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後,老蔣為獎勵上官雲相的第32集團軍作戰“有功”,特賞法幣5萬元;1947年劉汝明兵團被劉鄧大軍揍得稀里嘩啦損失一個整編師,老蔣為安撫雜牌特撥重建經費法幣5億元;1948年陳誠離滬赴臺養病,老蔣批“特支費”金圓券5萬元,杜聿明母親過壽再送金圓券10萬元,這幾次的貨幣種類的和金額,你確定看懂了嗎?
“法幣”是國民政府1935年11月正式發行的法定紙幣,彼時老蔣已經用武力壓服了各地軍閥,南京政府擁有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權威,為統一北洋以來亂七八糟的貨幣體系,南京政府在英國和美國的幫助下,開始正式發行“法幣”。按金融學的專業詞彙,法幣是為本位制貨幣,國民政府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市面上的銀圓則收歸國有,以一法幣兌換銀圓一元,同時限期收回各軍閥政權發行的其他紙幣。
最早宣佈與法幣掛鉤的是英國貨幣,匯價為1元法幣等於英鎊1先令2.5便士,然後美國加入,匯價是1元法幣等於0.3美元,因此在行政命令、外匯支撐等手段之下,法幣不僅很快成為民國時期的標準紙幣,並且還一度比較堅挺。關於金融和貨幣學咱是外行,反正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其實這才是國民政府的第一次“幣制改革”,而且是基本成功了的。
因此在1936年以後,市面上銀圓的流通就逐漸少了,而國民政府也因為法幣的發行和正常流通,在財政狀況上頗有好轉,其實也是趕上了民國“黃金十年”的較穩定時期,法幣的波動不大。即便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國統區甚至部分淪陷區的市場交易,也仍然以法幣為主,日本侵略軍發行過自己的“軍票”,也企圖偽造過法幣,但均未從根本上摧毀法幣的流通體系。
前述上官雲相一個集團軍才賞法幣5萬元,便可知道其堅挺和穩定程度,當時中央軍嫡系部隊每個師每個月軍費為法幣25萬元左右,非嫡系和雜牌的數額略少,約為12萬到18萬元不等。而何應欽最初答應給新四軍的軍費是每月法幣18萬元,後來開始耍賴,從1937年11月起,每月實發只有法幣8萬元。
新四軍組建之初僅有10000餘人,這8萬元法幣包括軍餉、伙食、日雜等各種費用,說明法幣在抗戰時期還未出現嚴重貶值情況,說不“嚴重”是因為抗戰艱難、國民政府因財政困難難免增發紙幣,肯定還是有一些貶值的,只不過還在可控範圍內。到抗戰勝利的1945年至1946年間,法幣也還維持著一定的權威和信譽,然而到了1946年年底以後,情況就惡化起來了。
因為老蔣挑起了全面內戰,蔣軍數百萬軍隊每月的軍費、軍火、給養需要耗費大量資金,而南京政府脆弱的財政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消耗,於是就濫發紙幣,使法幣的通貨膨脹率像氣球一樣越吹越大,到1947年已經是慘不忍睹了。1947年劉汝明得到的軍費就以“億”來計算,你就知道錢毛到了什麼程度:
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餘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而到1947年4月,發行額已然增至16萬億元以上。再到了蔣軍丟掉大批城市和地區的1948年初,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是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至此法幣體系終於徹底崩潰。
於是國統區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反飢餓反內戰”的呼聲此起彼伏,經濟上趨於崩潰的後果,就是政治上的崩潰,進而也會造成軍事上的徹底崩潰。蔣軍官兵如果發不出軍餉(發來也是一堆廢紙)、部隊買不到糧食蔬菜、南京政府也無法採購軍需物資,這仗還能打下去嗎?所以各方面情況都逼得老蔣進行新一輪“幣制改革”,那就是廢止法幣,發行新幣“金圓券”。
1948年8月18日,南京政府正式下令實行第二次幣制改革,即以金圓券取代法幣,次日老蔣以總統令的形式釋出《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規定:自即日起以金圓券為本位紙幣,發行總限額為20億元,限11月20日前,民眾必須以法幣300元摺合金圓券1元、東北流通券30萬元摺合金圓券一元的比率,強制兌換金圓卷,同時還頒佈了一堆細則條例。
第二次幣制改革最狠的條目,是國民政府用金圓券強制收兌百姓手中的金銀及外幣,也就是說,你手裡私藏金條銀元或者美金英磅而不限期兌換成金圓卷,那是犯法的,被發現就會抓起來判刑。這麼幹一方面是禁止在金圓卷以外,民間用硬通貨私下交易,另一方面是蔣政權搜盡了最後一點民脂民膏,因為一旦金圓卷立不住,稍微有點餘財的中產階級也立馬破產,任何財富也沒有了。
諜戰大劇《北平無戰事》描繪的就是這一時期的場景,因為幣制改革的重點就是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漢、廣州等大城市,這些城市是民國的經濟中心,佔據較大體量比重。所謂的“孔雀東南飛計劃”,就是運來金圓券並且保證它的正常兌換和流通,那麼想要它正常流通,就必須能夠在市面上買到東西、並且市面上還得有足夠的東西,這是基本經濟常識。
於是為了貫徹落實幣改,小蔣親自坐鎮上海擔任經濟督導專員,中心任務就是兩條,第一監督強制兌換金圓卷,就是把錢得換下去;第二就是平抑物價和打擊屯積居奇,讓市場流通起來。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小蔣以行政手段強迫凍結物價,商人們無利可圖,就想盡方法儲存貨物而不出售,以便等待機會再賣,僅有的交易也大都轉往黑市進行,老百姓拿到金圓卷卻買不到必需的東西,比如糧食、棉紗、煤炭和日用品等,那有什麼用?
