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封信: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八月懷胎到十月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
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簷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為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2、第二封信:
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讚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
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拼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瞭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髮展自己的新道路。
3、第三封信:
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
青春期的我們,應該放下逆反的心理,聽從父母的教訓,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實,這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好,為了我們以後的生活更加輕鬆、快樂。
4、第四封信:
母親的細心,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著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著重點是那裡。
我們也應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訓,我們應該明白自己的重點,明白自己的任務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把握住方向的分寸。這樣有助於我們成功。
5、第五封信:
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
聽來笑話,哪裡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
平時,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麼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啊!
內容簡介: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遺失了,其時傅家家產盡數被抄,傅聰的信也未能倖免。十幾年後的一天,上海音樂學院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四平米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一些遺物,其中包括一個黑紙包裹的練習冊,標題是《聰兒家信摘錄》。
1986年,傅聰得知此事後,卻堅決不同意發表這些信,因為自感年輕時思想和文字過於稚嫩,無法與父親相提並論。
因此以前各個版本的《傅雷家書》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獨白,我們只能想像或猜測傅聰如何迴應他的父親,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在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平時教育子女極其嚴厲的傅雷直抒胸臆,愛子情深:“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
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1954)“你回來了,又走了;許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你,你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我們卻是靜下來,慢慢的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和才過去的歡會和忙亂對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虛。”
(1956)“兒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儘管將來你我之間聚少別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討音樂藝術、文學創作的深刻與高度,傅雷為傅聰紓解藝術道路上的心緒問題:“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1955)也興奮地交流剛看的戲劇電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廣,而且會演戲,劇本也編得好。”(1956)
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時代悲劇中的命運變幻帶有悲涼的感染力,傅雷在寫給兒子的最後一封信中沉重地說,“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此文出自現代·傅雷、朱梅馥《傅雷家書》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傅雷家書》是2018年譯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編者是傅敏。《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傅雷家書》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父親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
《傅雷家書》這本書中無處不體現的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自己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是,傅雷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也不忘對他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這本書問世以來,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的啟迪作用既深且遠。《傅雷家書》獲得過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還被列為大型叢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據統計20多年間它的發行量累計已達110萬冊,這足以證明其影響之大。
《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是可以使我們更好提高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讀一讀。
(本書由工學院李仲陽博士、劉忠博士以及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教授陳子軒推薦)本書為書信體。 《傅雷家書》——苦心孤詣的教子篇: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1、第一封信: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八月懷胎到十月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
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簷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為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2、第二封信:
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讚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
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拼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瞭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髮展自己的新道路。
3、第三封信:
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
青春期的我們,應該放下逆反的心理,聽從父母的教訓,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實,這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好,為了我們以後的生活更加輕鬆、快樂。
4、第四封信:
母親的細心,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著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著重點是那裡。
我們也應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訓,我們應該明白自己的重點,明白自己的任務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把握住方向的分寸。這樣有助於我們成功。
5、第五封信:
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
聽來笑話,哪裡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
平時,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麼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啊!
內容簡介: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遺失了,其時傅家家產盡數被抄,傅聰的信也未能倖免。十幾年後的一天,上海音樂學院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四平米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一些遺物,其中包括一個黑紙包裹的練習冊,標題是《聰兒家信摘錄》。
1986年,傅聰得知此事後,卻堅決不同意發表這些信,因為自感年輕時思想和文字過於稚嫩,無法與父親相提並論。
因此以前各個版本的《傅雷家書》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獨白,我們只能想像或猜測傅聰如何迴應他的父親,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在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平時教育子女極其嚴厲的傅雷直抒胸臆,愛子情深:“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
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1954)“你回來了,又走了;許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你,你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我們卻是靜下來,慢慢的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和才過去的歡會和忙亂對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虛。”
(1956)“兒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儘管將來你我之間聚少別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討音樂藝術、文學創作的深刻與高度,傅雷為傅聰紓解藝術道路上的心緒問題:“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1955)也興奮地交流剛看的戲劇電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廣,而且會演戲,劇本也編得好。”(1956)
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時代悲劇中的命運變幻帶有悲涼的感染力,傅雷在寫給兒子的最後一封信中沉重地說,“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此文出自現代·傅雷、朱梅馥《傅雷家書》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傅雷家書》是2018年譯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編者是傅敏。《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傅雷家書》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父親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
《傅雷家書》這本書中無處不體現的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自己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是,傅雷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也不忘對他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這本書問世以來,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的啟迪作用既深且遠。《傅雷家書》獲得過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還被列為大型叢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據統計20多年間它的發行量累計已達110萬冊,這足以證明其影響之大。
《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是可以使我們更好提高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讀一讀。
(本書由工學院李仲陽博士、劉忠博士以及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教授陳子軒推薦)本書為書信體。 《傅雷家書》——苦心孤詣的教子篇: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