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通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檔案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豔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徵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伕、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藥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象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透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透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則藉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鍊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說明他能寫律詩,只是不愛多寫。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一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通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檔案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豔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徵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伕、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藥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象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透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透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則藉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鍊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說明他能寫律詩,只是不愛多寫。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一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