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千江驚似夢,白衣盛雪少年心。
落花人獨立,微Swift雙飛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白居易《夢微之》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
風走了八千里,不問歸期。雲追九萬里,不知所起。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沈復《浮生六記》
-----------------------------------------
你找不到山鬼 也帶不走莫愁----找不到痴心於你的人,也找不到能和你平平淡淡過一生幸福美滿的人。意思是---紅白玫瑰 一個也沒有得到
山鬼--楚辭《九歌》中的女神,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九歌·山鬼》。此詩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採用“山鬼”內心獨白的方式和人神結合的方法,敘述了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與心上人幽會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來的情緒,描繪了一個瑰麗而又離奇的神鬼形象。塑造了一位美麗、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詩有著簡單的情節: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約定某天在一個地方相會,儘管道路艱難,她還是滿懷喜悅地趕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卻沒有如約前來;風雨來了,她痴心地等待著情人,忘記了回家,但情人終於沒有來;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風雨交加、猿狖齊鳴中,倍感傷心、哀怨。
莫愁女,現今流傳於世的有三處之說。
版本一
郢州石城莫愁女。郢州,今為湖北鍾祥,今其地有莫愁村。鍾祥古城郢中在三國時曾為吳國石城戍,歷代相沿遂稱石城。鍾祥石城莫愁女的史證十分豐富,正史的記載,首見於南朝《宋書》。南朝元嘉年間,臧質任竟陵郡守,稱“餘嘗登石城,見群少年歌莫愁謠,因作《石城樂》、《莫愁樂》,詠莫愁故事“。後晉劉昫《後漢書》和《舊唐書·樂志》均稱:“《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愁’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輿地紀勝》雲:“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文獻通考》雲:“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謠”。《容齋隨筆》也雲:“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鍾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渡、莫愁湖等名勝古蹟。《鍾祥縣志.古蹟》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
《莫愁樂》在《樂府詩集》中屬於《西曲歌》,詩共二首。據《唐書·樂志》載:“《莫愁》者,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第一首是男子思念少女的情歌,反映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第二首寫女子送別男子,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以江水斷不流來表達他們難捨難分的愛情。
《莫愁樂》一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莫愁樂》 二
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
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
版本二
洛陽莫愁女。著名的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詩是寫她的:“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詩人筆下的“莫愁”,真正是位“解語花”。梁武帝也有首詩寫她,寫得更具體,詩名曰:《河中之歌》:“河東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寶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這裡把莫愁女的籍貫、身世、家境都作了敘述。
當年,盧員外曾在梁朝為官。一日,梁武帝聞報水西門(六朝不叫這名)外盧家莊園牡丹花開(洛陽牡丹大出其名是唐宋以後的事兒),便著便服來員外家賞花,只見牡丹花交錯如錦,奪目如霞,梁武帝驚得如痴如醉,遂問員外:此花何人所栽?盧員外跪答:此乃兒媳莫愁所栽。梁武帝不禁怦然心動,當即令傳莫愁見駕。梁武帝見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顛倒。回宮後,寢食難安,終於想出毒計,害死了盧公子,傳旨選莫愁進宮為妃。莫愁得知,悲憤交加,決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投石城湖而死。
四周鄉鄰得知,紛紛來到湖邊痛苦拜祭,怎麼也不肯相信這麼好的女子會投湖自盡。有人傳說深夜聽到莫愁的哭泣聲,也有人說看到天上落下一隻小船,載著莫愁悠悠而去……人們深深懷念她,為了紀念她,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梁武帝聞訊,自感慚愧,於是寫下了 《河中水之歌》。
《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河中之水歌》--南北朝 梁武帝 蕭衍作 詩以莫愁女為題材,莫愁在六朝極為有名,亦有種種不同記載。此樂府詩所詠為洛陽莫愁,大約是南朝樂府中美女的泛稱,如漢樂府中的羅敷一樣。
詩詞正文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版本三
南京莫愁女
南京莫愁女,到宋代才有文字記載。較早的是周美成的樂府《西河》。 是周美成的樂府《西河》。洪邁就此事在《容齋隨筆》中提出質疑,似乎是周美成將“石城”與“石頭城”混淆了。石城之名在歷史上的確有誤解,清代黃如柏《石城考》說:“石城有二,一在吳,一在楚,其在吳者,金陵有石頭山,在府治西,依山為城,遂名石頭城”。“其在楚者,郢之墉基三面皆天造,正西石壁尤為巉絕,因石為城,遂亦名曰石城,乃晉羊祜都督襄陽時所築也”。《地理通釋》雲:“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絕壁,下臨漢江,石城之名本此”。可見,石城即今湖北鍾祥郢中古城。世人或以石城為今南京,是把“石頭城”誤為“石城”了。這個誤會是周邦彥造成的,這位宋代詩人在《西河·金陵懷古》中寫道:佳麗地,南朝盛世誰記……斷崖樹,莫愁艇子曾系。”詞寫得很美,但地點卻搞錯了。對於周邦彥的疏忽,南宋洪邁早就在《容齋隨筆》中指出:“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近世周美成(邦彥)樂府《西河》一闋專詠金陵, 所云‘莫愁艇子曾系’之語。豈非誤指石頭城為石城乎?”。正是因為石城之名的誤解,才有人把本為楚人的莫愁女誤認為是吳人了。為證視聽,《北征日記》有《石城曲》雲:“莫愁家在石城西,歲歲花開鶯亂啼。漢水當門無限綠,送郎兩槳過檀溪”。
多年來,此三地以外之人皆知南京有莫愁,而不知餘下二位(郢州、洛陽)莫愁。
石頭城(南京的別稱)
