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十八謀士:房玄齡、杜如晦、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 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設文學館,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諮議典籤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宇、軍諮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共十八人常討論政事、典籍,當時稱之為“十八學士”。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相公莊鎮房莊村) ,房彥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于志寧(588年-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陝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於謹曾孫。 蘇世長,父蘇振,北周封為建威縣侯。11歲時,上書北周武帝,武帝驚異,特召見他。世襲父爵。入隋,為長安令,大業未年為都水少監。唐開國,歷任陝州長史,天策府軍諮祭灑。蘇世長機辯博學,敢於直言,多次勸說太祖李淵,以隋為鑑,懲其奢淫,不忘儉約,拜諫議大夫。太宗年間,與杜如晦、房玄齡等齊名,畫像立於秦王府文學館內,是唐太宗智囊團的“十八學士”之一。文學大家褚亮題讚道:“軍諮諧噱,超然辯悟,正色於庭,匪躬之故。”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世居吳興(今浙江湖州)。他隨父姚察在陳朝滅亡後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隋內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親被隋煬帝縊死,遂不仕隋。後被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授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隨李世民討王世充,力排眾議,建議分兵圍困洛陽,另外派兵狙擊竇建德。最終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後以平劉黑闥之功封汾陰縣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貞觀七年(633年),追贈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後,陪葬昭陵。 褚亮,字希明,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秘書監,並著名前史。其先自陽翟徙居焉。亮幼聰敏好學,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目必記於心。喜遊名賢,尤善談論。年十八,詣陳僕射徐陵,陵與商榷文章,深異之。陳後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辭人在坐,莫不推善。禎明初,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中,授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載"凡分三番逆宿於閣下,悉給珍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故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太宗每有徵伐亮常侍從,軍中宴筵,必預歡賞,從容諷議,多所俾益"。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為封陽翟縣男,褚亮支援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後致仕歸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諡號曰康,贈太常卿,陪葬昭陵。 陸德明(約550年-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人。經學家。訓詁學家。初受學於周弘正,善言玄理。陳太建中,後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以弱冠與國子祭酒綠孝克抗辨,屢奪其說,舉坐諮賞。起官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亡歸裡。隋煬帝嗣位召為秘書學士,授國子助教。王世充稱帝欲以為子師,嚴拒之,唐初,秦王闢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承乾,補太學博士。高祖已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德明駁難,隨方立義,遍析其要,眾為屈。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孔穎達編訂《五經正義》,排除經學內部的家法師說等門戶之見,於眾學中擇優而定一尊,廣採以備博覽,從而結束了自西漢以來的各種紛爭;是他摒棄南學與北學的地域偏見,相容百氏,融合南北,將西漢以來的經學成果盡行儲存,使前師之說不致泯滅,後代學者有所鑽仰;也由於他的《五經正義》被唐王朝頒為經學的標準解釋,從而完成了中國經學史上從紛爭到統一的演變過程。他是一個對中國經學具有總結和統一之功的大經學家。 李玄道,是隋唐時期文學家。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李守素(?-約628)趙州(今河北趙縣)人,世代為山東名族。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後,召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尤諳氏族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勳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人稱"肉譜"。嘗與虞世南共談人物,一開始談論江左、山東士族時,世南尚能應對,談到北地時,則笑而不答,虞嘆曰:"肉譜定可畏。" 永興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蔡允恭(約561—約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學家。字克讓,蔡叔度24世裔,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蔡大寶侄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未及仕而梁為隋所滅,由於長安與虞世南相友善,邀為隋煬帝從官。 顏相時(?-645年),表字睿,琅琊臨沂人。中國唐朝儒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他是顏師古之弟,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 許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 薛元敬,字子誠,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 薛元敬,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書郎。秦王李世民召為天策府參軍兼值記室,杜如晦稱之為“小記室”。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 蓋文達,唐代大儒,"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字藝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師從劉焯。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文達博覽群書,尤精於《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入唐後由文學殿學士升諫議大夫,拜崇賢學士。 蘇勖,字慎行,中國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蘇威之孫,“十八學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貞觀十五年,撰成《括地誌》55O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勖、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
