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1539104769

    行省制政治機構 元朝蒙古官僚和僕從中央機構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領六部,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中央最高軍事管理機關。御史臺:最高監察機關。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機構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設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員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軍事機構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編輯本段]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行中書省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併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元朝幅員遼闊,除腹裡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製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 2 # 趣味搞笑1

    行省制政治機構 元朝蒙古官僚和僕從中央機構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領六部,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

    樞密院:中央最高軍事管理機關。

    御史臺:最高監察機關。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

    地方機構

  • 3 # liuxuyu1234

    公元1271年 元朝建立(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

  • 4 # 往事如煙223533374

    忽必烈建立元朝,結束了自唐以來的分裂時期,使中國再次實現了大統一。

    漢化政策和制度的確立

    元朝建立後,有意識地保留了中原的一些封建制度,但關於採用什麼政策來統治漢地的問題,從蒙古建國之初就有爭論。元世祖即位後,圍繞著採用漢法問題,鬥爭更為激烈。當時蒙古已統治中原地區,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其統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漢人,採用漢法。

    所謂漢法,不僅僅是指中國傳統的封建剝削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包括一整套先進的生產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全部上層建築。它是與保守落後的蒙古“舊俗”相對立而存在,相比較而產生的一個概念。

    漢法的採用,反映著當時蒙漢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達到的新高度。漢法的採用進一步促進了蒙古族封建化的速度,並使元王朝的統治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援。

    中央集權制度

    忽必烈為了貫徹漢法,鞏固對全國的統治,在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樞密院掌管軍事,御史臺負責監察。在地方上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中書省各設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大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當時全國共有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至於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裡”,作為中央特區,由中書省直轄。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這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

    在軍事方面,忽必烈實行軍民異籍、軍民分治的政策,使軍職不得干預民事。雖然軍職世襲的舊制被保留了下來,但軍隊的調遣、軍官的任命,都由樞密院直接掌握。元朝軍隊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等。探馬赤軍是在蒙古滅金時組成,以蒙古人為主體,包括色目、漢人在內的一支先鋒部隊。漢軍是以漢人地主軍閥的武裝為基礎,經過整編而成的部隊。新附軍是南宋投降後改編的部隊。蒙古軍和探馬赤軍是骨幹,主要駐防於京師和腹裡,而漢軍和新附軍多駐江淮以南。

    歧視漢民族

    元朝統治者為了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在建國之初就採取了民族壓迫政策。忽必烈時,把全華人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

    這四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經濟上的負擔,都有不同的規定。如在法律上規定蒙古、色目和漢人犯了罪,分屬不同的機關審理。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只能向司法部門申訴,不能還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漢人者,只要交出一份埋葬費,就算了事。漢人、南人不準集體打獵,不準舉行宗教活動,不準執持弓矢等武器。在政府機關中,蒙古人任正職,漢人、南人只能充當副職。如地方上的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總管互相牽制,都要服從達魯花赤的指揮。蒙古人由科舉出身者,一正式委任就是從六品官,而色目、漢人、南人則遞降一級。諸如此類等等制度,都有明顯的民族壓迫色彩。

    聯合專政

    元朝統治者制定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政策,目的是為了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但那些早期就投靠蒙古統治者的漢族地主,如真定董氏、易州張氏、大興史氏、陽城鄭氏等,元朝政府對他們都與蒙古貴族同樣看待。元世祖就曾親暱地稱呼董文炳為董大哥。到了他的孫子成宗即位後,也稱呼董文炳的二兒子董士選為董二哥。董文用“每侍燕,與蒙古大臣同列”。

    按當時慣例,每年皇帝去上都時,樞密院官員除隨行外,在京師大都要有一人留守。由於留守官員責任重大,從來不派漢人充任。至元二十五年時,元世祖破例讓鄭制宜作留守。

    古代風景畫鑑賞在取得江南後,元朝統治者又注意重用南方的漢族地主。至元二十四年詔命程鉅夫為御史中丞。又下詔求賢於江南,過去詔令用蒙古文,元世祖還下令改用漢文。程鉅夫乘機推薦了趙孟等江南名流,世祖都授與他們一定的職位,企圖藉此取得江南地主的擁護。

    對漢人、南人中一般的中小地主也採取籠絡的辦法。元世祖時,蠲免兵賦的儒戶,多數是漢族地主階級分子。透過漢族大地主的投靠,又籠絡了一大批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重用了當時的名臣竇默、姚樞。姚樞又推薦了許衡。這樣,漢族地主在元朝政府裡形成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元朝統治者不僅對漢族地主如此優容,對其他各族的上層,也都採取籠絡的手段。早在蒙古國時期,成吉思汗就注意爭取他們,如契丹舊族耶律楚材每天在成吉思汗左右,參與決策大政。按民族等級的規定,只有蒙古人才能擔任達魯花赤,而實際上畏兀人的世家子弟們任達魯花赤的不少。李禎和高智耀都是西夏的貴族,元太宗命皇子闊出伐宋時告誡他:“凡軍中事須訪(李)禎以行。”元世祖呼高智耀為高秀才而不名。回回人賽典赤一直為忽必烈所器重,讓他去雲南任行省平章,他死後,其子納速刺丁繼續守滇。對吐暮等族上層也竭力拉攏,喇嘛首領八思巴等被封為“國師”。大理段氏的子孫如信苴日等,也都曾享受過特殊的優待。

    由此可見,元朝政權的性質仍是以蒙古貴族為首、包括各族上層人士在內的封建統治階級對各族人民的聯合專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徽欽二帝是不是一直沒有明確傳位給趙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