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源泉法則
-
2 # 收藏家雜誌
兩漢時期出現了高層建築。是這一時期建築技術和藝術發展成果的代表,通常認為主要有闕和樓閣兩種型別。
正門兩側的闕
“西漢時期高臺建築雖然流行,但由東漢起高臺建築逐漸減少,而多層樓閣大量增加。當時的樓閣建築,每層都是一個獨立的結構單元,直到宋、遼、金時期仍然是中國高層建築的基本結構方法。”畫像上的高層建築往往直接建造在平地上,既與建築技術發展有關,也與非宮殿的建築型別有關。
可作望樓的闕
從現有材料看,闕這種建築型別至遲在東周已經出現。《詩經·鄭風·子衿》曰:“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說的是青年在城闕上張望等候他(她)的戀人。除了城闕,由周至漢還有宮闕、墓闕、祠廟闕等,它們分別置於宮城、外城、陵墓和宗廟的入口處,標誌這些建築的重要性、禮制性。闕通常成對設定在入口兩旁,中間留出道路,漢代劉熙《釋名·釋宮室》曰:“闕,闕(通缺)也。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正是闕形制的簡要說明。
山東微山縣出土西漢二層樓閣畫像石
除了闕這種建築形式,畫像材料中還有多層的樓閣建築。與單層建築相比,樓閣需要築出二層、三層及以上的樓面,上下層梁枋與立柱之間的構架方式成為建造樓閣的技術關鍵。山東微山縣微山島溝南村出土的西漢宣帝至元帝時期(前73~前33年)畫像石上的兩座二層樓閣,山東費縣垛莊鎮潘家疃發現東漢畫像中的三層樓閣,江蘇銅山縣漢王鄉東沿村東漢永平四年(61年)的兩層樓閣,江蘇徐州睢寧縣墓山一號墓前室發現的三層樓閣,都是兩漢時期樓閣建築的縮影。
山東費縣垛莊鎮潘家疃出土東漢三層樓閣畫像石
畫像中的樓閣常以樓板上下疊柱的形式表達樓層之間的連線,說明使用疊柱是常見的構造形式。但樓閣的屋身有上層小於下層、上下層大小相同、上層大於下層三種結構,應是不同支撐結構的外在體現,而樓層之間的結構過渡表現並不充分。
藉助出土的閣樓和倉樓陶建築模型,我們瞭解到高層建築中還使用平座結構(暗層)和斗栱的承託技術,有的平座或斗栱外飾以腰簷,設計精巧。從描繪出樓梯的樓閣影象看,樓梯位置有建在樓內和樓外兩種情況,樓梯數量有一道和兩道。
江蘇徐州睢寧縣墓山一號墓前室發現的三層樓閣
漢代城市樓閣建築的興起或與刺激人口的政策使人口迅速增長有關,有研究者認為漢代的長安和洛陽都是高層建築構築的城市。
河南陝縣劉家渠73號墓出土陶水榭
兩漢時期的高層建築除了通常看到的闕和樓閣兩種型別外,還有一種特殊的亭榭型別。我們印象中的亭榭建築常臨近水邊、四面開敞,一側或有樓梯登臨。畫像材料中的亭榭均為高層建築,是人物垂釣、娛樂的休閒場所。
建在樓外的樓梯
亭榭一側有樓梯連通到地面,底部由連續出跳的斗栱或者華栱出跳承枋和疊枅的層層組合承託,第一跳華栱下有立柱承託,栱尾插入樓梯梯身,舉高直上、高聳懸空。代表性的例項有山東微山縣兩城鎮出土亭榭畫像。亭榭樓面以上的建築形制與廳堂建築相似,四角立柱,柱上多承託斗栱或疊枅,以承託挑高屋簷,有的周有迴廊、欄杆。
江蘇銅山縣發現的漢代樓閣亭榭畫像
也見有用連續疊加數層一斗二升斗栱,如樹幹樹枝一般托起的亭榭建築,亭榭雙側帶梯狀遊廊,亭榭和遊廊都是開敞空間,人物宴樂賞玩其中。亭榭是由斗栱承託的高層建築,但亭榭的層數不便用斗栱的出跳數來衡量。
山東微山縣兩城鎮出土亭榭畫像
漢代畫像材料中的亭榭圖集中發現于山東中南部和江蘇、安徽北部地區,這些亭榭圖的創作年代均為東漢中晚期。亭榭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斗栱或斗栱和梯的組合作為支撐結構的創新,這種超乎尋常的構造設計,像天梯一樣,將亭榭送入雲端。在對亭榭建築技術關注的同時,對這類建築是複製現實還是描繪理想的思考也不斷匯聚。
河南焦作白莊6號墓出土陶倉樓
這種創造性的舉高懸空結構,不僅重心過高,而且確實缺乏垂直於華栱出跳方向的結構支撐,穩定性不足,實踐難度大。但是透過它我們看到當時的匠人們藉助對斗栱作用的理解、創新設計和誇張放大,採用亭榭這種建築型別極富感染力地表達了在漢代人們追求極致登高、飛昇仙界的願望。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回覆列表
