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原因、條件、目的含義及區別
1、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它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比如新航路開闢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
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一是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
二是條件的使用範圍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歷史背景主要包括國內外的經濟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們所包含的知識點分別如下: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原因
(一)原因主要包括內因(主觀)、外因(客觀)
內因或主觀原因,一般是指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觀原因則指與前者有緊密關係但又不受前者主觀意識影響的那一方面原因。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內外因屬於社會、國家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範圍歷史概念時,那麼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別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前者是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1)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
2)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3、目的,動機
目的是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它常常用“為了……”的介詞結構表示。實質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語氣上表現得較為直接,較為主觀些,並且一般都屬於直接原因。
二、特點與特徵;性質與實質含義與區別
1、特點與特徵
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通俗地講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問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革命運動的特點,就應該把同類事件或革命運動進行比較、鑑別,從而找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2、性質與實質
性質就是一種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即拋開表面現象,看它的特點,看它的特徵,看它的實質。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往往從它產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點苗頭來,性質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不一樣。
倘若是指一本書的性質,這就是具體說明它是屬於哪一方面(或哪一類),以什麼體例寫出來的著作。是戰爭的性質,則需要著重談這次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性的,還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問的是革命的性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形態為出發點,看它革命的動力是以哪個階段為主體,在其鬥爭綱領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為哪個階級謀利益,代表哪個階級說話等等,最終要確定它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而實質,也就是本質。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透過現象來表現的,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來掌握本質。
三、歷史作用、歷史影響和歷史意義三者的區分
1、歷史作用
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義:是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答題中,一方面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來看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從範圍:看有對內(國內)影響,也有對外(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等等一些。
3、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
它的範圍就要大得多。一般來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後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於“意義”的範疇,所以如果題目問到某件事情的意義怎麼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四、影響,作用類歷史題的設問方式和答題模版
1、設問方式
①限定性地設問,如產生了什麼樣的消極影響,有何積極影響,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影響,對世界,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②寬泛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麼影響其歷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為二的回答積極,消極影響和消極作用或積極作用)。
2、答題模板
1)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①政治影響,主要是從是否使社會性質發生變化,是否影響了政治勢力的消長,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是否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等方面回答;
②經濟影響,主要從是否促進經濟的發展、是否開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促進了新的經濟理論、經濟的變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是否使經濟結構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是否促進了國內外的經濟交流、是否增強了國力、是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④國際關係影響,主要從是否影響到兩國關係(促進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動師影響地區和世界的和平,是否影響其他國家的發展等方面。
2)現實影響和深遠影響:現實影響是指對當時產生的直接影響作用表現為目的和動機實現的影響,等同於直接影響;深遠影響是指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影響的時代性、歷史趨勢(如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發展趨勢等)。
3)主觀影響和客觀影響①主觀影響可從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經驗等方面思考。②客觀影響可從自然和社會環境經濟影響經濟現狀,政治現狀,科技等方面思考。
五、意義類歷史試題的設問方式及答題模版
1)“意義類”題目的答案通常這樣寫:“有利於……”、“推動了……”、“促進了……”、“增強了……”、“只有才能”
2)“意義類”題目答案組織的特點、規律有以下兩點:
①從縱向結構看其答案要點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由國內到國際。(先直接後間接,先當前後長遠,先微觀後宏觀)
②從橫向結構看答案要一般包括材料中有效的資訊和教材知識,即要從性質,作用積極的影響。歷史功績等方面考慮。
3) 注意考慮主體結對本國對他國的意義,從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到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考慮。
一、歷史背景、原因、條件、目的含義及區別
1、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它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比如新航路開闢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
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一是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
二是條件的使用範圍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歷史背景主要包括國內外的經濟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們所包含的知識點分別如下: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原因
(一)原因主要包括內因(主觀)、外因(客觀)
內因或主觀原因,一般是指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觀原因則指與前者有緊密關係但又不受前者主觀意識影響的那一方面原因。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內外因屬於社會、國家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範圍歷史概念時,那麼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別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前者是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1)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
2)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3、目的,動機
目的是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它常常用“為了……”的介詞結構表示。實質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語氣上表現得較為直接,較為主觀些,並且一般都屬於直接原因。
二、特點與特徵;性質與實質含義與區別
1、特點與特徵
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通俗地講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問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革命運動的特點,就應該把同類事件或革命運動進行比較、鑑別,從而找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2、性質與實質
性質就是一種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即拋開表面現象,看它的特點,看它的特徵,看它的實質。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往往從它產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點苗頭來,性質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不一樣。
倘若是指一本書的性質,這就是具體說明它是屬於哪一方面(或哪一類),以什麼體例寫出來的著作。是戰爭的性質,則需要著重談這次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性的,還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問的是革命的性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形態為出發點,看它革命的動力是以哪個階段為主體,在其鬥爭綱領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為哪個階級謀利益,代表哪個階級說話等等,最終要確定它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而實質,也就是本質。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透過現象來表現的,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來掌握本質。
三、歷史作用、歷史影響和歷史意義三者的區分
1、歷史作用
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義:是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答題中,一方面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來看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從範圍:看有對內(國內)影響,也有對外(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等等一些。
3、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
它的範圍就要大得多。一般來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後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於“意義”的範疇,所以如果題目問到某件事情的意義怎麼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四、影響,作用類歷史題的設問方式和答題模版
1、設問方式
①限定性地設問,如產生了什麼樣的消極影響,有何積極影響,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影響,對世界,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②寬泛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麼影響其歷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為二的回答積極,消極影響和消極作用或積極作用)。
2、答題模板
1)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①政治影響,主要是從是否使社會性質發生變化,是否影響了政治勢力的消長,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是否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等方面回答;
②經濟影響,主要從是否促進經濟的發展、是否開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促進了新的經濟理論、經濟的變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是否使經濟結構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是否促進了國內外的經濟交流、是否增強了國力、是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④國際關係影響,主要從是否影響到兩國關係(促進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動師影響地區和世界的和平,是否影響其他國家的發展等方面。
2)現實影響和深遠影響:現實影響是指對當時產生的直接影響作用表現為目的和動機實現的影響,等同於直接影響;深遠影響是指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影響的時代性、歷史趨勢(如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發展趨勢等)。
3)主觀影響和客觀影響①主觀影響可從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經驗等方面思考。②客觀影響可從自然和社會環境經濟影響經濟現狀,政治現狀,科技等方面思考。
五、意義類歷史試題的設問方式及答題模版
1)“意義類”題目的答案通常這樣寫:“有利於……”、“推動了……”、“促進了……”、“增強了……”、“只有才能”
2)“意義類”題目答案組織的特點、規律有以下兩點:
①從縱向結構看其答案要點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由國內到國際。(先直接後間接,先當前後長遠,先微觀後宏觀)
②從橫向結構看答案要一般包括材料中有效的資訊和教材知識,即要從性質,作用積極的影響。歷史功績等方面考慮。
3) 注意考慮主體結對本國對他國的意義,從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到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