所以小蔣就要“打虎”,打擊這些商人們的屯積居奇行為,期間蒼蠅小虎確實打了幾個,包括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煞有介事。然而當打到大老虎孔令侃時,遭到宋家和孔家的強力反彈,甚至搬出老蔣出面,終於不了了之,而孔令侃免於處罰,意味著小蔣在上海的“督導”徹底失去了威信,於是屯積居奇、投機倒把和黑市交易更加猖狂,市面上則是“有價無貨無市”,金圓券遭遇嚴重信任危機。
更要命的問題是,由於龐大的政府開支和軍費需要,國民政府又突破了承諾的發行總額限制,因為當局1948年的戰時財政赤字,每月高達數億元至數十億元,那隻能依靠狂印鈔票填補,美國的貸款援助也從來沒有落實。至1948年12月底,金圓券發行量增至81億元,再至1949年4月時增至5萬億元,至6月更增至130萬億元,比十個月前初發行時增加24萬倍。
至1949年5月,在上海買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億多元的金圓券,你得揹著一麻袋的錢換來一小袋大米,完全是扯淡了,而且由於貶值太快,市民及商人為避免損失都不想持有金圓券,交易後或發薪後所取得的金圓券,皆儘快將其換成外幣或實物,或乾脆拒收金圓券。因為民國的GDP和經濟體量不夠大,濫發鈔票的結果就是飲鴆止渴,早晚會使經濟體系和財政信譽徹底崩潰,民心盡失,也成為壓垮蔣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至於幣制改革的結果嘛,當然就是劇中小蔣對曾可達所說的:“可達同志,我們失敗了”。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後,老蔣為獎勵上官雲相的第32集團軍作戰“有功”,特賞法幣5萬元;1947年劉汝明兵團被劉鄧大軍揍得稀里嘩啦損失一個整編師,老蔣為安撫雜牌特撥重建經費法幣5億元;1948年陳誠離滬赴臺養病,老蔣批“特支費”金圓券5萬元,杜聿明母親過壽再送金圓券10萬元,這幾次的貨幣種類的和金額,你確定看懂了嗎?
“法幣”是國民政府1935年11月正式發行的法定紙幣,彼時老蔣已經用武力壓服了各地軍閥,南京政府擁有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權威,為統一北洋以來亂七八糟的貨幣體系,南京政府在英國和美國的幫助下,開始正式發行“法幣”。按金融學的專業詞彙,法幣是為本位制貨幣,國民政府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市面上的銀圓則收歸國有,以一法幣兌換銀圓一元,同時限期收回各軍閥政權發行的其他紙幣。
最早宣佈與法幣掛鉤的是英國貨幣,匯價為1元法幣等於英鎊1先令2.5便士,然後美國加入,匯價是1元法幣等於0.3美元,因此在行政命令、外匯支撐等手段之下,法幣不僅很快成為民國時期的標準紙幣,並且還一度比較堅挺。關於金融和貨幣學咱是外行,反正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其實這才是國民政府的第一次“幣制改革”,而且是基本成功了的。
因此在1936年以後,市面上銀圓的流通就逐漸少了,而國民政府也因為法幣的發行和正常流通,在財政狀況上頗有好轉,其實也是趕上了民國“黃金十年”的較穩定時期,法幣的波動不大。即便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國統區甚至部分淪陷區的市場交易,也仍然以法幣為主,日本侵略軍發行過自己的“軍票”,也企圖偽造過法幣,但均未從根本上摧毀法幣的流通體系。
前述上官雲相一個集團軍才賞法幣5萬元,便可知道其堅挺和穩定程度,當時中央軍嫡系部隊每個師每個月軍費為法幣25萬元左右,非嫡系和雜牌的數額略少,約為12萬到18萬元不等。而何應欽最初答應給新四軍的軍費是每月法幣18萬元,後來開始耍賴,從1937年11月起,每月實發只有法幣8萬元。
新四軍組建之初僅有10000餘人,這8萬元法幣包括軍餉、伙食、日雜等各種費用,說明法幣在抗戰時期還未出現嚴重貶值情況,說不“嚴重”是因為抗戰艱難、國民政府因財政困難難免增發紙幣,肯定還是有一些貶值的,只不過還在可控範圍內。到抗戰勝利的1945年至1946年間,法幣也還維持著一定的權威和信譽,然而到了1946年年底以後,情況就惡化起來了。
因為老蔣挑起了全面內戰,蔣軍數百萬軍隊每月的軍費、軍火、給養需要耗費大量資金,而南京政府脆弱的財政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消耗,於是就濫發紙幣,使法幣的通貨膨脹率像氣球一樣越吹越大,到1947年已經是慘不忍睹了。1947年劉汝明得到的軍費就以“億”來計算,你就知道錢毛到了什麼程度:
