘事方面的努力。我們演的一定是“中國故事”,而且一定是發生在中國腹地的、帶有泥土和人情味兒的故事,我們不追求“高大上”,我們採取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平民視角,我們要演的是地地道道的“吾土吾民”。這一點在我們的《愛的三部曲》系列和《在這都市的叢林裡》這些作品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幾個戲都是脫胎於80-150年前的歐洲劇本(幾乎都是中文首譯、首演),但我們把它們改造成了徹頭徹尾的當代中國故事,從劇情、主旨到人物、場景,沒有任何洋味兒,就像發生我們身邊的事兒一樣。我相信如果沒有節目冊的提示,可能沒有人會知道我們在“演一個外國劇本”。而且,我們對它們進行“改造”的方法,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案頭“改編”,對此,我們已經掌握了一套“獨特”的創作方法。是怎樣的創作方法呢?這個問題講起來就太複雜了,我在此就不贅述了。總之,可以說,我們正在為“如何處理外國劇本”、甚至是“如何處理文字和演出之間的關係”提供新的經驗。

    “新寫實”是我們對錶演風格的把握和追求。對,我們的風格是“寫實的”,是講故事、演人物的,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但與“舊”的寫實風格相比,我們的表演可能更自然質樸、更接地氣,我們很重視演員的天然材質,我們反對程式化、教條化的種種“表演術”,我們反對種種的舞臺腔、文藝腔、譯製腔,我們崇尚平實的口語和即興的反饋,我們喜愛口音和方言。其實在中國的文學研究領域,“新寫實”一般指代的是19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的“新寫實小說”。我們的“新寫實”和“新寫實小說”在理論上是沒有延續關係的,但我們的演出會顯現出“新寫實小說”的某些特徵:比如說客觀冷靜的平民視角、比如說展現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等等。可以說,我們的表演是這個時代的自然主義流派。

    “為大眾”是我們對話劇這門藝術的定位和願景。話劇其實是在模擬我們生存的社會空間和人際交往圖景,而且與受眾面對面實時交流,社會性非常之強。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理應融入大眾、融入社會,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我們認為,在當今的中國社會,話劇必須成為一種正常、普遍的大眾娛樂,才能更健康地發展下去。但是,目前的情形,似乎距離這個願景還很遙遠。一百多年來,數不清的仁人志士已經為話劇的“民族化、大眾化”付出了心力。我們願加入這支隊伍,做華人的話劇,為中國大眾服務,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勤勞善良的人民。另外,鑑於近年來目睹的一些 “話劇怪現狀”,我們也要誠懇地提出:做話劇,既要有創意,更要有善意。這門藝術不能拋棄大眾、淪為小圈子裡彰顯優越感的孤傲玩物,或是漠視社會責任、淪為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我們做演出的最終目的一定是奉獻社會、服務大眾。

    作為一個有6年奮鬥史的劇團,其實,我們只是剛剛邁出了一小步。我們在創作上已經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也得到了各地觀眾的認可。但是,作為一家企業化、市場化運營的演出團體,我們的演出量、觀眾數量等等業績指標都還是非常低的。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要歸咎於我們的經營水平、資本投入、運作模式等等,而這些也的確是我們的短板所在。所以,我們真誠地期待來自社會各界的批評和建議、幫助和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樣的人怎麼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