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我也認為隋朝的滅亡是因為皇帝太過於著急打壓門閥。

    在科舉制度實施之前,官員主要是門閥士族推舉產生的,科舉制度實施之後,尤其是宋朝以後,官員基本都是透過科舉選拔產生的。也就是說,科舉制度必然嚴重損害門閥士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古代王朝更替,一般都伴隨著天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於是各種社會矛盾集中爆發。但是,隋朝末年的時候,基本都是風調雨順的年景。僅僅一個不太嚴重的瓦崗軍起義,就造成天下大亂,各股舊勢力都趁機造反,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我個人認為,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科舉制度導致的門閥士族利益受損,於是群起而攻之。

    科舉制度看起來是一種進步,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透過個人努力,走向政治舞臺。但是,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弊端也是相當嚴重的。

    首先,普通老百姓都比較貧困,沒有財力全面教授孩子各種學問。為了保證普通老百姓有機會考中,同時也是為了保證忠誠度,考試範圍只限於儒家經典。很多導致很多高官甚至都不識數,如何治理好國家。

    其次,社會精英都去鑽研儒家經典,科學發展全面停滯。

    最重要的,門閥士族被排擠出政治舞臺後,再也沒有能夠與皇權對抗的力量。社會失去活力,發展停滯。宋朝開始出現布衣宰相,宋朝也開啟了中原王朝的衰敗。

  • 2 # 關中拾遺

    後世學者評價隋煬帝楊廣“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當代、利在千秋”。也就是說歷史功績和歷史罵名同樣突出,儘管揹負了諸多罵名,楊廣仍不失為一代有為之君。

    他的《飲馬長城窟行》長詩比較出名,後四句: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可以體會出他的胸襟氣魄。同意大江南北,開鑿隋唐大運河,建立東都洛陽,通商西域,他擊敗吐谷渾,驅逐tujue,征討高句麗。開科取士,建立律法,這些大手筆的規劃在短時間內都成為了現實,急功近利的結果就是損耗了國力,國家累的癱瘓了,在加上他喜歡巡視,累年巡視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時候地方老百姓撐不住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當然按照歷史的說法,這些農民起義軍目光斷線,最終都被後來的當權者利用了。但是全國生變,說明國家從根部開始腐爛了。

    再說士族門閥,這些都是因為東漢以來的人才選取制度,要麼是考察舉薦,要麼是上級主動聘請,這裡麵人為因素太多,各方都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都在推薦自己人,最終結構就構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勢力,從朝廷到地方都一樣。這個制度歷經三國兩晉。在東晉的時候達到先鋒。“王與馬共天下”就是最好的例證。此後的南北朝時期,各方勢力都在加強皇權統治,士族此後衰落下去。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這些都在無形中削弱了士族的力量,雖然隋文帝也算士族階層的得權者,殺隋煬帝的宇文化及都是士族大家,但此時士族階層已經大不如以前了,從隋末的割據政權來看,十幾個政權並立,有農民起義的,有隋煬帝被殺後世族大家自己獨立的,但是和東晉時候已經無法相比。士族階層在隋煬帝的死上捅了最後一把刀子,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 3 # 鐵錘文史

    鐵錘用八個字評價隋煬帝:有為之主,亡國之君。隋煬帝絕對不是個昏君。

    人們對於隋煬帝荒淫殘暴的印象,主要來自於《隋書》和《北史》這兩部史書,但是別忘記這部史書是誰編寫的,魏徵和李延壽,他們可是唐朝的史官。端李世民飯碗了,別忘記了,李世民有一個愛好就是修改歷史,偽造歷史。李家人推翻了表哥隋煬帝的江山,如果不把隋煬帝描寫的齷齪腐朽一點,怎麼能證明自己造反有理呢?

    實際上對於隋煬帝的功罪,唐朝晚期的時候,有識之士的評價,就已經很公允了。這是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對於隋煬帝的評價:

    史學家羅哲文先生曾經把隋煬帝和秦始皇做過比較,他發現二者有著很多共同之處。隋煬帝和秦始皇一樣,都修築長城,修建大路,興修水利,大建土木。沒錯,隋煬帝也修築過長城,秦始皇也開挖過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運河之一,靈渠。

    更有意思的是:隋煬帝和秦始皇都為後來的皇朝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大漢大唐的燦爛與秦始皇隋煬帝的功業不可分割。

    隋朝是一個很獨特的朝代,儘管只有短短的40年,但是卻創造了璀璨的文明和宏大的功業,隋煬帝至少有三大功業被歷史牢記。第一功業:修建大運河。

    修建大運河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它不僅僅是便利隋煬帝巡行江南,更有著深刻的經濟和政治價值。從經濟上來講,大運河的開鑿,讓富庶南方的物質可以源源不斷的徵調到北方,實現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平衡,保證政治中心洛陽的物質基礎穩定。直到今天,京杭大運河仍舊是中國重要的南北水道。大運河利在千秋,大功一件。

    第二功業:完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在隋文帝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在隋煬帝手上得以完備。大業二年,隋煬帝設立十科舉人,特設進士二科,用試策取士,科舉制正式誕生。這個制度影響了中國千年,成為古代華人才選拔,官僚體制,社會階層流動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從此成為貧寒人家鹹魚翻身的希望,也給國家源源不斷的輸送了治國之才。科舉制度,善莫大焉。

    第三功業:遷都洛陽城。

    洛陽城相對於隋朝以前的都城大興,位於中國南北的結合點,對於國家安全和政治平衡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之後的五代和北宋,洛陽依舊成為了都城,說明隋煬帝的戰略眼光是不錯的。

    遺憾的是,隋煬帝對於功業急於求成,對於百姓壓榨太重,多次對外用兵導致民不聊生,第四次討伐高麗,終於成為了壓斷大隋皇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天下英雄雲集響應。最後宇文化及利用關中士兵的思鄉之情成功發動兵變,隋煬帝自縊,大隋終。

    對於隋煬帝的評價,鐵錘認為《劍橋隋唐史》比較公允:

    “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中國的帝王中,他決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但是他希望歷史會肯定他的執政以及他追求豪華壯觀的慾望,這就使他的判斷力不能發揮出來。那種驕奢淫逸的作風只能使阿諛奉承之輩得勢,而他周圍確有這樣一批人,這對他是致命的。”

    最後鐵錘想表達一下個人的歷史觀,中國曆來都喜歡用道德來評價帝王,這純粹是扯淡,從三皇五帝開始的整個封建時代,哪裡有講道德的帝王,帝王要的是千秋功業,不是道德標杆。道德標杆,更多的是用來束縛手下臣子和百姓的洗腦工具而已。明朝的海瑞是道德標杆,可是海瑞對國家有什麼貢獻呢?nothing。我並非否認道德的意義,作為人類自律的工具,道德對於一個社會的幸福安寧極其重要,但是對於評價身處危牆之下的封建帝王來說,沒有意義的。封建帝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獲得權力,保持權力,延續家天下,這是他們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他們存在的意義,不是道德。

  • 4 # 東山市塔寨林耀東東叔

    並不是昏君,但是是暴君!而且政治手段太過直接,直接的讓自己跟士族打擂臺,讓自己退無可退,如果他能好好的利用科舉制,提拔平民,然後讓新上的階層跟士族打擂臺徐徐圖之,也許他不至於沒有退路,最後身死國滅!他就是個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的人,從他想要打壓士族,滅高麗,開運河都是一個套路,簡單粗暴!但是政治不是這麼玩的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骨魚在潮汕叫什麼?怎麼做比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