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餘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而到1947年4月,發行額已然增至16萬億元以上。再到了蔣軍丟掉大批城市和地區的1948年初,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是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至此法幣體系終於徹底崩潰。
於是國統區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反飢餓反內戰”的呼聲此起彼伏,經濟上趨於崩潰的後果,就是政治上的崩潰,進而也會造成軍事上的徹底崩潰。蔣軍官兵如果發不出軍餉(發來也是一堆廢紙)、部隊買不到糧食蔬菜、南京政府也無法採購軍需物資,這仗還能打下去嗎?所以各方面情況都逼得老蔣進行新一輪“幣制改革”,那就是廢止法幣,發行新幣“金圓券”。
1948年8月18日,南京政府正式下令實行第二次幣制改革,即以金圓券取代法幣,次日老蔣以總統令的形式釋出《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規定:自即日起以金圓券為本位紙幣,發行總限額為20億元,限11月20日前,民眾必須以法幣300元摺合金圓券1元、東北流通券30萬元摺合金圓券一元的比率,強制兌換金圓卷,同時還頒佈了一堆細則條例。
第二次幣制改革最狠的條目,是國民政府用金圓券強制收兌百姓手中的金銀及外幣,也就是說,你手裡私藏金條銀元或者美金英磅而不限期兌換成金圓卷,那是犯法的,被發現就會抓起來判刑。這麼幹一方面是禁止在金圓卷以外,民間用硬通貨私下交易,另一方面是蔣政權搜盡了最後一點民脂民膏,因為一旦金圓卷立不住,稍微有點餘財的中產階級也立馬破產,任何財富也沒有了。
諜戰大劇《北平無戰事》描繪的就是這一時期的場景,因為幣制改革的重點就是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漢、廣州等大城市,這些城市是民國的經濟中心,佔據較大體量比重。所謂的“孔雀東南飛計劃”,就是運來金圓券並且保證它的正常兌換和流通,那麼想要它正常流通,就必須能夠在市面上買到東西、並且市面上還得有足夠的東西,這是基本經濟常識。
於是為了貫徹落實幣改,小蔣親自坐鎮上海擔任經濟督導專員,中心任務就是兩條,第一監督強制兌換金圓卷,就是把錢得換下去;第二就是平抑物價和打擊屯積居奇,讓市場流通起來。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小蔣以行政手段強迫凍結物價,商人們無利可圖,就想盡方法儲存貨物而不出售,以便等待機會再賣,僅有的交易也大都轉往黑市進行,老百姓拿到金圓卷卻買不到必需的東西,比如糧食、棉紗、煤炭和日用品等,那有什麼用?
所以小蔣就要“打虎”,打擊這些商人們的屯積居奇行為,期間蒼蠅小虎確實打了幾個,包括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煞有介事。然而當打到大老虎孔令侃時,遭到宋家和孔家的強力反彈,甚至搬出老蔣出面,終於不了了之,而孔令侃免於處罰,意味著小蔣在上海的“督導”徹底失去了威信,於是屯積居奇、投機倒把和黑市交易更加猖狂,市面上則是“有價無貨無市”,金圓券遭遇嚴重信任危機。
更要命的問題是,由於龐大的政府開支和軍費需要,國民政府又突破了承諾的發行總額限制,因為當局1948年的戰時財政赤字,每月高達數億元至數十億元,那隻能依靠狂印鈔票填補,美國的貸款援助也從來沒有落實。至1948年12月底,金圓券發行量增至81億元,再至1949年4月時增至5萬億元,至6月更增至130萬億元,比十個月前初發行時增加24萬倍。
至1949年5月,在上海買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億多元的金圓券,你得揹著一麻袋的錢換來一小袋大米,完全是扯淡了,而且由於貶值太快,市民及商人為避免損失都不想持有金圓券,交易後或發薪後所取得的金圓券,皆儘快將其換成外幣或實物,或乾脆拒收金圓券。因為民國的GDP和經濟體量不夠大,濫發鈔票的結果就是飲鴆止渴,早晚會使經濟體系和財政信譽徹底崩潰,民心盡失,也成為壓垮蔣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至於幣制改革的結果嘛,當然就是劇中小蔣對曾可達所說的:“可達同志,我們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