兩漢時期可謂中國建築青年時期,史籍中關於建築之記載頗豐,建築組合與結構處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卻還未發現過一座漢代木構建築。所幸佐證資料不少,漢代屋墓的外廊或廟堂、外門、石闕,墓內龐大的石柱、斗拱、畫像石、畫像磚與明器,都有對木構建築區域性與建築組群佈局的模擬,足以豐富人們有關漢代建築的知識。 西漢長安城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處。西漢之初,僅修建未央宮、長樂宮和北宮,到漢武帝才大建宮苑,擴建位於城南原秦的上林苑,新莽時南郊增設明堂( 如左復原圖)、闢壅、靈臺,整個佈局趨向規整、對稱,同時也顧到居住的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恆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 東漢的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東約15公里處,原為周代的成周城,除南面因洛河改道被沖毀外,其餘三面城牆遺蹟仍存,北宮主殿為大朝場所,基高僅4.5公尺,顯示高臺建築已趨衰落,木構建築漸成主流。中華歷史網 木構樓閣是木構建築成熟的標誌之一,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層的方形閣樓(如綠釉三層陶望樓),每層有斗拱承託的挑簷,其上置平坐陽臺,滿足遮陽、避雨和遠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虛實相生,成為一種特殊建築風格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恆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聯, 門闕是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廟前,現存東漢石闕30座,以四川的高頤墓闕最精美,也是仿木構建成的,雕刻樓面也有平坐木枋與挑簷斗拱。) 從畫像石、畫像磚與明器陶屋,可推知漢代小型住宅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多數採用木構架結構、夯土牆,窗的形式有方形、橫矩形、圓形多種,屋頂用懸山式或囤頂。稍大的住宅平面有一自行、曲尺形,內部有院落,有的是三合式或日字形平面,前後院、主樓與次要房間,外觀高矮主次分明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恆指,外匯,詩詞,古玩, 畫像磚上表現的大住宅分左右兩部分,右側有門、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側是附屬建築。右側外部裝有柵欄的大門,門內又分前、後二院,繞以木構的迴廊。左側後院有一方形高樓,四注屋頂,簷下飾以斗拱,可能是瞭望或儲藏貴重物品的地方。貴族的大型住宅,外有大門便於車馬通行,屋頂中央高、兩側低,其旁設小門,便於人員出入。門旁有門廡,屬客房。院內以前堂為主建築,後堂有屋,是古代前堂後室制的發展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恆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聯 漢代建築裝飾材料以瓦當最具特色,秦代瓦當已有各式動植物紋和吉祥文字,漢代繼續發展,圖案更加豐富多彩,雲紋瓦當最為流行,而四神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形象最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