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顫動的丹田
-
2 # 皓月千山
普魯士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在十字軍東征時成立的條頓騎士團,細算起來,也是日爾曼民族對外殖民的產物。先開始的普魯士不能算一個國家,只能算軍人殖民點,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和其它邦國相比,普魯士的軍事傳統讓它在和其它邦國的競爭中佔有了很大的優勢,為了保持這種優勢,普魯士成了一個由軍隊控制和擁有的國家,在國家的財政稅務教育外交等各方面,都由軍隊控制,使軍隊對國家的各種資源的的汲取能力極高,在這種關係之下,軍隊成了國家的主宰,而國家成了軍隊的附件,正是憑著這種汲取力,普魯士,相繼取得了對丹麥奧地利法國等的勝利,普魯士之所以獲勝,軍事制度只是一方面,國家的許多方面也作了改革,從1763年開始,普魯士已經在全國開始了對全體國民為期八年的義務教育,這一成就在當代都不算太差,另外,全民的養老保障,獨立的司法,言論信仰自由等也開始實行,這樣,普魯士不強大,在山人看來都沒有道理。
另外,作為一個殖民點,在普魯士早期,條頓騎士團獨有的開放性使周邊的民族紛紛來此定居,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這也是普魯士也就是後來的德意志迅速在歐洲崛起的一個文化基礎。唯一讓人遺憾的是他的軍國主義後來給世界帶來的災難!普魯士的這一特點深刻地影響了德國的國民精神,這也是為什麼納粹奪取政權之後,德國國民反抗希少,所以現在的普魯士已經成了一個負面意義的詞彙,普魯士興起的加里寧格勒已屬於俄羅斯和波蘭。這其中就暗示著國際社會永遠不想讓普魯士精神復活的那個意思。
要不普魯士堪稱後發國家跳躍式發展的最佳樣本。這也是上個世紀日本東亞大國等紛紛向德國,也就是所謂的普魯士精神學習的原因。
至於說當時干涉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主要就是波拿巴王朝時的法國,法國當時是歐洲大陸上的最強國,但最後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擊敗,這主要就是普魯士的常備軍制度的優勢。這也是後來的臭名昭著的總體戰的前奏。也為一戰和二戰空前的戰爭殘酷性埋下了伏筆。
-
3 # 雜話亂談
從公元800年的查理曼大帝時代開始,德意志各州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範圍,當時的帝國統治較為鬆散。
到18世紀中葉,神聖羅馬帝國的兩個最強大國家之間形成了對抗: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地利王國和由霍亨索倫斯統治的普魯士王國。傳統上,奧地利是德國的主要國家,因此哈布斯堡王朝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1740年開始,普魯士獲得了更多的土地,軍事力量不斷壯大,開始挑戰奧地利的霸權。
普魯士的擴張之路
在19世紀初期,拿破崙率領法軍佔領了德國各州,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
1814-15年,維也納會議召開,一個主要問題是與中歐的關係。解決方案是合併德國各州,並建立德國聯邦,該聯邦由39個州組成,包括奧地利和普魯士。德國聯邦成員保證會向任何受到外國勢力攻擊的成員提供幫助;但是,聯邦沒有達成任何經濟或國家統一。
1813年萊比錫戰役後,普魯士的腓特烈三世、俄羅斯的亞歷山大一世和奧地利的弗朗西斯二世
1834年建立佐爾韋雷因關稅同盟,這是德國聯邦成員之間達成某種形式的經濟統一的第一項努力。同時,第一次工業革命(1750-1850)在中歐和北美開始。
到19世紀中葉,德國統一思想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更大的”德國與“較小的”德國的思想。“較小的”德國的概念是,統一的德國實體應排除奧地利,而“較大的”德國的概念是,德國應包括奧地利王國;“較小的”德國的支持者認為,將奧地利納入只會造成德國在政策方面的困難,奧地利王國是大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中歐和東南歐的大片土地,由近15個不同的少數民族組成。那些贊成“更大”德國的人指出了傳統意義上的德國主要由德華人佔多數的奧地利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組成的。
普魯士國力最強時的版圖
統一德國各州的第一步是在1848年。1848年2月巴黎革命的訊息傳開後,許多人感到德國統一的時機終於到來。1848年2月之後的幾周內爆發了農村騷亂,並蔓延到城市地區。在德國各州,革命者主張新聞自由,組織民兵和德國國民議會。
1848年5月18日,德國國民議會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舉行會議,這是德華人民自由選舉產生的第一屆議會。然而,這個政府從一開始就缺乏強大的執行權。到1849年秋天,革命失敗了,完全統一德國的希望暫時消失了。
鐵血宰相俾斯麥
普魯士鐵腕宰相奧托·馮·俾斯麥主導了德國的統一。俾斯麥是“較小的”德國的支持者,也是在實際政治遊戲中的高手。德國的統一是由普魯士實現的,並且是自上而下執行的,這意味著這不是普羅大眾階級推動的行動,而是普魯士皇家政策的產物。
國王威廉一世與俾斯麥宰相在科尼格拉茨戰役中
德國統一的第一場戰爭是1862年的丹麥戰爭,開始於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州的公爵夫人。俾斯麥與奧地利結盟,為保護丹麥聯邦霍爾斯坦的利益與丹麥人作戰。
德國統一的第二次戰爭是1866年的奧普戰爭,解決了“較小”與“較大”德國的問題。這場短暫的戰爭(歷時數週之久)對陣雙方是普魯士及其盟友一方與奧地利和德國其他州一方。普魯士直接吞併了支援奧地利的一些德國州(例如漢諾威和拿騷)。為了寬大處理,普魯士允許一些較大的奧地利盟國保持獨立,例如巴登和巴伐利亞。1867年俾斯麥主導成立了北德聯邦,這是普魯士霸權下的北德州聯盟。德國其他幾個州也併入了,北德聯邦成為未來德意志帝國的雛形。
普魯士士兵
德國統一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是1870-71年的普法戰爭,由俾斯麥策劃,將德國西部的各州與北部德國聯邦結成聯盟。隨著法軍的失敗,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從那時起,德意志帝國正式形成。
1871至1918年德意志帝國版圖
回覆列表
普魯士軍能夠勝利,是他們這一回走在了時代的前面,這得歸功於老毛奇,作為那個時代普魯士軍人的第一主角,無論從哪方面看,他都不象軍事史詩中的傳奇英雄,不是依靠個人的英明神武。
毛奇親手打造了一個軍事體系,就象一臺精密而高效率的機器,然後依靠這臺機器去贏得戰爭,這臺機器,就是普魯士的總參謀部。整個國家的一切資源都由總參謀部排程,從而保證己方變成了一個高效運轉的大機器,奠定了這個世界上真正戰鬥民族——德國的軍事基礎。
嘮嘮叨叨一大堆,其實答案就一句話——拿破崙時代的世界戰爭,是一門藝術,而拿破崙以後的世界戰爭,是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