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教研組作為一個教學研究最為基層的實體由來已久,但是並不意味著教研組活動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理解中的有效性有這樣三層意思: 效率:是指工作總量與工作時間的比值,應放棄“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效果:有沒有效果,就是看教師們參加校本教研前與參加校本教研後的變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應是帶著困惑而來,在參與研討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思考、產生新的問題而離開。 效益:是投入與產出的比值,要儘可能地促使老師都願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動。如果產出與投入不成正比,那麼校本教研將及不上個人自主的研修,這將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怎樣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我將其歸結為五方面,分別是:(一)提升教研組長的工作能力——活動有效的關鍵(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滿足教師實際需求——活動有效的根本(三)基於“對話”的教研方式——活動有效的前提(四)全員參與教研活動全過程——活動有效的保證(五)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活動有效的助推器 五點中,著重交流第四點,詳細描述我們是怎麼做的,其餘四點就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了。(一)提升教研組長的工作能力——活動有效的關鍵 1、給予引導、幫助及監控 2、培養組長自我反思的習慣 3、對教研組長的評價實現多角度(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滿足教師實際需求——活動有效的根本 1、研究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教學環境。 2、研究內容系列專題化。(三)基於“對話”的教研方式——活動有效的前提 1、對話建立於自我的思考 2、對話要有民主的氛圍。 3、多元的對話途徑。(四)全員參與教研活動全過程——活動有效的保證 原本屬於教研組長或上課教師的工作,從始至終讓每一位教師參與其中,重心從一個教師轉移到了如何讓每一個生命個體主動參與進來,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對教學的思考,從而使我們每一個教師在教研組活動中得到發展。 聚焦問題階段:每位教師每週提出一至兩個具有研究價值或感到困惑的問題,或者提出一個具有獨特見解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分析、來自於自己的課堂實踐,也可以來自聽別人課堂實踐後的所思所想。例如本學期,我們開展了校本教研發現真問題的聽課活動,每位教師在聽好一節課後必須提交兩個問題。(舉例讀)教研組利用每週活動時間,透過問題會診、問題答辨等方式,能討論解決的當場解決,如不能解決的則也會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剝離其非質化的東西,使問題得以明朗並逐步聚焦,最為此問題便成為下學期的研究主題。 情報蒐集階段:教研主題產生之後,由組內每一位成員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務。或是現狀分析、或是理念引領、或是案例的蒐集整理。在這樣的過程中使每位教師在任務驅動之下,主動地去探尋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而在這樣的搜尋情報過程中,有助於每個教師對該研究主題的提升。 以課為載體的研究階段:研究應與課結合在一塊兒,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須經過實踐得以驗評。過程中要改變一人上課教研組長賣力的教研方式,倡導每一位教師提前介入,一起與上課教師經過寫教案、試教、上課的每一個環節,在這樣一起研磨的過程實現共同成長。 我校數學教研組曾經於2005年3月25日開展過市級校本教研展示活動,這一次活動就是一次提前介入式的活動,該次活動的研究主題是:如何開展有效地自主探究。流程如下: ● 課題的確定、評課維度的確定 課題的確定 在教研課中,課題的確定一般是由執教教師所決定的,但是我們把課題確定的過程作為全組教師研究教材、並明確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適合用於這一學習方式的過程。 環節一:研讀教材,並根據自主探究的理論知識,在個人認識基礎上並結合教學進度,確定你認為適合於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課題。 環節二;交流討論,我認為哪一堂課是適合於開展自主探究這一學習的運用?我為什麼是這樣認為的?在研討的基礎上,最後確定了兩堂課。 評課維度的確定 全組討論:只停留於對課堂教學策略的評課方式行不行?怎樣更有利於對主題形成清晰的認識?研討的結果:評課應圍繞主題制定出評課的維度,這樣才能使對課的解剖更具有針對性,從而使我們的思考更深入。再次討論:評課維度提出的依據是什麼?提出怎樣的維度?研討結果:評課維度應依據前期出現的一些教學行為與自主探究學習之間存在的差距提出,提出的維度應該在自主探究這一學習方式中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最後我們確立了四個評課的維度並在每個維度上安排了兩到三個重點點評的教師。 ● 試教、提出修改意見 試教前,我們要求兩位上課教師先自己備出教學預案。原因一:每人有每人的想法,尊重教師的原創;原因二:改變教師依賴別人指導的心理與行為。