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雨飄渺

    這是工業革命後的結果,英華人有龐大的製造業,科研水平,工藝技術創新上優於法國,法國在工業化程序中,產業化集中規模度,產品世界貿易的競爭中處於劣勢,資本積累上也處於劣勢。

    導致了國家綜合實力上不如英國,在海外殖民地擴張中處於劣勢。

    英國長期搞地緣競爭平衡術,扶持了法國周邊的普魯士,使法國不光與英國競爭,還要與周邊國家競爭,使法國長期處於劣勢地位。

    由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以暴制暴,內部矛盾尖銳,波旁王朝保皇勢力與新生資產階級鬥爭反覆幾次,均以內部戰爭方式進行,大大削弱了法國的國家經濟實力。

    反觀英國是以和平方式實現了君主立憲制,光榮革命就是不流血的政變,使英華人徹底解決王權與資產階級對立。

    最終英國憑藉著海上訓練作戰優勢,特拉法爾加大海戰中徹底勝利,利用海軍力量的封鎖,海上打擊法國商船,海外殖民地上的陸戰中,法國軍隊往往缺乏海上後勤保障,及時與本國調兵遣將,所以無法與英國長久作戰,最終英華人徹底打垮了法國這個競爭對手。成為世界性唯一霸主。

  • 2 # 昭楊

    我看回答中說英華人有龐大的製造業,科研水平,工業技術上都優於法國,所以全球爭霸勝利,這完全不瞭解事實。

    題目說18世紀法國丟失北美(主要是法屬加拿大)和印度,指的是是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是歐洲外交革命後兩大軍事集團爭霸的結果,當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尚未開始,製造業優勢並未彰顯。

    反而法國因為人口數倍於英國(兩千多萬對八百萬),論GDP和兵員數量,法國一直領先。法國當時在歐洲的優勢大到什麼樣子呢?英法爭霸的總體格局一直維持到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當時英國經歷幾十年的工業革命,還需要聯合歐洲四大強國(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聯合圍剿法國。

    七年戰爭歐洲聯合局勢

    那麼18世紀中葉法國為什麼在印度和加北美敗給英國呢?在雙方技術和工業水平相差不大的基礎上。我認為法國的地緣劣勢,金融稅收制度落後,以及七年戰爭中法國陸軍和盟軍在Continental戰場的糟糕表現共同造就的。

    從地緣上看,法國位於西歐的中心,在陸地上和義大利,德意志,比利時,西班牙等國接壤,在海上則同時瀕臨大西洋,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峽。在近代歐洲,這是法國四面出擊,稱霸歐洲的地緣優勢,但對法國的陸海軍發展則帶來了不同的效果。

    因為法國在陸上鄰邦諸多,因此稱霸Continental必然要大力發展陸軍,海軍就排在第二位了,這種情況在17世紀末路易十四時代就出現過。英國由於島國的地緣優勢,一方面可以專心發展海軍,另一方面也不用擔心法國陸軍的威脅。要知道,荷蘭在17世紀下半葉的衰落和法國陸軍的步步進逼就有很大關係。

    英國把陸戰交給歐洲盟友,自己負責海上,在不獲得重視的法國海軍面前取得極大優勢,這導致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基本處於孤軍奮戰的境地,無法得到本土的支援。

    17-18世紀歐洲列強在印度,顯然法國勢力不如英國

    法國在經濟體量上領先於當時的英國,但在金融稅收制度上落後很多。因為法國1720年前後的約翰·勞改革和密西西比證券泡沫,導致法國官方和民間都不信任銀行,這讓法國失去了融資的重要手段,而更為關鍵的是,法國特權集團(佩劍貴族,穿袍貴族,天主教會)擁有大量財產和收入卻很少納稅,國家稅收壓在平民身上,因此稅源枯竭,無法支撐起長期戰爭。英國在光榮革命後建立了議會君主制,議會表決稅收,逃稅非常困難,而且英格蘭銀行已經建立起良好的資訊,在國際信貸市場上獲得大量低利息貸款來支撐戰爭。這是英國國家制度上的優勢。

    最後,就是法國和盟友陸軍的糟糕表現,本來法國和奧地利,俄國聯盟三家圍剿普魯士,兵力優勢極大,結果接連被腓特烈二世國王打的打敗,俄皇彼得三世還臨時退出戰爭。導致法國陸戰毫無建樹,傳統上法國透過佔領英國德國盟邦土地來交換海外領土的做法此次行不通,法國拿不出Continental戰利品換回自己的海外屬地。

    當然,英法在北美和印度殖民地的經營水平也是英國獲得北美和印度霸權的重要原因(如英屬北美殖民地即美國的前身人口數十倍於法屬加拿大),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總而言之,除了無法避免的地緣因素之外,英法爭霸法國敗在稅收和金融制度上,而非科學和工業,不過兩國政治制度上的區別是不同稅收和金融制度產生的重要原因。

  • 3 # 羅西小南多

    法國波旁王朝相對於海外殖民地更對歐洲本土感興趣,由航海大發現時期就開始入侵義大利,並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爭鬥多年,無暇顧及其他,而英國本身是島國,奉行的是大陸均勢政策,除非均勢被破壞時才參加戰爭,並且審時度勢站哪邊?平時則置身度外,全力發展海外殖民地,所以無論美洲,還是印度,英國殖民地移民的人口都遠遠多於法華人。而英國將法國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一窩端是透過四次戰爭逐步實現的,以“七年戰爭”為高潮和法國徹底做了個了斷。首先看美洲方面,在威廉國王之戰(1689~1697年)、安妮女王之戰(1701~1713年)、喬治國王之戰(1740~1748年),英國已從法國奪得新斯科舍和紐芬蘭等位於加拿大的殖民地,但決定性的戰役則是七年戰爭,美洲其實打了九年(1754~1763年),美國曆史上稱對法華人和印第安人的戰爭,為何此前三次戰爭對戰局影響不是很大,而此次確是致命一擊呢?英國政府策略發生重大改變,集中加強海軍和殖民地的力量,而正是海軍對接下來一系列戰役起著關鍵作用!首先英國海軍將在美洲附近海域的法國海軍清理殆盡,隨後和殖民地組織的民兵直接進攻法國在加拿大最核心的地方即魁北克,所謂擒賊先擒王,在英軍和民兵的共同努力下,失去海軍補給支援的魁北克最終不敵,於1759年9月投降,另一個重要據點即蒙特利爾於次年淪陷,則宣佈英國在美洲完勝!在印度,當七年戰爭於1756爆發時,英華人也對法國在印度的殖民地發起總攻,在1757的普拉西戰役中首先幹掉親法的土著首領,另立新君,當然是聽從英華人的傀儡。英國依仗著強大的海軍切斷了法國各據點的補給及後大後方及法國的聯絡,和在美洲乾的如出一轍,最終法國殖民者不支,於1761交出最重要的根據地即本地治裡,宣告英國在印度完勝!

    隨後在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各交戰國簽訂《巴黎條約》。法國則以條約的形式承認其在美洲和印度失去的土地大部分歸為英國。由於西班牙站錯隊幫法國,被英國勒索弗羅裡達。法國將路易斯安那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割給西班牙,作為對盟友損失的補償,其餘除了幾個不知名的小島外均割給英國;印度僅保留通商權利,殖民地等全部歸屬英國。至此,英國於18世紀擊敗法國後,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及世界霸主,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尤二姐和尤三姐是誰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