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柟亦楠

    文景之治是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盛世”。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后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漢景帝劉啟是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便是歷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一面躬行儉樸,一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由於他明白到“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於各項措施的推行。 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六部(吏、禮、兵、刑、戶、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行政制。同時,又採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於農,府兵在農時耕種、閒時練兵,輪番宿衛,或臨時調遣。其次是廢除魏晉南北朝以來維護世族豪門權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制度。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透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汙吏二百餘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餘萬,平陳得五十萬,後增至八百七十萬。為積穀防饑,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鑑於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凡得三萬餘卷。為廣置人才,文帝又開科取土,並設秀才科,開後世科舉制之先河,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鑑於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將兵攻打突厥,後來更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於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

    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封建統治比較穩定,生產得到較快發展,民族融洽,社會升平的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他以隋煬帝楊廣的破家亡國為戒,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從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在政治上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和措施,政績卓著。其主要表現是:太宗以隋煬帝拒諫飾非為鑑,虛懷博納,從諫如流;魏徵、劉洎、岑文字及馬周等諫臣盈廷,多能面折廷諍,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見和批評,因此皇帝能夠較好地實行"君道",避免和糾正了很多錯誤。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據舉賢任能的原則,用賢良,退□佞,因而忠賢滿朝,人才濟濟,如房玄齡、杜如晦是貞觀朝的著名賢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數善的名臣。太宗能舉賢不避仇,以誠信待下,信賞必罰,調動臣下的積極性,政治生活相當正常。以變重為輕、務行寬簡的精神立法,選擇執法官吏,儘量避免枉濫;國君率先遵守法制,執法不避親貴。重視地方政治,慎擇刺史,吏治比較清明。釋放宮女,縱放鷹犬,提倡節儉,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發展生產,以緩和階級矛盾。太宗貫徹"重今朝冠冕"的原則,令高士廉等修成《貞觀氏族志》,並禁止山東大族賣婚求財,抑制了舊士族的勢力。由於執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於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貞觀時期出現了牛馬布野,谷價低廉,社會升平的景象。唐太宗還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平定東突厥後,廣設羈縻府州(見羈縻州),安置降眾,不僅消除了北方的邊患,也緩和了民族矛盾,因而被北方各族尊為"天可□";太宗遣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為漢藏兩族間的友好交往開了先河,唐太宗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可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實行的政策和措施雖然具有進步性,但均服務於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貞觀時期勞動人民仍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貞觀後期,唐太宗逐漸走向奢靡,有時浪擲民財,納諫、用人、執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東征高麗的戰爭則給中朝人民帶來了苦難。這說明"貞觀之治"具有一定侷限性。

    開元(公元713年一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的年號。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開元末年,經過一百多年的積累,唐朝出現了全面繁榮的景象,歷史上叫做“開元盛世”。 唐玄宗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他當上皇帝后,立志繼承唐太宗的事業,任用有才能的人,接受大臣的正確意見,精心治理國家。有一年河南等地發生很嚴重的蝗蟲災害。蝗蟲飛過時,黑壓壓的一大片,連太陽都遮沒了。田裡的莊稼都被蝗蟲吃光了。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上天降給人們的災難,沒有辦法。但唐玄宗聽從當時宰相(中國古代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最高官員)的意見,認為蝗蟲只不過是一種害蟲,沒什麼可怕的,堅決消滅它。由於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各地的蝗蟲都得到了治理。 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裡,唐朝出現了興盛的景象。大詩人杜甫在《憶昔》詩中這樣描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詩句的意思的開元全盛時期,連小縣城都有上萬戶人家。農業連年獲得豐收,糧食裝滿了公家和私人的倉庫,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開元年間,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商業和交通也十分發達。揚州位於運河和長江交匯處,中外商人彙集,城市特別繁華。唐都長安城裡更是熱鬧非凡,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使臣、商人、學者、工匠都爭相前往唐朝進行友好交往,開展貿易,學習文化、技術。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開元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絡實際,舉例說明如何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