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57277046614

      扇子是人們消暑納涼的工具。在炎熱的夏季,它能給人帶來陣陣清涼。但是自古以來,中國的扇子就帶著藝術品的風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就有扇子了。中國扇子的種類非常多,有紙扇、絹扇、葵扇、羽毛扇、竹編扇、麥秸扇等。扇子的形狀也有方有圓,還有梅花、海棠、葵花形的。  中國的扇子名目繁多,千姿百態。有竹扇、麥扇、檳榔扇、蒲葵扇、絲綢扇、羽扇、木雕扇、玉雕扇、牙雕扇、檀香木扇、摺扇、團扇、紈扇、絹扇、蒲葵扇、、繭扇、火畫扇、竹絲扇、印花紙扇、塑膠扇等。都以造型優美、工藝精湛,馳名中外,成為不可多得的工藝美術品。  成扇可以分別鑑賞扇面書畫、扇股及其雕工,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鑑賞。扇面書畫以精到工整為上,扇股雕工有雅俗之分,書畫扇面扇股相輔相成,扇面要“生辣”。收藏主要是摺扇成扇及摺扇和團扇的裱片,對收藏品要考慮的是“真、精、新”。  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是中國扇子的一大特色。從古到今,中國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畫家都喜歡“題扇”、“畫扇”,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佳作。  在中國最常見的是摺扇,拿在手裡既方便又瀟灑。中國生產摺扇最有名的地方是杭州。杭州摺扇往往採用名貴的材料做扇骨。著名的黑紙扇、檀香扇、象牙扇,不但是中國扇子中的佳品,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名。  扇子多少年來一直是人們喜聞樂見,抒情寓意的最好表達方式,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藝術產物的見證。如唐伯虎、郎世寧的扇面都是浩瀚藝術海洋裡泛起的經典浪花。  中國扇子之所以受人喜愛,除了可以扇風納涼之外,還和扇子雅緻精巧和扇面的書畫藝術分不開。扇子在中國源遠流長,據史書稱:“黃帝作五明扇”,可謂早矣。西周羽製成“羽扇”已具有美學裝飾功能。漢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後又出現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於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中國流行千餘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鍾愛。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摺扇其實源自日本,製造靈感得自蝙蝠翅膀的開合。北宋年間,摺扇作貢品傳入中國,但尚未廣泛使用,至明清就相當興盛,它易於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貴材料製成,扇面則分灑金、混金、捶金、塗香數種,有的還請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細刻,成為一件珍貴藝術品,一扇之價,值以百金。摺扇扇面呈半圓弧形上寬下窄向四處呈輻射狀,因而在構圖章法筆墨形象上都別具風韻,北宋始在摺扇上題詩作畫。明清以來文化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面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   扇子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裝飾品。它以其價美物廉、方便實用、雅俗共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扇子分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除了實用性外,作為一種藝術品,它彙集編織、雕刻、書畫、刺繡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中國民間流傳的活佛濟公的形象,惹人喜愛,它頭戴破僧帽,衣衫襤褸,手持破蒲扇,瘋瘋癲癲,卻愛濟困解難,助人為樂,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三國時蜀相諸葛亮,足智多謀,風流倜儻,輔助劉備建立霸業,每每羽扇綸巾裝束,羽扇常不離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徵。自扇子傳世以來,相關的傳說趣聞多不勝數。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遇一賣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滯銷而發愁,王羲之即興為之題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為暢銷,一時傳為佳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可上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記載,說明舜帝時就已經有扇子了。在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了“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扇此時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據考古發現,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銅壺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扇風的圖案,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扇子形象。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用動物尾毛做成的拂塵,謂之“毛扇”。而另一種以禽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質地潔白,毛絨柔軟,輕飄舒適。江南地區以白鵝羽毛製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到了漢代,絲織業開始發展,出現了“紈扇”,因用潔白細絹製成,故又稱之“絹扇”。製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可用綾、羅、紗等絲織品,又因其“團團如明月”,也稱為“團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婦女青睞,作為一種主流而大為發展,它在結構和裝飾上力求精緻、華麗、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橢圓、海棠、長方、曲線等形狀。此扇有的以檀香木製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極具情調。大約在宋朝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摺扇,因其可摺疊,故又稱摺疊扇。摺扇方便實用,在民間中廣為流傳。戲曲中的書生,常常人手一把摺扇,成了一種象徵。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間,扇面畫使得扇子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題詩、書法和繪畫,備受人們的珍愛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來的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扇面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為後人留下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珍品。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明代謝縉所繪的《汀樹鉤船圖》,是傳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畫。扇面畫常用的題材有仕女、山水、花鳥魚蟲以及詩詞書法藝術等。有時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經名家題詩作畫而身價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真是妙趣橫生,令人愛不釋手。明代唐伯虎、文徵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畫題詩。清代的扇面畫最為豐富,名家輩出,如石濤、八大山人、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是畫扇高手,因而此時的扇面畫,風格流派異彩紛呈,蔚然大觀。摺扇發展到明代嘉靖年間,分為杭扇、蘇扇、寧扇等流派,它們的藝術風格和製作手法各有特色。杭扇與杭州的龍井茶、絲綢並稱“杭城三絕”,有多種形式的製作,其中又以黑紙扇最為著名,它以柿汁塗扇面,色澤烏黑,經久耐用,既可消暑又可遮陽。蘇州的摺扇以白紙扇為主,製作考究,工藝精良,杭扇、蘇扇多以竹子為扇骨,以紙絹為扇面,雅緻細膩,素有“蘇杭雅扇”之稱。   現在,扇子主要生產於中國的浙江、江蘇、四川、廣東等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作為實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漸消退,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藝術性,並用之於收藏、把玩。這一傳統的工藝品正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煥發著新的活力(望採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秦殤最詳細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