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主觀題基本都以材料為依託,從某一角度為切入點然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問題的設定跨度很大,有時是對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時是對中國或世界近現代歷史的考查,也有時綜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歷史知識。但不管考哪部分歷史,問題的設定大體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概括、分析類;二、評價類;三、啟示、認識類。無論是應對哪一種型別的問題,首先得教會並讓學生熟悉掌握解題的關鍵:審題——中心詞(作答點)+範圍(材料、所學知識)+限定詞(時空、中心內容)+分值(作答點數)。為了幫助學生能在準確審題的基礎上更簡單有效地掌握解題技能,立足於不同型別問題的作答規律,我歸納出相關的答題公式,透過相關試題的講練與引導,爭取拓展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進而提升學生的答題技能。一、概括、分析類(一)“依據材料概括類”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數量,概括段意(關注段頭或段尾)或句意。例:【材料一】50年代,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美國無論在工業生產、出口貿易、黃金外匯儲備各方面所佔的比重都顯著下降,而西歐六國(法、西德、意、荷、比、盧)所佔的比重則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後,阿登納說:“如果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裡走下坡路的話……歐洲的聯合是絕對迫切需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華人民將會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1955年西歐六國召開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共同市場和逐步協調它們的社會政策……1966年7月,六國正式成立歐洲共同體。)(1)根據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歐六國走向聯合的原因。(6分)分析:①分值:6分作答點數:3、4或6點②材料:一段歸納句意(3句)③參考答案:西歐六國經濟力量增強,對美國的經濟依賴性減弱;(2分)透過聯合,擺脫超級大國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透過聯合,建立一個共同市場和逐步協調社會政策,促進經濟發展。(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二)“原因類”公式: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體分析依據題乾和課文)例:【材料二】對債權的規定和解釋是羅馬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制定瞭解決各類債務糾紛時適應的條款,而且特別明晰地規定了契約的各種形式,以及契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2)簡要說明“對債權的規定和解釋是羅馬法的一項重要內容”的原因。(4分)分析:迴歸課文——必修一第六單元第二課的相關內容只有經濟和政治方面參考答案:①經濟方面:羅馬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問題複雜多樣;(2分)②政治方面:隨著擴張和版圖的擴大,羅馬公民與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財產糾紛增多。(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提醒:“背景類”公式:原因+目的+條件(三)“影響類”公式:性質(實質或地位)、積極(對內、對外)、消極(不足或侷限性)例:【材料二】對債權的規定和解釋是羅馬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制定瞭解決各類債務糾紛時適應的條款,而且特別明晰地規定了契約的各種形式,以及契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材料三】“在羅馬人那裡,私有制和私法的發展沒有在工業和貿易方面引起進一步的後果,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沒有改變。”但當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發展起來時,“詳細擬定的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並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國,為了私法(特別是其中關於動產的那一部分)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得不參照羅馬法的諸原則。(3)根據材料二、三及所學知識,簡要分析羅馬法的歷史作用及其影響(4分)分析:迴歸課文,單項分析(積極方面)參考答案:①地位: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②對內積極影響: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穩固了帝國的統治。③對外積極影響: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1分)羅馬法的影響還涉及亞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中國清末和民國時期都受羅馬法的影響。(1分)羅馬法中蘊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永恆價值。(1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四)“比較類”公式: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異同1.比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結果、影響2.不同點:鎖定一方,逆向思維。3.作答思維:①比較需明確宗旨。對歷史事件的比較決不是隨意的為比較而比較,而是有一定目的,透過比較異同,或闡明某一問題、觀點,或揭示歷史發展的某一規律。②比較需求同存異。不同是絕對的,相同是相對的,絕對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的。因此,比較時應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即要適當放寬比較的要求與條件。③比較需分開層次。首先,要全面回憶要求比較的內容,從基本內容入手找異同其次,將基礎內容進行比較後,應再躍上一個層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點或不同點(找根本、抓本質、看趨勢)。④具體作答要求。A.最後作答時取捨比較點B.先明確比較點,再作簡要說理由:20世紀50年代,民族資產階級和私營工商業者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後,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1分)今天的私營工商業者是改革開放以來私營經濟發展的產物。(1分)總結:所以,我不同意上述觀點。(1分)三、啟示類(通常用啟示、借鑑、經驗教訓、說明了什麼、認識、對策為提示語)(一)立足點:現象或問題出現的原因、教訓(迴歸課文)(二)表述方向:正面(逆向思維)(三)作答心態:提出今後應該怎樣做,努力的方向是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避免什麼,儘量少走彎路。例1: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最近連續幾年來的中央一號檔案,均重點關注三農問題,國家更提出了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並將其列為中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3)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中國的農業政策發生了怎樣的改變?這種改變給今天留下了怎樣的啟示?(4分)參考答案:r>變化: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轉變為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2分)啟示:國家經濟(農業)政策的制定要認清國情;尊重客觀規律;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國家穩定。(2分)例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蘇中是怎樣“求同存異”,聯合反抗法西斯侵略的?(6分)並談談你的認識。(3分)參考答案:反抗:四大盟國:(1)政治上互相協商。召開了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2分)(2)經濟上互相支援。提高了盟軍的作戰能力。(2分)(3)軍事上互相配合。中國戰場沉重地打擊了日本法西斯,支援了歐洲和太平洋戰場。(2分)認識: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可以團結起來,共同面對人類的挑戰,共同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地球。