一夜千江驚似夢,白衣盛雪少年心。
落花人獨立,微Swift雙飛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白居易《夢微之》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
風走了八千里,不問歸期。雲追九萬里,不知所起。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沈復《浮生六記》
-----------------------------------------
你找不到山鬼 也帶不走莫愁----找不到痴心於你的人,也找不到能和你平平淡淡過一生幸福美滿的人。意思是---紅白玫瑰 一個也沒有得到
山鬼--楚辭《九歌》中的女神,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九歌·山鬼》。此詩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採用“山鬼”內心獨白的方式和人神結合的方法,敘述了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與心上人幽會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來的情緒,描繪了一個瑰麗而又離奇的神鬼形象。塑造了一位美麗、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詩有著簡單的情節: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約定某天在一個地方相會,儘管道路艱難,她還是滿懷喜悅地趕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卻沒有如約前來;風雨來了,她痴心地等待著情人,忘記了回家,但情人終於沒有來;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風雨交加、猿狖齊鳴中,倍感傷心、哀怨。
莫愁女,現今流傳於世的有三處之說。
版本一
郢州石城莫愁女。郢州,今為湖北鍾祥,今其地有莫愁村。鍾祥古城郢中在三國時曾為吳國石城戍,歷代相沿遂稱石城。鍾祥石城莫愁女的史證十分豐富,正史的記載,首見於南朝《宋書》。南朝元嘉年間,臧質任竟陵郡守,稱“餘嘗登石城,見群少年歌莫愁謠,因作《石城樂》、《莫愁樂》,詠莫愁故事“。後晉劉昫《後漢書》和《舊唐書·樂志》均稱:“《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愁’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輿地紀勝》雲:“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文獻通考》雲:“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謠”。《容齋隨筆》也雲:“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鍾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渡、莫愁湖等名勝古蹟。《鍾祥縣志.古蹟》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
《莫愁樂》在《樂府詩集》中屬於《西曲歌》,詩共二首。據《唐書·樂志》載:“《莫愁》者,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第一首是男子思念少女的情歌,反映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第二首寫女子送別男子,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以江水斷不流來表達他們難捨難分的愛情。
《莫愁樂》一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莫愁樂》 二
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
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
版本二
洛陽莫愁女。著名的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詩是寫她的:“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詩人筆下的“莫愁”,真正是位“解語花”。梁武帝也有首詩寫她,寫得更具體,詩名曰:《河中之歌》:“河東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寶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這裡把莫愁女的籍貫、身世、家境都作了敘述。
當年,盧員外曾在梁朝為官。一日,梁武帝聞報水西門(六朝不叫這名)外盧家莊園牡丹花開(洛陽牡丹大出其名是唐宋以後的事兒),便著便服來員外家賞花,只見牡丹花交錯如錦,奪目如霞,梁武帝驚得如痴如醉,遂問員外:此花何人所栽?盧員外跪答:此乃兒媳莫愁所栽。梁武帝不禁怦然心動,當即令傳莫愁見駕。梁武帝見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顛倒。回宮後,寢食難安,終於想出毒計,害死了盧公子,傳旨選莫愁進宮為妃。莫愁得知,悲憤交加,決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投石城湖而死。
四周鄉鄰得知,紛紛來到湖邊痛苦拜祭,怎麼也不肯相信這麼好的女子會投湖自盡。有人傳說深夜聽到莫愁的哭泣聲,也有人說看到天上落下一隻小船,載著莫愁悠悠而去……人們深深懷念她,為了紀念她,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梁武帝聞訊,自感慚愧,於是寫下了 《河中水之歌》。
《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河中之水歌》--南北朝 梁武帝 蕭衍作 詩以莫愁女為題材,莫愁在六朝極為有名,亦有種種不同記載。此樂府詩所詠為洛陽莫愁,大約是南朝樂府中美女的泛稱,如漢樂府中的羅敷一樣。
詩詞正文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版本三
南京莫愁女
南京莫愁女,到宋代才有文字記載。較早的是周美成的樂府《西河》。 是周美成的樂府《西河》。洪邁就此事在《容齋隨筆》中提出質疑,似乎是周美成將“石城”與“石頭城”混淆了。石城之名在歷史上的確有誤解,清代黃如柏《石城考》說:“石城有二,一在吳,一在楚,其在吳者,金陵有石頭山,在府治西,依山為城,遂名石頭城”。“其在楚者,郢之墉基三面皆天造,正西石壁尤為巉絕,因石為城,遂亦名曰石城,乃晉羊祜都督襄陽時所築也”。《地理通釋》雲:“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絕壁,下臨漢江,石城之名本此”。可見,石城即今湖北鍾祥郢中古城。世人或以石城為今南京,是把“石頭城”誤為“石城”了。這個誤會是周邦彥造成的,這位宋代詩人在《西河·金陵懷古》中寫道:佳麗地,南朝盛世誰記……斷崖樹,莫愁艇子曾系。”詞寫得很美,但地點卻搞錯了。對於周邦彥的疏忽,南宋洪邁早就在《容齋隨筆》中指出:“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近世周美成(邦彥)樂府《西河》一闋專詠金陵, 所云‘莫愁艇子曾系’之語。豈非誤指石頭城為石城乎?”。正是因為石城之名的誤解,才有人把本為楚人的莫愁女誤認為是吳人了。為證視聽,《北征日記》有《石城曲》雲:“莫愁家在石城西,歲歲花開鶯亂啼。漢水當門無限綠,送郎兩槳過檀溪”。
多年來,此三地以外之人皆知南京有莫愁,而不知餘下二位(郢州、洛陽)莫愁。
石頭城(南京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