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江湖一筒

    司馬光是中國歷史上知名人物之一,相信很多人都是因為“司馬光砸缸”的事蹟而記住了他,但真正讓司馬光名垂青史的事情卻與“砸缸”沒半毛錢關係,而且晚年還辦了一件壞事。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長大了就不一定幹好事了。

    司馬光二十歲就中了進士,這也證明了“砸缸”的神童確有異於常人的聰明才智。

    在此後的官場生涯中,司馬光憑藉淵博學識和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而獲得了皇帝的重視,他的職務也穩步提升,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一把手。

    雖然他是少年成名,但他一生所幹的大事卻都是在晚年的時候做成的。

    有道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下面就來和大家重點聊聊司馬光乾的這件齷齪事吧。

    其實司馬光與王安石在當朝都是優秀的人才,而且以前還是好朋友,但是他們為了那時的政治朋黨之爭翻了臉。

    同樣是腰間盤,就是有人如此突出。然而兩位如此突出之人,卻變成了歷史上出了名的不對付。

    王安石主張透過一系列變法,讓大宋王朝重新強大起來。

    司馬光則堅決反對變法,認為劇烈變革將動搖大宋的統治根基。

    從總體上來說,變法損害的是士大夫階層的利益,而讓廣大百姓普遍受益。

    當時的皇帝宋神宗是一位有積極進取心的帝王,他不希望自己的一生也像祖輩那樣碌碌無為,守著現有江山混日子。

    因此宋神宗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開啟了北宋歷史上最大一場社會變革——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眼見著無法改變現在的局面,為了表示自己的抗議,竟辭去朝廷的官職,離開京城隱居洛陽,用了19年的時間編纂出那部偉大的作品——《資治通鑑》。

    因為這部書,讓他與編寫《史記》的司馬遷合稱為“千古兩司馬”,名垂青史。

    就在司馬光辭官後,王安石這邊也遭遇到了打擊。

    新法頒佈不足一年,保守派御史中丞呂海公開控訴王安石變法的十大過失,反對派各方給予了當時的皇帝神宗以巨大的壓力。

    例如,你不停止,我就撞死在你家石柱上;你還繼續實施,我們就罷工……

    這一哭二鬧三上吊雖然不傷筋動骨,可實在讓神宗很無奈,怎麼辦,那就和稀泥吧。

    但是,王安石很受傷。當初,支援我變法的是你,現在不支援我的也是你,說好的一輩子呢,說好了是一輩子的,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能算是一輩子。

    於是,王安石悲憤之下告老還鄉了。

    像他這樣優秀的人,就是和我們不一樣。

    在熙寧八年的時候,王安石再次拜相。

    然而,屬於改革派的那些人當時支援他的人已經不在了,宋神宗也動搖了,變法已經推行不下去了。

    在王安石長子病故後,王安石徹底心死,辭去宰相一職,隨後隱居江寧。

    元豐八年(1085年),38歲的宋神宗英年早逝。

    十歲的皇太子趙煦繼承皇位,史稱宋哲宗。因為哲宗年齡小,因此國家大權其實掌握在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手中。

    早前,高太后就對變法有強烈牴觸情緒。

    宋神宗駕崩後,她立即下懿旨將司馬光從洛陽請回京師開封,67歲的司馬光,又回京執政了。

    而且,再次迴歸的朝廷的司馬光一改往日穩健的作風,大刀闊斧地廢除了變法條令,撤換支援新法的人士。對於蘇軾、韓維等人的勸解,司馬光也如當初的王安石一般,並不理會。

    現在有個詞語叫“雙標狗”,這個標籤貼在此時的司馬光身上其實並不誇張。此時的司馬光是比王安石更為固執的存在了。

    高太皇太后和司馬光兩人都是變法的強烈反對者,因此他們掌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廢除新法,恢復舊制。在這一“開倒車”的過程中,司馬光的許多行為都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

    “王安石變法”當初在推行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激進而產生過多負面影響,採取了穩步推進的方式。

    可是司馬光在廢除新法的時候卻要求立即完成由新到舊的轉型,幾乎不留緩衝時間。

    比如新法中的“免役法”當初宋神宗與王安石花了兩年時間去推廣,可是司馬光卻要求全國上下在5天時間內廢除“免役法”,恢復原先的“募役法”。

    司馬光廢除新法運動轟轟烈烈展開後,好訊息馬上就傳到了他的耳邊。

    開封府尹蔡京同志在5日內完成了開封及周邊州縣的“免役法”廢除工作。

    在這裡要簡單介紹下蔡京的身份,他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所以他也算是王安石的近親,歷來被人當成是“變法派”的骨幹成員。

    可是眼下“變法派”剛剛被打倒,蔡京就立馬向“保守派”首腦司馬光遞交了投名狀,這是典型的牆頭草。

    更無語的是,司馬光不僅不鄙他,反而將他樹立成是廢新復舊的標杆人物,予以高度表揚,並將蔡京列入重點培養幹部名單。

    數十年後,蔡京成了北宋“六賊之首”,司馬光當年的栽培之恩“功不可沒”。

    除了在廢除新法方面急不可耐之外,司馬光還一心想要抹去王安石取得的所有成就。

    “王安石變法”期間,北宋軍事實力大增,王安石手下的名將王韶取得了“熙河開邊”,為北宋版圖拓邊二千餘里的輝煌成就。

    後來北宋又趁西夏內亂之際,出兵征討西夏。這次戰爭雖然慘淡收場,但北宋收復了安疆、葭蘆、浮圖、米脂等原先被西夏人佔據的領土。

    司馬光主政後本著否定王安石所有成就的原則,下令把收復了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等地全部歸還給西夏,並恢復每年對西夏的“賞賜”。

    司馬光對此作出的解釋是,為了宋夏友好萬歲。

    後人認為,無論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是多大的成績,可在這件事上,他幹得跟一個混蛋無二。

    送完了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後,司馬光覺得這還不夠,還打算將“熙河開邊”取得的二千餘里疆土也送給西夏。

    這時終於有人忍不住了:熙河是吐蕃人的地盤,你司馬光要送給西夏,你小時候是拿腦袋砸的缸吧?進水了吧?你能要點臉不?

    看到下面的人群情激昂,司馬光怕惹了眾怒,這才取消了把熙河也送出的念頭。

    在將“王安石變法”敲打得支離破碎,留下一個百廢卻未興的大宋王朝後,司馬光的人生到頭了。

    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終年68歲。

    司馬光死後不久,混亂的大宋朝廷開始陷入激烈的黨爭內鬥之中,國力每況愈下,直至宋王朝覆滅。

    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無疑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偉業,然而他晚年對廢除變法的種種近乎喪心病狂舉動卻給他的人生塗上了難以抹去的陰影。

    後世有人將司馬光廢除新法的行為比作後來南宋時期的秦檜,這種說法固然有點誇張。

    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司馬光給北宋造成的長遠危害與秦檜對南宋造成的危害比起來,也確實難說哪個更勝一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發動後會發出耳鳴一樣的聲音是出現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