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百合的視界

    我們知道,古琴是一種絃樂,作為一種彈撥樂器,自然少不了雙手上的功夫。

    這種功夫一看雙手的指力,二看彈奏時右手指法的正確運用。古琴用的是真甲,講究的是右手觸弦所發之聲,這一方面有指法的正確運用,另一方面還有對指甲的硬度、長度、弧度形狀以及指尖彈弦的方向、力度、角度都有很講究的要求。

    同樣是彈撥樂器,比如中國民樂中的箏、琵琶、阮等,右手彈撥則不需蓄甲,它們都是借用義甲來彈。

    所以有人就會很疑惑:同是彈撥樂器,為何古琴不能用義甲,只能自蓄指甲呢?

    答:古琴用蓄甲之聲最具琴味,這一點不容爭辯,卻是真理!

    古琴是一種崇尚自然的樂器,在過去,彈古琴不叫彈琴而叫撫琴,從這個意義上講手與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歷代琴人的指下操弦所演繹的千變萬化的美妙玄音也正是古琴的魅力所在。古法均要求”先肉後甲”,”半甲半肉”,以出其自然之聲。甲音謂之陽,肉音謂之陰,陽陰相和,始能稱妙。才能彈出“不輕不重,中和之音也”,否則琴音便“浮而不實,晦而不明”。

    一般是右手蓄甲,通常,蓄甲1~2個毫米足矣,右手小指不蓄甲。具體長短,因人而異,過短或者過長,撥絃時對音色都會有影響。僅就音色而言,彈琴之所以蓄甲,是因為得到撥絃時甲、肉各半的通透音色。

    說完了右手,我們再來看左手。首先,左手除了大拇指留一點指甲,其他手指是無需蓄甲的,蓄甲反而影響到彈琴,可能會誤碰琴絃。

    結論:半甲半肉琴音才能更曠遠悠深。古籍上也記載甲肉參半才是古琴最佳的彈撥條件。

    姚丙炎先生編著的《唐代陳拙論古琴指法》一書中用了兩章十五小節詳細講解了左右手的各種手勢、運指、取聲要決,讓我們依稀領略到千年前古人操琴的手法和神態。

    歸納總結就是:凡取聲全藉手勢下指,右手運指須半甲半肉,離弦兩三毫米,45度角,指、掌、腕、臂運全身之氣瞬間發力於指尖,勾、剔、抹、挑、打、摘、滾、拂,全靠指尖上的功夫,曲意的優美意境也全靠這手指上的輕重緩急來控制,這優美的音色也有指甲的參與。

    但凡事皆有例外。

    最早試驗用假指甲彈琴的是唐朝的一個人,叫李勉。他是用竹子削片做假指甲來彈古琴。還是因為音色的原因並沒有流行起來。還被世人譏之少“琴韻”。

    何為琴韻?簡面言之,就是古琴的味道,就是能發揮出古琴最獨特的東西。比如現在新創作或新移植的琴曲,常被人譏之少“琴韻”,就是缺少古琴的特色,所作曲子雖是古琴曲,但沒能完全發揮古琴韻味,如果用其它的樂器來演奏此曲,或許效果更好,這就是缺少“琴韻”。

    還有一個例外就是管平湖先生,他用實際情況已經證明了有沒有指甲,一樣都能彈好琴。此處需說明的是,管先生並非是刻意如此,只因其甲質不好,無法蓄其指甲,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管平湖在生活上是多災多難的。他少年喪父,家道中落,尤其是在他壯年時期,囊空如洗,不得不白日教學,深夜作畫,有時也會做一些古傢俱和漆器的修復工作。生活的磨難讓他的手也遭了罪,以致指甲生病,幾乎不能正常彈琴。但管平湖並沒有就此放棄彈琴,直到把柔軟的甲床出接近指甲硬度的老繭。憑著非凡的毅力,經過千錘百煉,他的演奏反而形成了雄健瀟灑、含蓄蘊藉的風格,管老的學生有一個流派就是不蓄甲的。

    所以,彈琴要不要蓄甲?可不可以用義甲來代替?這純屬是婆媳之爭,但古琴用蓄甲之聲最具琴味,這一點不容爭辯,卻是真理!