唐太宗的十八謀士:房玄齡、杜如晦、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 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設文學館,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諮議典籤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宇、軍諮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共十八人常討論政事、典籍,當時稱之為“十八學士”。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相公莊鎮房莊村) ,房彥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于志寧(588年-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陝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於謹曾孫。 蘇世長,父蘇振,北周封為建威縣侯。11歲時,上書北周武帝,武帝驚異,特召見他。世襲父爵。入隋,為長安令,大業未年為都水少監。唐開國,歷任陝州長史,天策府軍諮祭灑。蘇世長機辯博學,敢於直言,多次勸說太祖李淵,以隋為鑑,懲其奢淫,不忘儉約,拜諫議大夫。太宗年間,與杜如晦、房玄齡等齊名,畫像立於秦王府文學館內,是唐太宗智囊團的“十八學士”之一。文學大家褚亮題讚道:“軍諮諧噱,超然辯悟,正色於庭,匪躬之故。”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世居吳興(今浙江湖州)。他隨父姚察在陳朝滅亡後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隋內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親被隋煬帝縊死,遂不仕隋。後被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授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隨李世民討王世充,力排眾議,建議分兵圍困洛陽,另外派兵狙擊竇建德。最終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後以平劉黑闥之功封汾陰縣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貞觀七年(633年),追贈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後,陪葬昭陵。 褚亮,字希明,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秘書監,並著名前史。其先自陽翟徙居焉。亮幼聰敏好學,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目必記於心。喜遊名賢,尤善談論。年十八,詣陳僕射徐陵,陵與商榷文章,深異之。陳後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辭人在坐,莫不推善。禎明初,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中,授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載"凡分三番逆宿於閣下,悉給珍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故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太宗每有徵伐亮常侍從,軍中宴筵,必預歡賞,從容諷議,多所俾益"。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為封陽翟縣男,褚亮支援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後致仕歸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諡號曰康,贈太常卿,陪葬昭陵。 陸德明(約550年-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人。經學家。訓詁學家。初受學於周弘正,善言玄理。陳太建中,後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以弱冠與國子祭酒綠孝克抗辨,屢奪其說,舉坐諮賞。起官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亡歸裡。隋煬帝嗣位召為秘書學士,授國子助教。王世充稱帝欲以為子師,嚴拒之,唐初,秦王闢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承乾,補太學博士。高祖已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德明駁難,隨方立義,遍析其要,眾為屈。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孔穎達編訂《五經正義》,排除經學內部的家法師說等門戶之見,於眾學中擇優而定一尊,廣採以備博覽,從而結束了自西漢以來的各種紛爭;是他摒棄南學與北學的地域偏見,相容百氏,融合南北,將西漢以來的經學成果盡行儲存,使前師之說不致泯滅,後代學者有所鑽仰;也由於他的《五經正義》被唐王朝頒為經學的標準解釋,從而完成了中國經學史上從紛爭到統一的演變過程。他是一個對中國經學具有總結和統一之功的大經學家。 李玄道,是隋唐時期文學家。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李守素(?-約628)趙州(今河北趙縣)人,世代為山東名族。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後,召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尤諳氏族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勳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人稱"肉譜"。嘗與虞世南共談人物,一開始談論江左、山東士族時,世南尚能應對,談到北地時,則笑而不答,虞嘆曰:"肉譜定可畏。" 永興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蔡允恭(約561—約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學家。字克讓,蔡叔度24世裔,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蔡大寶侄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未及仕而梁為隋所滅,由於長安與虞世南相友善,邀為隋煬帝從官。 顏相時(?-645年),表字睿,琅琊臨沂人。中國唐朝儒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他是顏師古之弟,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 許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 薛元敬,字子誠,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 薛元敬,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書郎。秦王李世民召為天策府參軍兼值記室,杜如晦稱之為“小記室”。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 蓋文達,唐代大儒,"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字藝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師從劉焯。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文達博覽群書,尤精於《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入唐後由文學殿學士升諫議大夫,拜崇賢學士。 蘇勖,字慎行,中國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蘇威之孫,“十八學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貞觀十五年,撰成《括地誌》55O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勖、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