3月11日進行了第一次試教。按照慣例,全組教師到場聽課,並於當於下午進行了課後研討。研討包括:1、說課:關鍵要讓執教教師說出你對教材是怎麼理解的?目標定位是什麼?你是透過哪些細節落實目標的?2、教師評課:提出哪個環節上是不夠好或不夠清晰的?並且質疑執教教師你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麼?並提出是否可以這樣改進,會更有利於目標的達成? ● 課堂教學展示,數學組教師和其餘學科部分教師研討活動 展示集體智慧的結晶,使每個教師從中看到我們改進後的策略是否有利於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並一起來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以求得共同發展。 回顧這個全體教師一起行進的過程,過程中蘊含了全體教師與文字的對話,與學生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對話使教研活動變成了創造、生成的過程,對話促進了每一位教師的共同成長,對話了促進了學校教研組文化的形成。 主題總結階段:不反思的教研是沒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題的教學研究告一段落之後,要引導教師抓住教師的說課、上課、評議的環節,讓教師在自我比較、同行評價、集體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長點,在一段時間裡對研究專題深入進行實踐解剖,積累教與學的原始資料,在相關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資料進行加工、構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論色彩的案例研究,經過案例教學的驗證,直到對典型案例進行符合教育論文要求的精緻加工,整合到教育專題論文的理論框架中去。這樣,教師的研究就從直觀、感性、經驗的水平提高到理論聯絡實際、揭示本質特徵和因果關係的水平上。教研組內的每一位教師在一學期內經歷一次上述的全過程,只要持之以恆,教學研究活動的質量和效益就會明顯提高。(五)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活動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發揮評價導向作用,在學校內廣泛深入開展建立品牌教研組活動,從“教研組長負責任、教研活動規範求特色、教學常規質量監控有實效、教研氛圍濃厚、教研有實績、其他”六個方面加以評價。在校內樹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領教研組工作不斷提升品質,從而形成比、學、趕、崇尚學術、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圍,推動教研組活動有效地開展。
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教研組作為一個教學研究最為基層的實體由來已久,但是並不意味著教研組活動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理解中的有效性有這樣三層意思: 效率:是指工作總量與工作時間的比值,應放棄“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效果:有沒有效果,就是看教師們參加校本教研前與參加校本教研後的變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應是帶著困惑而來,在參與研討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思考、產生新的問題而離開。 效益:是投入與產出的比值,要儘可能地促使老師都願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動。如果產出與投入不成正比,那麼校本教研將及不上個人自主的研修,這將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怎樣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我將其歸結為五方面,分別是:(一)提升教研組長的工作能力——活動有效的關鍵(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滿足教師實際需求——活動有效的根本(三)基於“對話”的教研方式——活動有效的前提(四)全員參與教研活動全過程——活動有效的保證(五)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活動有效的助推器 五點中,著重交流第四點,詳細描述我們是怎麼做的,其餘四點就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了。(一)提升教研組長的工作能力——活動有效的關鍵 1、給予引導、幫助及監控 2、培養組長自我反思的習慣 3、對教研組長的評價實現多角度(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滿足教師實際需求——活動有效的根本 1、研究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教學環境。 2、研究內容系列專題化。(三)基於“對話”的教研方式——活動有效的前提 1、對話建立於自我的思考 2、對話要有民主的氛圍。 3、多元的對話途徑。(四)全員參與教研活動全過程——活動有效的保證 原本屬於教研組長或上課教師的工作,從始至終讓每一位教師參與其中,重心從一個教師轉移到了如何讓每一個生命個體主動參與進來,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對教學的思考,從而使我們每一個教師在教研組活動中得到發展。 