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erosd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公元1368年正月稱帝,為洪武元年,國號大明,以應天府為南京。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叢集臣商議都城之事。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當時劉伯溫已經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後必殺功臣的過河拆橋之人,他不想讓朱家王朝長久興盛,極力勸說朱元璋放棄定都鳳陽的計劃,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沒有超過60年的短命王朝,因為南京是一個燕子窩形狀,成不了大器,朝代不會長久。朱元璋從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裡就不踏實,更有一個心病困擾著他。明皇城大內為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覺得南京非大明的萬年帝都。所以,他一直想著遷都。遷都往何處?有謀臣獻策:南京以南200裡處的大官圩,西靠青山為龍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劉裕重挫盧循的聖地護駕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環繞,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龍興之地,而且會長久興盛,可建都城。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朱元璋派劉伯溫前去大官圩考察地形,劉伯溫領命後,登上大官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細數大官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卻故意不數自己腳下的山峰,數來數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劉伯溫回南京向朱元璋彙報說大官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頭,與皇上生日不合,非龍興之地。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執意要在大官圩修建都城。劉伯溫又使一計,說大官圩周圍環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質方可。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官圩考察,取些土樣帶回。劉伯溫則提前派人到大官圩悄悄放出風聲,說大官圩若建都城,所有鄉民將失去土地並無法生存。當地鄉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樣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劉伯溫以大官圩土質過於鬆軟無法修建城牆為由,再次反對在大官圩修建都城。劉伯溫在建都、遷都的事情上,每次都與朱元璋意見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說出。朱元璋決定親自到大官圩進行考察,看大官圩到底是否適宜修建都城。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帶五十內廷親兵從南京乘官船出發,初四至護駕墩。朱元璋命眾人在船上待命,自己僅帶一位將士著便裝從護駕墩碼頭上岸微服私訪。朱元璋漫步在繁華古鎮的石板路上,眼裡看到的簡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圖,心情非常愉快。主僕二人出了東關口,過了護駕墩橋,放眼東望,河水波光粼粼,楊柳夾岸青青。朱元璋邊走邊欣賞護駕墩的水鄉風光,不知不覺已經東出古鎮兩裡開外。經過一個村莊,村莊前面的河面更加開闊,有四五鄉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撈塘泥。朱元璋手搖摺扇沿河堤而行,興致漸濃,他正準備與船上撈泥的鄉民打招呼,不料從船上扔來一坨塘泥,濺得岸上主僕二人滿身是泥。朱元璋的興致立馬蕩然無存,因是微服私訪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歸。回來路過村口一戶門前,戶裡一對老人看到主僕二人全身是泥,滿頭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門前柳樹下休息,並贈每人一碗茶解渴。老人又讓二人脫下外套幫其浣洗,時值晌午,日頭正烈,不一刻衣服就涼幹了。喝茶休息時,看見老人門前堆放了一些從田埂和水邊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訴兩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見多識廣,說門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作用,端午節前插在門頭上可避邪保平安,並反覆叮囑老人,明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在門頭上插好。朱元璋走後,老人就在自家門頭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戶人家也學著老人在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當天夜裡,五十個蒙面人悄悄潛進村莊,挨家挨戶進行屠殺。第二天早上,只有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兩戶人家開了門,且全家人口平安。這兩戶一家姓邰,一家姓朱,這次劫難之後,這個村就改名為“邰朱村",並一直沿用至今。此所謂“先有護駕墩,後有邰朱村。"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習俗也從此在大官圩和江南地區傳開和保留至今。再說朱元璋來大官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適合建都城,哪知節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當地人大不敬,甚是惱怒。他回到南京後,從此不再提遷都大官圩之事。殊不知這仍是劉伯溫使的計。五月初三那天,劉伯溫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官圩的同時,就派人快馬加鞭從陸上於當天趕到大官圩散佈訊息,說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官圩私訪考察地形,並說要想不在大官圩建都城,鄉民們必須對私訪者捉弄一番,私訪者必定向皇上彙報大官圩的壞話,只有這樣,大官圩才不會被定為都城。所以才會出現“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劇。洪武四年(公元1371),因遷都分歧和其他原因,朱元璋罷去劉伯溫所有官職,賜告老還鄉。此後20年間,朱元璋仍有遷都之意。後來,御史鬍子祺又推薦以西安為都,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朱元璋特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視察,考察長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然而,朱標到了長安發現時過境遷,關中地區已非漢唐時代之關中,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的經濟中心,漕運艱難,長安只有戰略優勢,卻無經濟優勢。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長安的計劃。從此以後,朱元璋徹底斷了遷都的念頭,但是南京風水問題仍困撓著他。於是他請當時最有名的風水大師廖均卿想辦法改化南京的風水,廖均卿經過占卜,告訴朱元璋,若要大明王朝長久興盛,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南京城的城門數和方位要與大官圩的陡門數和方位相同。二是隻要大官圩不破,則大明江山不敗。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朱元璋參照大官圩十三座陡門數和方位對南京城的城門進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現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的說法。同年,朱元璋徵調民夫35.9萬人、石匠4900餘人,對固城湖東的胥溪河道進行疏浚13.3公里,並在胥溪河上游修建東壩,以石閘啟閉,既利通航,又可節制水流。次年,又徵調民夫近萬人,從石臼湖東北岸開鑿胭脂河,貫連秦淮河。從此,水陽江水系之水經固城湖和石臼河後三處分流,東由胥溪河經太湖入東海,東北由胭脂河經秦淮河入長江,西由丹陽湖經姑溪河入長江。朱元璋在改化大明江山風水的過程中,卻無意中修建了堪與都江堰媲美的水陽江水系水利工程,使水陽江下游諸圩永絕洪澇之害。大官圩也由此進入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死鬼朱棣遷都北京後,明王朝不再重視水陽江水系治理,胥溪河、胭脂河河床又漸漸被淤塞,導致下江(太湖流域)洪災時有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大浚胥溪河兩個甲子後的正德七年(公元1512),早已忘記了祖訓的明王朝,以絕蘇錫常地區水患為由,將胥溪河上的東壩築高三丈,至此水陽江水系不復東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陽湖經大官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長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陽湖、姑溪河水位陡漲,大官圩因此水患不斷,經濟和文化長久衰退。東壩的抬高,徹底切斷了水陽江至太湖的水系,也切斷了明王朝的龍脈。大明王朝氣運也隨著大官圩的屢次潰破而逐漸衰退。公元1644年,明王朝滅亡,正應了風水大師廖均卿當初的預言:“官圩始破時,大明朝過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恭喜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