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89433142023

    第一,靠自強不息、勤勉和持之以恆的精神,完成從庸人到聖人的跳躍,

    曾國藩天生資質平庸,智商不過中等,第七次參加考試才中秀才,文章甚至被考官公開批責“文理太淺”,做官後他的學生李鴻章當面說過他太“儒緩”,梁啟超稱曾國藩在諸賢傑中最為鈍拙,他自己也說“吾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自己沒什麼才華,讀書做事反應都很慢。

    他的笨拙更體現在帶兵打仗上,他創辦湘軍選將領時,多是不善言談、經世致用的讀書人,兵員都是山村野夫,原因是老實、實在、能吃苦。

    打仗的方法更是笨拙的很“結硬寨,打呆仗”。

    湘軍重視安營紮寨,每天行軍四小時走三十里,就花四小時紮營、挖溝、修牆,把自己保護起來,再分配士兵輪流站崗。先自我保護,再爭取戰爭的勝利,這也是曾國藩人生哲學和思維方式的體現,先求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每場戰爭都花心思摸透敵我雙方情況、戰鬥部署,後勤供應,撤退、救援等問題,算透了才下定決心開打。因此,湘軍攻城的時間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而是一兩年,等到戰爭結束時,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軍徹底改變了。

    曾國藩不僅資質平庸,身體素質也不怎麼好,30歲到40歲本來是人的盛年,可沒到35歲的曾國藩就出現了早衰,30歲有耳鳴,用腦就頭昏疲勞,一多說話更覺得疲倦不支,生過三次大病,差點死掉,在立志做聖人,規定每天做日課十二條後,因工作量增大,精神緊張而導致吐血。曾國藩還得了困擾他一生、給他帶來無盡痛苦的疾病:面板病,因病情反覆發作,夜間加重而伴有煩躁、焦慮、失眠等表現,即使成眠,每天也不過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因勞累過度還導致了眼疾。36歲就戴老花鏡,多年的勞累使曾國藩身上的病一樣樣增多,如血壓高,經常眩暈,脾胃不好,經常腹瀉、腹痛、腹脹;經常牙痛,多汗。

    上天賦予曾國藩的智力和體力,本來只夠完成他一生事業的十分之一,但他透過自強、勤勉和持之以恆,發揮出超過上天賦予的十倍能力。

    三十歲是曾國藩最重要的人生分水嶺,他立下了學做聖人的志向並用他的後半生踏踏實實的完成。從立志之日起,就每天做日課,寫日記,以聖人的標準監督自己每天的一舉一動,並記載下來,深刻反省,完成從庸人到聖人的跳躍,完全是靠三點:

    第一,自強不息。他認為一個人想要在世上立定腳跟,能依靠的只有“自強”二字。曾國藩的一生每天都在戰鬥,與敵人鬥,更與自己鬥,總是“困知勉行”,遇到困難從不服輸,發憤圖強,支撐他一生奮鬥的就是這種“自強”的精神。

    第二個支撐他的是勤勉。曾國藩反感懶散的生活態度,他認為“勤則百弊皆除”,古往今來,聖賢偉人,沒有一個不勤勞的,他幾乎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假,即便在路上也從不浪費時間,要麼看書,默誦或者思考。他說“君子有三樂”,有一樂就是“勤勞而後憩息”。勤勞的結果就是除了辦成無數大事外,還留下文字創作兩千萬字以上,每年寫作六十萬字左右。

    第三,持之以恆。讀書,做事曾國藩都以恆字做最高準則,處理事情的辦法簡單而高妙,熬不下去也要熬,做不下去也要做,做事從無恆到永恆,他經歷了無數的心靈磨難。在一次次的磨礪中,他待人接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性格氣質都發生了變化。晚年的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第二,既清廉節儉又同流合汙的曾國藩

    1、做京官時的“窘困”生活。

    曾國藩家境平常,家中田地人均12畝半,相當於小地主,生活也僅止於吃飽糙米飯,家風勤奮節儉,為補貼家用,曾經與弟弟課餘時間放牛、砍柴,甚至在集市上賣過菜籃子,推過運碑車。第一年進京參加考試沒考上,第二年進京家中就拿不出路費,只好借32串銅錢,到京時,花的只剩下3吊。

    27歲時中進士,又點了翰林,曾家並沒有多富裕,雖然曾國藩官運很順,三年升四級,但借貸和窮一直是他在翰林院經濟生活的主旋律,甚至因窮困被僕人看不起,親戚也沒沾上他的光,大舅依然沒房住,二舅貧困而死。

    曾國藩因母親去世回到老家,結束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仍沒有還清在京所欠債務,直到做了五年兩江總督才徹底了結了京官生涯的欠賬。

    2、最清廉的統帥。

    除了做了十三年的京官,曾國藩還帶兵打仗,一生中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鎮壓太平天國,與太平軍打了十二年的仗,挽救清朝於危亡之際。

    曾國藩是湘軍的最高統帥先後報銷軍費近三千萬兩,但他並沒有貪汙,做京官時他就立下了不靠做官發財的錚錚誓言,做兩江總督時養廉銀有一萬八千兩,摺合人民幣三百多萬元,雖然工資比以前多了,但他的生活水平並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變差,穿衣也不如在做京官時穿的好,在吃方面也不講究,甚至請客時用一個破瓦盆,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的嚴苛,其夫人在家無餘錢,事事躬親,洗衣做飯,紡紗織布,無所不為,曾家的女人們,從早上睜開眼到晚上休息,都一直要從事勞動。

    當時總督一級的灰色收入(也就是下屬的進貢)平均每年十八萬兩,但每當下屬給曾國藩送禮時,他只收其中一件最廉價的東西,其餘全部退回,比如按照慣例知府為他置辦總督府,各種昂貴的物什都送過來,他只挑了七卷草蓆,下屬給他送十六大包金銀珠寶,他只收了一頂小帽。

    曾國藩的遺產只有一萬八千兩的養廉銀,除了養老之外還要用來辦喪事,他認為很多的養老錢,事實證明並不豐裕,因為他的喪事就花了一萬多兩銀子。他正真的遺產一個是“富厚堂”的宅地,還有就是書籍。他死之後,其子因病重還要向別人借錢醫治,有功之臣的後代這樣窮,可見曾國藩確實算的上是一個清官,他表面上和光同塵,收受小禮,但骨子裡清廉刻苦,每收一禮,心中都有一條價格線,從不逾越。

    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一生思想軌跡複雜多變,能吸收一切良好的東西,能夠雄辯地批判不正確的東西,他的思想都是透過日記、文章和家書記錄下來,可以看出他的心靈遭受過各種煎熬和磨難,他的每一步都困而求知,勉勵而行,沒有靈光乍現,沒有立地頓悟,有的只是如同我們每個凡人一樣的情感,比如因為社交、貪玩而沒做到日課時的懊悔,比如沒有達到自己承諾做聖人的要求時,沒有做到待人真誠,不議人長短時,他都在日記中深深的譴責批判過自我,並勉勵自己下不為例。

    曾國藩對於我們後人最大的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箇中人,透過自我磨礪,真誠的投入自我完善,本領也可以增長十倍,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的出,辦的來,也可以成為“超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根據蘋果序列號推算生產日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