聚焦問題階段:每位教師每週提出一至兩個具有研究價值或感到困惑的問題,或者提出一個具有獨特見解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分析、來自於自己的課堂實踐,也可以來自聽別人課堂實踐後的所思所想。例如本學期,我們開展了校本教研發現真問題的聽課活動,每位教師在聽好一節課後必須提交兩個問題。(舉例讀)教研組利用每週活動時間,透過問題會診、問題答辨等方式,能討論解決的當場解決,如不能解決的則也會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剝離其非質化的東西,使問題得以明朗並逐步聚焦,最為此問題便成為下學期的研究主題。 情報蒐集階段:教研主題產生之後,由組內每一位成員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務。或是現狀分析、或是理念引領、或是案例的蒐集整理。在這樣的過程中使每位教師在任務驅動之下,主動地去探尋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而在這樣的搜尋情報過程中,有助於每個教師對該研究主題的提升。 以課為載體的研究階段:研究應與課結合在一塊兒,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須經過實踐得以驗評。過程中要改變一人上課教研組長賣力的教研方式,倡導每一位教師提前介入,一起與上課教師經過寫教案、試教、上課的每一個環節,在這樣一起研磨的過程實現共同成長。 我校數學教研組曾經於2005年3月25日開展過市級校本教研展示活動,這一次活動就是一次提前介入式的活動,該次活動的研究主題是:如何開展有效地自主探究。流程如下: ● 課題的確定、評課維度的確定 課題的確定 在教研課中,課題的確定一般是由執教教師所決定的,但是我們把課題確定的過程作為全組教師研究教材、並明確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適合用於這一學習方式的過程。 環節一:研讀教材,並根據自主探究的理論知識,在個人認識基礎上並結合教學進度,確定你認為適合於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課題。 環節二;交流討論,我認為哪一堂課是適合於開展自主探究這一學習的運用?我為什麼是這樣認為的?在研討的基礎上,最後確定了兩堂課。 評課維度的確定 全組討論:只停留於對課堂教學策略的評課方式行不行?怎樣更有利於對主題形成清晰的認識?研討的結果:評課應圍繞主題制定出評課的維度,這樣才能使對課的解剖更具有針對性,從而使我們的思考更深入。再次討論:評課維度提出的依據是什麼?提出怎樣的維度?研討結果:評課維度應依據前期出現的一些教學行為與自主探究學習之間存在的差距提出,提出的維度應該在自主探究這一學習方式中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最後我們確立了四個評課的維度並在每個維度上安排了兩到三個重點點評的教師。 ● 試教、提出修改意見 試教前,我們要求兩位上課教師先自己備出教學預案。原因一:每人有每人的想法,尊重教師的原創;原因二:改變教師依賴別人指導的心理與行為。3月11日進行了第一次試教。按照慣例,全組教師到場聽課,並於當於下午進行了課後研討。研討包括:1、說課:關鍵要讓執教教師說出你對教材是怎麼理解的?目標定位是什麼?你是透過哪些細節落實目標的?2、教師評課:提出哪個環節上是不夠好或不夠清晰的?並且質疑執教教師你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麼?並提出是否可以這樣改進,會更有利於目標的達成? ● 課堂教學展示,數學組教師和其餘學科部分教師研討活動 展示集體智慧的結晶,使每個教師從中看到我們改進後的策略是否有利於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並一起來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以求得共同發展。 回顧這個全體教師一起行進的過程,過程中蘊含了全體教師與文字的對話,與學生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對話使教研活動變成了創造、生成的過程,對話促進了每一位教師的共同成長,對話了促進了學校教研組文化的形成。 主題總結階段:不反思的教研是沒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題的教學研究告一段落之後,要引導教師抓住教師的說課、上課、評議的環節,讓教師在自我比較、同行評價、集體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長點,在一段時間裡對研究專題深入進行實踐解剖,積累教與學的原始資料,在相關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資料進行加工、構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論色彩的案例研究,經過案例教學的驗證,直到對典型案例進行符合教育論文要求的精緻加工,整合到教育專題論文的理論框架中去。這樣,教師的研究就從直觀、感性、經驗的水平提高到理論聯絡實際、揭示本質特徵和因果關係的水平上。教研組內的每一位教師在一學期內經歷一次上述的全過程,只要持之以恆,教學研究活動的質量和效益就會明顯提高。(五)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活動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發揮評價導向作用,在學校內廣泛深入開展建立品牌教研組活動,從“教研組長負責任、教研活動規範求特色、教學常規質量監控有實效、教研氛圍濃厚、教研有實績、其他”六個方面加以評價。在校內樹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領教研組工作不斷提升品質,從而形成比、學、趕、崇尚學術、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圍,推動教研組活動有效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