(3分)(評分說明: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最後,提醒學生注意:答案規範化——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第四,文字準確,條理清楚,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歷史主觀題基本都以材料為依託,從某一角度為切入點然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問題的設定跨度很大,有時是對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時是對中國或世界近現代歷史的考查,也有時綜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歷史知識。但不管考哪部分歷史,問題的設定大體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概括、分析類;二、評價類;三、啟示、認識類。無論是應對哪一種型別的問題,首先得教會並讓學生熟悉掌握解題的關鍵:審題——中心詞(作答點)+範圍(材料、所學知識)+限定詞(時空、中心內容)+分值(作答點數)。為了幫助學生能在準確審題的基礎上更簡單有效地掌握解題技能,立足於不同型別問題的作答規律,我歸納出相關的答題公式,透過相關試題的講練與引導,爭取拓展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進而提升學生的答題技能。一、概括、分析類(一)“依據材料概括類”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數量,概括段意(關注段頭或段尾)或句意。例:【材料一】50年代,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美國無論在工業生產、出口貿易、黃金外匯儲備各方面所佔的比重都顯著下降,而西歐六國(法、西德、意、荷、比、盧)所佔的比重則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後,阿登納說:“如果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裡走下坡路的話……歐洲的聯合是絕對迫切需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華人民將會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1955年西歐六國召開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共同市場和逐步協調它們的社會政策……1966年7月,六國正式成立歐洲共同體。)(1)根據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歐六國走向聯合的原因。(6分)分析:①分值:6分作答點數:3、4或6點②材料:一段歸納句意(3句)③參考答案:西歐六國經濟力量增強,對美國的經濟依賴性減弱;(2分)透過聯合,擺脫超級大國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透過聯合,建立一個共同市場和逐步協調社會政策,促進經濟發展。(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二)“原因類”公式: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體分析依據題乾和課文)例:【材料二】對債權的規定和解釋是羅馬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制定瞭解決各類債務糾紛時適應的條款,而且特別明晰地規定了契約的各種形式,以及契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2)簡要說明“對債權的規定和解釋是羅馬法的一項重要內容”的原因。(4分)分析:迴歸課文——必修一第六單元第二課的相關內容只有經濟和政治方面參考答案:①經濟方面:羅馬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問題複雜多樣;(2分)②政治方面:隨著擴張和版圖的擴大,羅馬公民與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財產糾紛增多。(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提醒:“背景類”公式:原因+目的+條件(三)“影響類”公式:性質(實質或地位)、積極(對內、對外)、消極(不足或侷限性)例:【材料二】對債權的規定和解釋是羅馬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制定瞭解決各類債務糾紛時適應的條款,而且特別明晰地規定了契約的各種形式,以及契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材料三】“在羅馬人那裡,私有制和私法的發展沒有在工業和貿易方面引起進一步的後果,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沒有改變。”但當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發展起來時,“詳細擬定的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並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國,為了私法(特別是其中關於動產的那一部分)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得不參照羅馬法的諸原則。(3)根據材料二、三及所學知識,簡要分析羅馬法的歷史作用及其影響(4分)分析:迴歸課文,單項分析(積極方面)參考答案:①地位: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②對內積極影響: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穩固了帝國的統治。③對外積極影響: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1分)羅馬法的影響還涉及亞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中國清末和民國時期都受羅馬法的影響。(1分)羅馬法中蘊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永恆價值。(1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四)“比較類”公式: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異同1.比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結果、影響2.不同點:鎖定一方,逆向思維。3.作答思維:①比較需明確宗旨。對歷史事件的比較決不是隨意的為比較而比較,而是有一定目的,透過比較異同,或闡明某一問題、觀點,或揭示歷史發展的某一規律。②比較需求同存異。不同是絕對的,相同是相對的,絕對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的。因此,比較時應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即要適當放寬比較的要求與條件。③比較需分開層次。首先,要全面回憶要求比較的內容,從基本內容入手找異同其次,將基礎內容進行比較後,應再躍上一個層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點或不同點(找根本、抓本質、看趨勢)。④具體作答要求。A.最後作答時取捨比較點B.先明確比較點,再作簡要說理由:20世紀50年代,民族資產階級和私營工商業者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後,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1分)今天的私營工商業者是改革開放以來私營經濟發展的產物。(1分)總結:所以,我不同意上述觀點。(1分)三、啟示類(通常用啟示、借鑑、經驗教訓、說明了什麼、認識、對策為提示語)(一)立足點:現象或問題出現的原因、教訓(迴歸課文)(二)表述方向:正面(逆向思維)(三)作答心態:提出今後應該怎樣做,努力的方向是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避免什麼,儘量少走彎路。例1: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最近連續幾年來的中央一號檔案,均重點關注三農問題,國家更提出了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並將其列為中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3)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中國的農業政策發生了怎樣的改變?這種改變給今天留下了怎樣的啟示?(4分)參考答案:r>變化: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轉變為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2分)啟示:國家經濟(農業)政策的制定要認清國情;尊重客觀規律;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國家穩定。(2分)例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蘇中是怎樣“求同存異”,聯合反抗法西斯侵略的?(6分)並談談你的認識。(3分)參考答案:反抗:四大盟國:(1)政治上互相協商。召開了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2分)(2)經濟上互相支援。提高了盟軍的作戰能力。(2分)(3)軍事上互相配合。中國戰場沉重地打擊了日本法西斯,支援了歐洲和太平洋戰場。(2分)認識: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可以團結起來,共同面對人類的挑戰,共同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地球。(3分)(評分說明: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最後,提醒學生注意:答案規範化——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第四,文字準確,條理清楚,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