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躺贏主要靠實力

    因為航天器一般是一次性用品,用量少,一般都在科研狀態下研發,對材料工藝,大工業化加工水平的要求實際上不如成系統、批次生產、長時間、大規模裝備的海、空軍武器考研國家綜合實力。

    中國當年研製兩彈一星時期,其實海空軍裝備研發能力也是幾乎沒有,只能仿製,產量質量也不穩定。但是發射洲際導彈、人造衛星卻能搞定。

    同理看北韓,也是火箭技術突破了,但海空軍裝備研發能力也是不行。

    主要是整個工業產業能力不行,集中少數精英科學家、工程師、超級工人搞幾個火箭可以,搞大規模合格的軍艦飛機則需要整個國家的工業產業實力。

    中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之後,又用了幾十年才真正建立了成熟的軍事工業體系,具有從零開始設計、批次製造質量穩定的先進戰機和軍艦的能力(完全不需要看人臉色,每個部件都能自己生產)。其中有自身努力,也有時代機遇(蜜月期看到了西方先進的東西,蘇聯解體獲得了廉價的技術,西方國家去工業化,經濟發展的時候美帝正好去炸阿富汗的草棚子等等)

    印度航天的成就證明了他們最高能達到的高度,是上限,是木桶的上最長的一塊木板,但他們什麼時候把整體基礎教育、工業體系建立起來,補齊短板,真正的提升國家綜合實力,還要看他們的努力和歷史機遇。印度還有很多事情要解決,也得看外部世界給不給機會。

  • 2 # 前進的蝸牛18

    印度,太想做老大,以至於任何科技有點進步就會大肆宣傳,但是其結果是漏洞百出,貽笑大方。

    7月22號,印度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成功發射升空,並且進入預定軌道。

    對吃瓜群眾,不得不感嘆,“月船2號”終於升空了,這是被印度“決定”“叫停”“在決定”在叫停的過程搞麻木了,現在,終於升了,這有點出乎意料。

    印度能成功昇天,與“月船1號”經驗基礎分不開的,有了參照,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技術更優良,那麼離成功以不遠了。現在,唯一需要擔心的,也是重中之重的,是月球軟著陸,軟著陸是現有科技最前緣的,只要印度成功著陸月球,那麼印度航天事業將會邁出大大的一步,趕超中國也未可知。

    船舶!

    一個強國,其標準之一是要擁有自己的航母群。印度這個“老大”就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在1986年4月,以2500萬英鎊成功購置了英國半報廢輕型航母“競技神號”,經過大修改造,改名號為“維拉特”,於2017年徹底退役。

    印度明白,必須要有中國產航母,所以,1999年提出造中國產航母,並得到批准,於2006年正式啟動,確定稱號“維克爾特”。但是“維克爾特”經歷了一波N折,到現在為止還在實驗階段。

    由於印度對航母核心技術的缺乏,以及軍事工業方面的不達標,工人階級的散漫,對製造商的麻批大意。印度航母,笑話不少,顯得不怎麼靠譜。

    航空!

    必須得說LCA戰鬥機,名號“光輝”。其研製時間為1983年到2010年,服役時間於2013年12月,而且“光輝”所採用的核心技術基本上都是進口的,中國產以就是一層皮。在研製初期,印度就提出,印度“中國產”戰鬥機“光輝”,其作戰能力必須超越美國F–20。

    印度中國產戰鬥機,首要條件必須擁有自己核心技術,其次研發生產時間,現在的世界日新月異,在80年代提出的研製計劃,在拖到21世紀才開始服役,不感覺有點落後嗎?先進東西不怕晚,但是你在進步,別人的步子可能比你大!

    雖然印度海空不盡人意,但是仔細分析,還是強有力對手。

    印度,佩服他們開掛的敢想敢做的精神。

  • 3 # 來點精氣神

    你想啊,美國飛機那個大飛機,出現低頭門,調查結果是說印度阿三出現程式設計問題,雖然出現了問題,但從側面來看,這麼重大的軟體程式是交由印度來編寫,印度其實得到美國他們的認可的

  • 4 # 軍備時刻

    7月22日,印度的“月船2號”探測器在印度的安得拉邦太空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月船2號將飛行2個月在距離月球表面100公里的軌道上定位,然後釋放登陸器在月球南極附近軟著陸,如果此次登陸成功,印度將是成為繼稱美俄中之後第四個成功派遣飛行器登陸月球的國家,從這點來說印度的航天工業的確有著較高的水平。

    ▲印度中國產大推力火箭

    提到航天領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使我們中國,從東方紅一號升空,長征系列火箭,神舟載人飛船,北斗系統,天宮號空間實驗室,嫦娥探月工程,再到未來的天宮空間站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所為之非常自豪航空航天技術。而同樣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的發展中國家印度一直各個領域對標中國,在航天領域也不甘落後,印度最自豪的就是創造了“一箭104星”發射記錄,並且在2013年就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並且成功進入軌道,這是全球首個以此嘗試就成功的國家,其探測火星進度大幅度領先中國,這些都是印度所津津樂道的,也是自認為領先中國航天技術的原因所在。

    ▲印度最愛的就是在航天領域與中國對比,畢竟有點小成績

    看看印度的航空工業領域,最能體現一個國家航空工業水品的就是戰鬥機了,印度一架LCA輕型戰鬥機從研發到裝備用了30年時間,集合了50餘個國家的產品裝備,關鍵核心部件全部外購,印度也曾嘗試用中國產部件替代,一度中國產化率高達80%以上,但是由於質量效能不過關,最後又降低到不足30%,而且最後LCA即便完成了研發,印度軍方對這個效能一般的萬國造並不滿,只是迫於壓力少量採購。

    ▲印度中國產LCA戰鬥機,中國產化率從80%以上降到30%

    同樣印度的船舶工業也是如此,印度中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從開工到現在已經過去13年,依舊是個空殼,到現在為止連主機都沒有安裝,近日印度表示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安裝主機,已封閉的十層甲板可能要面臨被切割的風險,真擔心安裝主機的時候這艘印度中國產航母會不會沉咯。

    ▲印度“維克蘭特”號至今仍舊是個空殼

    看看以上印度的航天領域的成績,再看看航空,船舶領域的成績,的確,印度的航天領域所取代成績比航空,船舶工業要靠譜的多。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兩者難度不一樣,特別是航空領域難度要比航天領域難度大上不少。

    ▲中國長江1000A大涵道比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被稱為“工業之花”,雖然航空發動機的推力不及火箭發動機,但是先進發動機制造難度要遠高於火箭發動機,航空發動機要保持較長的使用壽命,所以對其可靠性有著極高的要求,無論材料還是加工工藝,裝配水平都是一次性的火箭發動機所不能比擬的,所以別看印度能造火箭發動機,但是讓他現在造大推力的航空發動機則是不可能的。看看印度計劃用於LCA的“卡佛裡”發動機,從86年啟動研發,設計最大推力80千牛左右,前後花了28年,耗資近30億美元,最終還是於2014年不得不下馬就知道航空領域的難度。從難度上來看,打個比方,如果說發展航空工業需要上千家企業的支援的話,那麼發展航空工業則會涉及到上萬家企業,所以航空產業也是發達國家如法國,美國等的支柱性產業。

    ▲印度的“卡佛裡”發動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燈俠和驚奇隊長哪個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