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特別流行的一句網路語是,我走過最深的路,就是你的套路。套路到底是什麼?說白了,就是無意識的被引入設好的圈套裡,被動聽從指令。套路無關好壞,它有時是善意的,有時是惡意的,有時還是無意的。當然,如果我們學會認識這些套路,對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
套路其實是一種影響力,能夠影響他人或者被他人影響。要實現對套路的全方位掌握,就從《影響力》這本書開始。它向我們介紹了“互惠、承諾、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六個心理學概念,分別從六個角度講解了一個人如何是被他人影響的,那麼,只要找到對應的心理影響因素,就找到了反套路的方法。
這本書一經出版後風靡全球30多年,累計銷量超過300萬冊,作者羅伯特·B·西奧迪尼是全球知名的影響力權威,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他為了研究,甚至喬裝到調研的公司面試,也正是由於他的付出,《影響力》被《財富》雜誌評選的75本必讀的最睿智的圖書之一。
下面我將書中提到的其中三個心理行為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
第一個重點 社會認同,多數派也可能出錯
社會認同原理,是指我們在判斷一件事情時,無意識地參考他人意見行事。
現代社會經常披露這樣的現象,有人倒在地上不僅沒人扶,連報警的人也少之又少,所以社會冷漠。而事實上,還真不一定是這樣,我們用社會認同的原理來剖析一下。
當你看到一個人躺在地上,可能會想他是心臟病發作?還是喝多了?或者夫妻吵架?……你不確定發生了什麼,就會不自覺觀察周圍的人,而每個人都喜歡裝作鎮定自若的樣子,所以多數人都淡定的認為可能沒事吧,最後變成了錯覺。
另一方面,因為現場熙熙攘攘來往的人很多,你也只是人群中的一員,承擔一件事情的責任被弱化,至少在自己心裡是這麼認為的。
所以,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不一定是世風日下,而是社會認同的心理在作祟,當學會用這樣的視角看待一件事情時,也許會變得更寬容。
那麼,從受害者的角度出發,可以這樣自救。如果走在路上意外中風,一定要從人群中指定一個人,說“你,穿紅毛衣的女士,請幫我叫輛救護車,我可能中風了。”這樣得救的機率很高。
原因在於,這樣的說辭,把關注點從眾多的人群中拉到一個人身上,她所承擔施救的責任變大,同時她已經確定這個人需要幫助,所以通常會採取行動。
這麼做避免了社會認同心理帶來的危機,與其抱怨世態炎涼,不如為自己真正做點事情,擺脫困境。
第二個重點 承諾的心理,被利用的言行一致
承諾是指言行一致,這在多數場合都適用,也正是因為這樣,社會才更加和諧,而有的人也恰恰擅長利用承諾的心理,讓別人順從。
很多家長一定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兒童節快要到了,電視廣告播出了一款機器人玩具,寶寶央求爸爸過節時送他,爸爸答應了。
兒童節那天,爸爸帶著寶寶去店裡購買機器人,可店員說已斷貨,爸爸只得給寶寶買下另一個同等價錢的玩具。待節日過後,機器人上架,電視廣告鋪天蓋地的播放此款玩具,此時寶寶又哭著吵著要,因為爸爸答應過要買的。
爸爸雖然知道家裡的玩具已經很多,不應該再買,但因為這款機器人是承諾過的,只得兌現承諾。
而這是一個局,商家清楚很多家長會在兒童節購買禮物,但也因為兒童節的消費,隨後一兩個月內家長通常不會再買東西,所以,商家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兒童節過後的銷量下滑,用節前廣告吸引,比如六一大放送、兒童節禮物首選……誘導孩子和家長許下承諾將機器人作為禮物,然後,設計斷貨的局,為下一次購買留下機會,家長的承諾被巧妙的利用了。
對於此,我們來試試反套路。
先判斷一下,自己什麼時候陷入承諾的陷阱中,去找那個讓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刻,哪怕是靈光一現。
比如寶寶說,爸爸你答應過要買機器人的。你心裡第一反應是,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還買?但是第二反應是,已經答應了寶寶,我得做到。其實,這個第一反應是你內心的真實寫照,當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已經陷入了陷阱。
下次再對寶寶做出承諾時,可以這樣說,寶寶,爸爸答應兒童節送你禮物,但只能買一個禮物,如果有機器人,首選他,如果沒有機器人可以選擇其他玩具,或者等機器人有貨我們再來買,由你來選擇。
