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奎奎帥
-
2 # 陌路聽雨2
現在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有很多老人為老不尊,碰個瓷,栽個贓,弄得現在老人摔倒了都沒人敢扶,怕被訛詐。這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孔子曾說過:四十而見惡,其終也已。四十而不惑,這個年齡還做壞事,秉性難改,到老也就這樣了。
孔子說這句話是單獨對他的發小故舊原壤說的,而非泛指,且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前面比較重要:少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他的這位發小從小就不懂事,長大了也不是怎麼好,等到老了那就是禍害!這只是朋友間的私聊調笑而已矣,並非泛指老人。且老人裡面德高望重者,心慈言善者也很多。所以,看書學習莫要斷章取義!孔夫子還說,道聽途說,德之棄!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莫要譁眾取寵,自以為是!
-
3 # 貴極登峰
老而不死是為賊。解釋: 責罵老而無德行者的話。出處: 《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後以為指斥老而無德者之辭。
解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例子: 常言道:老不死是為賊。正是你這樣人!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論語裡,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大意是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其實,反過來想想,即使年幼時懂得孝順父母,長大後又有那麼點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也沒有遲遲不死,就一定不是社會上的禍害嗎?未必!舉例來說,有很多人,小時候很有孝心;長大後又當了個小官,或者下海賺了些錢;剛步入老年,就得了癌症之類的不治之症,一命嗚呼了。
孔子說的那幾條,他們一條也沒犯上,然而,這其中的貪官和姦商可大有人在,一樣成了社會的禍害。倒是時下流行的另一句話:“幼有神童之譽,少懷大志,長而無聞,終至與草木同朽。”從某種意義上說,概括了多數人的一生。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於《論語》,當是孔子說的。 這句話其實只是孔子語錄的半句,現在 (其實在古時候,比如元明時代)已經通俗理解為責罵老不死的不敬語了。 斷章取義也好,牽強附會也罷,語言這東西很多時候就俗稱了,當初究竟什麼原意倒不那麼重要了。
但是這句話實在有點太狠,打擊面太大。孔夫子要說也是個厚道了,不至於那麼惡毒吧。 原文是: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
4 # 靈魂有香氣的么么
“老而不死是為賊”被現代人曲解和片面化,造成了一位孔子被人詬病的一個證據。這句話乍一聽讓人感到十分的冒犯,人老了長壽點怎麼就是個盜賊、害蟲了?這句話到底出自於何處?為什麼會有這樣充滿敵對性的說法?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是我們的至聖孔子所說的,出自於《論語·憲問》。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什麼意思?就是說有原壤這麼個“人才”,某次在會客廳等待孔子的時候,一副吊兒郎當的模樣,還岔開雙腿坐著。要知道先秦是特別講究禮法的時期,為了表示敬重與禮節都是跪坐在地上,叉腿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舉止。孔子本身就主張“不學禮,無以立”,那麼看重禮節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樣,內心的無名火蹭蹭往上冒,立馬開啟怒懟模式。毫不留情地說道:“你小時候就不懂孝順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長大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現在老了還不死,簡直是禍害!然後就拿起手杖抽他的腿。”
剛說了孔子本人少而好禮,能讓他大動肝火而且絲毫不給情面的破口大罵簡直是讓人難以置信。其實孔子對原壤這麼一副爛泥扶不上壁的咬牙切齒的模樣是有原因的,那孔子跟原壤是什麼關係?孔子跟原壤的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有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這段記錄說的是原壤這號人是孔子的老相識,結果原壤的母親去世時,他居然敲著他母親的棺木唱歌!這簡直是喪心病狂加辣眼睛,完全上演真實版親媽墳頭蹦迪,厲害了我的哥!
