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2.回族: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曆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曆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繫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5.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裡,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6.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專案。
8.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忌食狗肉。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10.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12.塔塔爾族 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北韓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北韓族的先民,是從北韓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北韓族人。北韓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北韓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北韓(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16.壯族人喜歡吃醃製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18.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髮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釦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裡,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20.侗族: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21.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佈,曾有“妙香古國”稱。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龍樹”為保護神。幾段打了結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製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並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於雕刻和繪畫。
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2.回族: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曆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曆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繫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5.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裡,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6.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專案。
8.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忌食狗肉。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10.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12.塔塔爾族 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北韓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北韓族的先民,是從北韓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北韓族人。北韓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北韓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北韓(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16.壯族人喜歡吃醃製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18.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髮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釦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裡,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20.侗族: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21.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佈,曾有“妙香古國”稱。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龍樹”為保護神。幾段打了結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製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並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於雕刻和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