把選擇拋給孩子,讓孩子在行動中學會承諾,如果他哭鬧要買兩個,就是言行不一致,家長只需正確引導孩子。
愛默生說過,死腦筋的保持一致愚不可及。承諾就像是雙刃劍,擁有這樣的品質自然是好事,但是小心被別人利用承諾的心理牟利,當我們發現哪裡不對,要立刻做出判斷和調整。
*****************************
第三個重點 稀缺原理,搶手的稀缺物品
人們不能自由的獲得某物時,就會非常想要得到它,這是稀缺原理。
一個賣二手車的人賺到了高於車本身價值的錢,他是怎麼做到的?他邀約所有對車感興趣的人在同一時間來看車。第一個到的人肯定會仔細檢視車的情況,可當第二個買家一來,氣氛馬上緊張起來,因為存在購買競爭,雙方的買到車的可能性受到了限制。
車主及時煽動情緒,先到先得,如果先到者不買,再輪到下一個人,這時第一個到達的人,從悠閒地看車,變成了有競爭壓力地看車,容易忽略很多問題。當第三位買家到場時,一旦第一個買家拿不定主意,第二個人會立刻撲上去。
競爭資源被越來越多人關注時,就有人倉促出手,趕緊鎖定這款車。刺激他們作出決定購買的,往往不是車本身,而是分分鐘可能失去的資源,讓他們產生了佔有的情緒,大腦變得不夠清醒。
面對這種誘惑時,我們來試試反套路。
首先判斷自己在某種環境下情緒高度波動了,尤其是面對稀缺的資源。情緒變化是指南針,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問自己,我為什麼想要那件東西?
如果你是二手車買家之一,當意識到自己緊張車子被人買走時,那麼,趕緊冷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要買?假設其他人都不在場,還會買嗎?
倘若你的回答是,買車僅僅是代步,那適合自己就買,不適合就不買,而不是因為車子可能會被別人搶走,然後果斷出手,變成了被套路里的主角。
也就是說搞清楚自己購買物品的原因,確定自己是理性購買基本不會出錯。人們的很多消費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反應,商家恰恰擅長利用它挑逗人們情緒,讓人變的不冷靜。當我們懂得稀缺的心理以後,學會冷靜,並理性消費。
結語:
我們雖然生活在套路中,但這並不意味著套路是讓人深惡痛絕的,只要我們懂得套路的原理,在處理事情時,學會避開它,生活也許會大不同。
只要在社會當中生存,你就會遇到許多的大小事情,認真分析掌握好解決辦法,做到不貪心社會認同、互惠雙方就可以了,正確對待對終的結果就不存在套路。
近幾年特別流行的一句網路語是,我走過最深的路,就是你的套路。套路到底是什麼?說白了,就是無意識的被引入設好的圈套裡,被動聽從指令。套路無關好壞,它有時是善意的,有時是惡意的,有時還是無意的。當然,如果我們學會認識這些套路,對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
套路其實是一種影響力,能夠影響他人或者被他人影響。要實現對套路的全方位掌握,就從《影響力》這本書開始。它向我們介紹了“互惠、承諾、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六個心理學概念,分別從六個角度講解了一個人如何是被他人影響的,那麼,只要找到對應的心理影響因素,就找到了反套路的方法。
這本書一經出版後風靡全球30多年,累計銷量超過300萬冊,作者羅伯特·B·西奧迪尼是全球知名的影響力權威,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他為了研究,甚至喬裝到調研的公司面試,也正是由於他的付出,《影響力》被《財富》雜誌評選的75本必讀的最睿智的圖書之一。
下面我將書中提到的其中三個心理行為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
第一個重點 社會認同,多數派也可能出錯
社會認同原理,是指我們在判斷一件事情時,無意識地參考他人意見行事。
現代社會經常披露這樣的現象,有人倒在地上不僅沒人扶,連報警的人也少之又少,所以社會冷漠。而事實上,還真不一定是這樣,我們用社會認同的原理來剖析一下。
當你看到一個人躺在地上,可能會想他是心臟病發作?還是喝多了?或者夫妻吵架?……你不確定發生了什麼,就會不自覺觀察周圍的人,而每個人都喜歡裝作鎮定自若的樣子,所以多數人都淡定的認為可能沒事吧,最後變成了錯覺。
另一方面,因為現場熙熙攘攘來往的人很多,你也只是人群中的一員,承擔一件事情的責任被弱化,至少在自己心裡是這麼認為的。
所以,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不一定是世風日下,而是社會認同的心理在作祟,當學會用這樣的視角看待一件事情時,也許會變得更寬容。
那麼,從受害者的角度出發,可以這樣自救。如果走在路上意外中風,一定要從人群中指定一個人,說“你,穿紅毛衣的女士,請幫我叫輛救護車,我可能中風了。”這樣得救的機率很高。
