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梔子花的品茗南冥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宋朝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她生於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後。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她在文學領域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詩歌、散文和詞學理論都能高標一幟、卓爾不凡。而她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詞的創作。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提煉富有表現力的"尋常語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從而對辛棄疾、陸游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讚揚。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有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兩方面的條件。李清照之所以成為一個傑出的女詞人,其天賦條件固然十分重要,但家庭的薰陶和教養,猶如種子對於土壤、Sunny和雨露的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

    歷史為李清照提供的是一個文化空氣甚濃的書香門第,一個頗有聲望的仕宦之家的家庭環境。據她後來的回憶:"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當年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雨。"說明她的父祖之輩都生於山東,並曾在今濟南一帶住過。也表明她的祖父和父親雖然地位不很高,但學識淵博,名望很高,擁有不少門生。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李格非中過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徽宗崇寧元年,蔡京專權,打擊元佑黨人,這時他正"提點京東刑獄,以黨籍罷"。(《宋史?李格非傳》)崇寧5年大赦,黨人再度敘用,他也終得"與監廟差遣"。(《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124卷)。李格非為人孤高耿介,史載他考進士前,"有司方以詩賦取士",他不以此為敲門磚,卻"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宋史?李格非傳》)。在鄆州作教授時,郡守憐其貧寒,想讓他兼任其它官職,以便增加一些薪俸,卻被他婉言謝絕。做廣信軍通判時,他曾把一個宣傳迷信、蠱惑百姓的道士重責數十大板,然後驅逐出境。可見,他是一位能夠為人民做些好事的官吏。

    李格非是一位博通經史之學的學者。他的經史著述見載於《宋史?藝文志》中的,有《禮記精義》16卷,《史傳辨志》5卷。此外,還有《永洛城記》一卷,《洛陽名園記。》一卷等。《洛陽名園記》中記洛陽名園19處,記述翔實,行文簡潔,富於詩意,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但它並不是單純地寫景記事,文中還寓有興亡之感、諷諭之旨。特別是全書結尾所指出的:"公卿士大夫方進於朝,放手一已之私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含李格非對皇帝王公荒淫奢糜生活的批評。當時徽宗趙佶仿照杭州的鳳凰山,在東京營建了周圍10餘里,峰高90尺的萬歲山。北宋的名公巨卿在西京洛陽、東京汴梁也大都闢有地域廣闊的花園以供享樂。李格非還對他們敲起了警鐘:"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他的警告,統治者沒有聽進去,但他的警言,卻被歷史所證實了。果然沒過多久,金人就入侵中原,洛陽名園付之一炬了。

    李格非還是一位文學家。他的詩歌和散文都不錯,尤以散文為佳。元?元年,他"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宋史?李格非傳》),繼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學士之後,和廖正一、李禧、董榮被稱為"後四學士"。李格非的詩詞修養也很高,其才思敏捷,文筆酣暢,縱橫恣肆,氣魄宏大。可惜他的作品沒有流傳下來,但他的文藝思想卻有所記載。他提出"誠著"二字作為文學批評的標準。所謂"誠著",就是詩文要有真情實感,要像從心裡掏出來的一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字字如肺肝出"。他鑑賞古人的作品,正是基於這樣的標準,在晉代人的詩文中他最推崇劉伶的《酒德領》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因為這兩位都是以狂放不羈、傲視一切著稱的作家,在他們的作品裡,敢於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而李格非的文風和生活態度,都與他們有相通之處。

    李清照還有一位頗有文化素養的母親。她是王狀元拱辰的孫女。亦善文,工詞翰。在封建時代,她給李清照樹立的,決不僅是三從四德的規範,在詩詞創作方面,一定會給女兒以深刻的影響。

    李清照生長在文學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裡,年青的時候不但誦讀經史子集,詩詞歌賦;而且筆記小說、軼事遺聞,亦無不瀏覽。封建時代有條件讀書的女子,一般只能讀些《女誡》、《烈女傳》之類的書籍。而李格非夫婦的思想比較通達,並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迂腐之見。因此,李清照在父母的帶領下,踏進了廣闊的知識領域,從豐富的歷史和文學資料中吸取營養。從她的作品和文藝思想來看,她的確從父母、尤其是父親那裡有所繼承。她的詞作能夠揭示內心的奧秘,她的詩篇能夠涉及時政,而她的散文又是那樣敘事精當,富於感情色彩。在各種文體裡,無論寫景、抒情、狀物、敘事,都留有父親的流風遺韻。所以,李清照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相當優越的。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李清照,從心靈到身體都得到了健康的、正常的發展。她那淵博的歷史知識,卓異的文學稟賦,豪爽堅強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父母的薰陶。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於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裡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划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藉",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薰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備考註冊消防工程師,如何記住大量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