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t大白

    商周時代青銅器的鑄造,採用的是陶範法。這種方法無論是鑄小件或大件銅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對一些器形和雕鏤複雜的器物,可先分鑄,再合鑄。春秋戰國時,發明了失蠟鑄造法,使青銅器鑄造工藝上了一個臺階。後人作假的青銅器,多不採用陶範法。不同的鑄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徵,這是鑑定青銅器的主要依據。

    陶範法 陶範法是陶質塊範鑄造法的簡稱,其鑄造過程主要包括作模、翻範、作內範、合範、澆注和打磨修整等工序。

    1、作模鑄器物之前,先用陶泥做個樣子作為初胎,它是制範的基礎,這種陶模又稱為母型。如要在器物上飾花紋,先在模上畫好花紋,花紋的四入部分用刀雕刻出來,凸起部分用泥琛好後再加貼上去。

    2、翻範將經過細篩過的泥土調製和勻,拍打成片,按捺在陶模外部,用力壓緊,使陶模上的紋飾反映在泥片上。等泥片半乾後,再按照要鑄造的器物特點,將其劃成若干塊。劃下的每一泥片陰乾或用微火烘乾,再合成一個外腔,即成為所要鑄造器物的外範。

    3、合範一般鑄造簡單的銅器(如工具和兵器),是用兩個單合範合成的鑄造空體器(如鼎、爵之類),需有內範和外範。內範又稱範藍、,小於外範,做內範的方法一般是將原來的泥模外表颳去一層,即可成為內範。外範與內範中間的空隙,為熔注液處,兩者的距離(空間、也就是所要製作器物的器壁厚度。在澆注之前,先要將外範拼好合起來。

    4、澆注為防止在灌注銅液時產生的漲力將拼好的範衝開,便用泥土圍填外範,起到加固作用,並留有灌澆孔和通氣孔。銅液向範內澆注後,待其冷卻凝固,便將圍填外範的泥土和內範打碎,將造好的器物取出。

    5、打磨修整器物脫範後,表面往往是粗糙的,花紋也不夠清晰,經過打磨修整加工,才成為一件表面光滑,花紋清晰,色彩錚亮的青銅器。用陶範法鑄造器物是"一範一器",破範取器,故沒有兩件銅器會是一模一樣的。

    1、鑄造辨偽法:從鑄造技術進行辨偽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銅器各時代的冶鑄工藝。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範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範拼合澆鑄後留下的範痕,即範線。隨著時代進步,合範的方法有所變化,範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有的鑄器表層紋飾不多,合鑄面較大,合範痕跡容易忽飾,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後代偽者不知道占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表面較精細,無需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卻往往與原器物的時代特徵相去甚遠。

    另外,陶範所鑄銅器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會在內外範之間墊一墊片,因材質跟銅液有異,鏽跡也就不同,而失臘法鑄器卻無需墊片,鏽跡自然一致。

    2、紋飾辨偽:紋飾是器型華麗的外衣,合體、適時的外衣是紋飾辨偽的重要依據。不同年齡的人著裝自然不同,青銅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紋飾的時代風格是否一致,紋飾的作偽大致有如下幾種: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簡單紋飾上或光素無紋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但應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跡。掏花法。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顯,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徵。

    3、銘文辨偽:透過銘文辨偽,是檢測對佔代歷史知識廣袤、書法研究深淺和鑄工藝水準高低與否的標尺。

    青銅器的銘文是對歷史的記錄,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例證,是鑄工工藝高超的體現,宋、清兩代是青銅器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宋代以來,金石義字成為金石家的研究重點,作為有記載歷史文獻銘文的青銅器,往往受到廣泛的重視,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故而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蒐集,則側重在銘文方面。

    青銅器銘文的作偽多有如下幾種:添銘法。即在無銘文的真器卜鏨刻偽銘,後鏨的銘文大多字型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偽工用銅絲刷刷去鏨痕,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增銘法。就是原有簡單銘文的真器上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使銘文也缺,在進行修配時將銘文也一起補刻。增刻偽銘後,其字口、鏽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銘文非一人所出,其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就截然不同。腐蝕法。將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並在蠟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鐵在刻好字的蠟上進行腐蝕器身,將蠟去掉後,凹陷的銘文自然顯現。這樣腐蝕的銘文字不成體,字口深淺不一,筆畫邊緣十分粗糙。

    4、器形辨偽:透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偽,是對青銅器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鑑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此類偽器儘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5、材質辨偽: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淨,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鑑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6、聲味辨偽:聲音和氣味是青銅器辨偽的必要輔助手段。

    青銅器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藥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鏽,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津英語8Aunit3Reading課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