原因在於,這樣的說辭,把關注點從眾多的人群中拉到一個人身上,她所承擔施救的責任變大,同時她已經確定這個人需要幫助,所以通常會採取行動。
這麼做避免了社會認同心理帶來的危機,與其抱怨世態炎涼,不如為自己真正做點事情,擺脫困境。
第二個重點 承諾的心理,被利用的言行一致
承諾是指言行一致,這在多數場合都適用,也正是因為這樣,社會才更加和諧,而有的人也恰恰擅長利用承諾的心理,讓別人順從。
很多家長一定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兒童節快要到了,電視廣告播出了一款機器人玩具,寶寶央求爸爸過節時送他,爸爸答應了。
兒童節那天,爸爸帶著寶寶去店裡購買機器人,可店員說已斷貨,爸爸只得給寶寶買下另一個同等價錢的玩具。待節日過後,機器人上架,電視廣告鋪天蓋地的播放此款玩具,此時寶寶又哭著吵著要,因為爸爸答應過要買的。
爸爸雖然知道家裡的玩具已經很多,不應該再買,但因為這款機器人是承諾過的,只得兌現承諾。
而這是一個局,商家清楚很多家長會在兒童節購買禮物,但也因為兒童節的消費,隨後一兩個月內家長通常不會再買東西,所以,商家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兒童節過後的銷量下滑,用節前廣告吸引,比如六一大放送、兒童節禮物首選……誘導孩子和家長許下承諾將機器人作為禮物,然後,設計斷貨的局,為下一次購買留下機會,家長的承諾被巧妙的利用了。
對於此,我們來試試反套路。
先判斷一下,自己什麼時候陷入承諾的陷阱中,去找那個讓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刻,哪怕是靈光一現。
比如寶寶說,爸爸你答應過要買機器人的。你心裡第一反應是,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還買?但是第二反應是,已經答應了寶寶,我得做到。其實,這個第一反應是你內心的真實寫照,當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已經陷入了陷阱。
下次再對寶寶做出承諾時,可以這樣說,寶寶,爸爸答應兒童節送你禮物,但只能買一個禮物,如果有機器人,首選他,如果沒有機器人可以選擇其他玩具,或者等機器人有貨我們再來買,由你來選擇。
把選擇拋給孩子,讓孩子在行動中學會承諾,如果他哭鬧要買兩個,就是言行不一致,家長只需正確引導孩子。
愛默生說過,死腦筋的保持一致愚不可及。承諾就像是雙刃劍,擁有這樣的品質自然是好事,但是小心被別人利用承諾的心理牟利,當我們發現哪裡不對,要立刻做出判斷和調整。
*****************************
第三個重點 稀缺原理,搶手的稀缺物品
人們不能自由的獲得某物時,就會非常想要得到它,這是稀缺原理。
一個賣二手車的人賺到了高於車本身價值的錢,他是怎麼做到的?他邀約所有對車感興趣的人在同一時間來看車。第一個到的人肯定會仔細檢視車的情況,可當第二個買家一來,氣氛馬上緊張起來,因為存在購買競爭,雙方的買到車的可能性受到了限制。
車主及時煽動情緒,先到先得,如果先到者不買,再輪到下一個人,這時第一個到達的人,從悠閒地看車,變成了有競爭壓力地看車,容易忽略很多問題。當第三位買家到場時,一旦第一個買家拿不定主意,第二個人會立刻撲上去。
競爭資源被越來越多人關注時,就有人倉促出手,趕緊鎖定這款車。刺激他們作出決定購買的,往往不是車本身,而是分分鐘可能失去的資源,讓他們產生了佔有的情緒,大腦變得不夠清醒。
面對這種誘惑時,我們來試試反套路。
首先判斷自己在某種環境下情緒高度波動了,尤其是面對稀缺的資源。情緒變化是指南針,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問自己,我為什麼想要那件東西?
如果你是二手車買家之一,當意識到自己緊張車子被人買走時,那麼,趕緊冷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要買?假設其他人都不在場,還會買嗎?
倘若你的回答是,買車僅僅是代步,那適合自己就買,不適合就不買,而不是因為車子可能會被別人搶走,然後果斷出手,變成了被套路里的主角。
也就是說搞清楚自己購買物品的原因,確定自己是理性購買基本不會出錯。人們的很多消費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反應,商家恰恰擅長利用它挑逗人們情緒,讓人變的不冷靜。當我們懂得稀缺的心理以後,學會冷靜,並理性消費。
結語:
我們雖然生活在套路中,但這並不意味著套路是讓人深惡痛絕的,只要我們懂得套路的原理,在處理事情時,學會避開它,生活也許會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