  • 2 # 西安寶哥哥

    關於彈古琴時右手是否蓄指,這是初學者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古琴在古代多為文人雅士或大家閨秀所玩之物,習琴之餘,很少從事太多的體力勞動,加之古人也常有蓄甲之好,尤其女性,常以纖纖玉指為美,如常用“四寸玉簪”來比喻所蓄之甲,即如同盛開的玉簪花,讓人浮想聯翩,美不勝收。所以習琴者右手的蓄甲,對古代古人來講,不成問題,但對於現代人來講,因衛生習慣、審美差異、工作要求等諸多因素原因,使琴人右手的蓄甲確實成為習琴者的一道坎。究竟蓄還是不蓄?或蓄甲的原因?下面簡略解之。

    當然,本文所說的琴人右手的蓄甲,並不同於上述的“四寸玉簪”,因為右手並不需留那樣長,只要夠能彈出亮而不燥的琴聲便可,無需太長,太長反而不便。至於右手指甲應蓄多長為好,因人而宜,沒有定法,具體要根據個人的彈琴習慣,右手觸弦感覺舒服便好。

    中國民樂中如箏、琵琶等樂器,右手彈撥不需蓄甲,常借用義甲來彈,即以金屬、牙骨、竹木等材料製成的義甲,如古箏今多用玳瑁來做義甲。為何古琴不需義甲,只能自蓄指甲呢?箏琵之義甲與琴之蓄甲,孰是孰非?誰優誰劣?是演變中進步還是不前?此題無法回答,純屬婆媳之爭,但古琴用蓄甲之聲最具琴味,這一點不容爭辯,卻是真理!

    古人彈琴也曾經試驗過用義甲來代替右手的蓄甲,如《資暇錄》記載:“今彈琴或削竹為甲,助食指之聲者。亦因?公(李勉,唐代著名琴家)也,嘗因代指,而舊甲方墮,新甲未完,風景廓澄,援琴思泛,假甲於竹,聊為權用。名德既崇,人爭仿效。好事者且曰:‘司徒甲夫琴韻在乎?輕清指聲在於自然,乃棄真用假,舍清從濁,人蓋靡知其由也’。”

    李勉以削竹代甲,雖也有人相效,但被世人譏之少“琴韻”,何為琴韻?簡面言之,就是古琴的味道,就是能發揮出古琴最獨特的東西。比如現在新創作或新移植的琴曲,常被人譏之少“琴韻”,就是缺少古琴的特色,所作曲子雖是古琴曲,但沒能完全發揮古琴韻味,如果用其它的樂器來演奏此曲,或許效果更好,這就是缺少“琴韻”。如《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經典琴曲,古琴味可以說是體現的是淋漓盡致,用其它樂器也能演奏,但超越不了古琴,有一個很得要理由就是,這些經典琴曲太有古琴味了!

    右指的託、抹、勾、打等指法,古法均要求“先肉後甲”,以出其自然之聲。甲音謂之陽,肉音謂之陰,陽陰相和,始能稱妙!才能彈出“不輕不重,中和之音也”,否則琴音便“浮而不實,晦而不明”。

    雖說右手“先甲後肉”之音最得琴韻,但也並非盡然,近代大師管平湖先生右手便不多蓄甲,只用純肉指操縵,但並不礙其琴藝,琴曲仍能稱妙。(此處需說明的是,管先生並非是刻意如此,只因其甲質不好,無法蓄其指甲,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如若習琴只是業餘愛好,古琴也僅作修身養性之器,那大可不必以此為界,右手有甲無甲,均可習琴,並無大礙。兒童習琴者也是如此,因血肉未定,故指薄質軟,常無法蓄甲,也能勉強為之,並非不可。從事醫務工作的習琴者,也常有此惑,職業要求,不可蓄甲,但也不礙其習琴。習琴有兼習他藝者,如二胡、古箏、琵琶等樂器,蓄甲並無大礙,唯習鋼琴者多有不便,彈鋼琴要求勤剪指甲,而古琴則要求蓄甲,故與此多有相背,難以取捨。

    然法無定法,理無常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蓄甲問題在愛好面前便顯得微不足道。明白上述此理,取捨之間便自可從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拳皇97》當中哪一組陣容是實力最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