孔子當時無視了他,但是作為一個推崇禮節尤其是孝道的人,內心說不嫌棄噁心他的這個老友肯定不可能。所以後來真性情的孔子又碰上了他坐沒坐相的損樣就直接罵上了。所以各位看官看到這應該知道孔子又被斷章取義了吧,就像是“以德報怨”“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的梗,今人給孔子老人家甩的黑鍋還真不少。
第一,孔子說“老而不死”是針對到具體的個人的,這個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某個群體,更不是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為賊”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 ”,也就是從小不講仁義道德,長大還沒作為,老了也沒有長者風範的人,因此現在用這句話來形容任意一個老人,是非常不恰當且不禮貌的。
當然,地鐵或公交車上出現網友口中的“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的現象,近年來確實也是屢屢可見。
網上曝光的這類老人家往往倚老賣老地進行道德綁架,要麼就是帶著晚輩進行一些不適當的行為舉止。對於某些確實是為老不尊的老人家,詩詞君想說的是網友在口誅筆伐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自勉。等到年老色衰的時候不會被後輩無禮地來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畢竟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有可能也不知道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和前提的。
-
5 # 無韻詩翁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是我們的至聖孔子所說的,出自於《論語·憲問》。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什麼意思?就是說有原壤這麼個“人才”,某次在會客廳等待孔子的時候,一副吊兒郎當的模樣,還岔開雙腿坐著。要知道先秦是特別講究禮法的時期,為了表示敬重與禮節都是跪坐在地上,叉腿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舉止。孔子本身就主張“不學禮,無以立”,那麼看重禮節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樣,內心的無名火蹭蹭往上冒,立馬開啟怒懟模式。毫不留情地說道:“你小時候就不懂孝順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長大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現在老了還不死,簡直是禍害!然後就拿起手杖抽他的腿。”
剛說孔子本人少而好禮,能讓他大動肝火而且絲毫不給情面的破口大罵簡直是讓人難以置信。其實孔子對原壤這麼一副爛泥扶不上壁的咬牙切齒的模樣是有原因的,那孔子跟原壤是什麼關係?孔子跟原壤的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有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這段記錄說的是原壤這號人是孔子的老相識,結果原壤的母親去世時,他居然敲著他母親的棺木唱歌!這簡直是喪心病狂加辣眼睛,完全上演真實版親媽墳頭蹦迪,厲害了我的哥!
孔子當時無視了他,但是作為一個推崇禮節尤其是孝道的人,內心說不嫌棄噁心他的這個老友肯定不可能。所以後來真性情的孔子又碰上了他坐沒坐相的損樣就直接罵上了。所以各位看官看到這應該知道孔子又被斷章取義了吧,就像是“以德報怨”“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的梗,今人給孔子老人家甩的黑鍋還真不少。
第一,孔子說“老而不死”是針對到具體的個人的,這個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某個群體,更不是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為賊”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 ”,也就是從小不講仁義道德,長大還沒作為,老了也沒有長者風範的人,因此現在用這句話來形容任意一個老人,是非常不恰當且不禮貌的。
當然,地鐵或公交車上出現網友口中的“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的現象,近年來確實也是屢屢可見。
網上曝光的這類老人家往往倚老賣老地進行道德綁架,要麼就是帶著晚輩進行一些不適當的行為,這種為老不尊行為不檢點的人難道不應該斥素他們嗎,這種行為就是叫人看不範,罵他仍二句老而不死是為賊也末償不可!
回覆列表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意思是責罵老而無德行的人。當今社會,廣場舞擾民;公交車上老人強行讓別人讓座;老人為跳舞與青年爭奪籃球場,並出手打人等等一系列的案例數不勝數,本來政府出臺一系列關愛老年人的政策是一大福利,但卻被許多人當成為自己謀私利的工具。尊老愛幼是中華名族傳統美德,弘揚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的責任,但尊重不是放縱。現在有一句話:“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對於這句話,我不敢妄下定倫,公道自在人心。
講一個我真實經歷的案例,2015年後過小年的那天,我做火車從老家到女朋友上班的城市想與她一起過節,在上火車的過程中遇到一位帶著一個7歲左右小孩的老人,老人60多歲吧,偏胖,行走有些費力,我就想在旁邊幫她看護著點,讓她帶著小孩先上了火車,當時我們是做的夜車,上車已經晚上9點了,下車的時候是夜間2點,這時就看見這位老人與一個小夥子打起來了,小夥子也不敢還手,但臉上已經被抓了好幾個口子,在滴著血,旁邊的人拉著他兩不讓他們接觸,這位老人往前走了幾步,回頭又拿起火車上裝垃圾的不鏽鋼盤子返回去往那小夥子頭上砸,真的是相當無語!原因只是因為小夥子的朋友買的站票跟他們擠著坐了一段時間,老人覺得搶了他們的座位,本來不大點事,何至於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