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哈哈哈

    1.清代一種方便食物名叫“耐飢丸”,是當時浙江餘姚的縣令李化楠號召當地百姓在豐收年製作儲備的食物,為了避免災年收成不好時能用來應急。傳言耐飢丸是利用糯米、去皮去核的紅棗一起搗碎,團成雞蛋大小晾乾,吃上一丸能夠半天不餓,而且它的保質期很長,百姓們也就紛紛響應李縣令的號召,囤積耐飢丸以備不時之需。

    2.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更能凸顯古人強烈求生欲的方便食物,那就是明朝的“守山糧”,它需要洗淨去皮的大蘿蔔放進鍋內蒸熟,搗成泥後,在模子裡製作成磚坯,然後一塊塊堆起來,讓其自然風乾,築成掩人耳目的牆。這一方便食物的發明為了防兵防匪,預防發生戰爭時,難以外出購買糧物時,還能從牆上鑿下一塊磚,放進鍋裡熬粥喝。這樣既能守住糧食,又能快速保護性命的方便食物,在當時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守山糧”

  • 2 # 豫北老崔

    求生看似只是簡單的兩個字,卻蘊含著很多無奈,不得不說求生欲從地球上有生物以來所必備的。求生欲雖然是遇到危險以求自保的舉動,可求生欲也使人們不斷的征服大自然,也可以這麼說求生欲不但是遇到危險的本能,也是讓人類不斷開拓,不斷前進的一種力量。

    如今生活在安全環境的人們,因為一些日常瑣事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殊不知古人因為求生欲的本能創造了無數個奇蹟,才讓如今的社會安定祥和。

    我們迴歸正題,古代人的求生欲到底有多強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最能表現古人求生欲的莫過於此,古代我們都知道生產力低下,一切糧食收成全靠上天來決定。風調雨順古人也是很難果腹的,不要被一些藝術作品所誤導,風調雨順豐收之年,底層民眾交納完稅賦之後,基本上也是很少有餘糧的。倘若遇到天災之年,有可能顆粒無收,沒有了糧食可食基本上古人的生存面臨一定的威脅。

    此時人之本能的求生欲就會迸發出來,古人沒有糧食可以果腹,他們可以吃樹皮、吃草根、甚至吃觀音土來充飢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吃樹皮草根,觀音土看似幾個簡單的詞語卻是古人的無奈,是古人本能的求生欲,當時的場景是我們生活在如今社會的人們無法想象的存在,這也是最能直接表現出古人求生欲的強大。更有甚者求生欲甚至戰勝了理智和道德,易子而食,吃米肉也在所不惜。古人迸發本能求生欲除了天災之外,還有戰亂之時也能體現出古人求生欲的強大,透過一些藝術作品我們也許能看到,古代兩軍對壘,不管發生戰事的原因為何,兩軍作戰我們也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解之處。打仗是一定有傷亡的,為何冷兵器時代,古人打仗都是奮勇殺敵呢,簡直就是不怕死一般的殺神。其實出了保家衛國和立下赫赫戰功之外,裡面也有求生欲的存在,兩軍交戰,想要活下去唯一的途徑就是斬殺敵軍,把敵軍打敗自己才能活下去。可能有人會認為投降也可以活下去的呀,古代人是最看不起降兵的,一般降兵最後都是被處死的結局,比如項羽和白起坑殺降兵,求生欲讓古人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求生欲讓古代兵士勇往直前。

    當然古代兩軍交戰出了戰場上能體現出古人的求生欲之外,還有就是軍糧,往往我們也能透過藝術作品看到一些片段,為將者時常以糧食可堅持幾日的策略讓兵士奮勇殺敵,將帥這麼做還是為了激發兵士本能的求生欲,只有攻克城池才有糧食果腹,才能生存。當然守城將士同樣由求生欲所支配,歷史之中軍隊食人也時有發生,無非就是求生欲戰勝了道德。

    透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古人求生欲是多麼的強大,求生欲可以讓人類不斷開拓未知的世界,同樣求生欲有時可以讓人失去該有的道德和底線。

  • 3 # 99北極狐

    古代人“求生欲”強過猛獸。

    因為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普遍都是文盲,如果到了絕境,求生欲如猛獸一樣,要比現代人更加暴力,殘忍。

    比如當年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因被圍城,城內百姓斷水斷糧,為了生存,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換過來,架起鍋放在裡面煮著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易子而食。虎毒還不食子,但古人為求生欲爆發,那可就是隻有你想不到事兒,沒有他們做不到的事兒。

  • 4 # 小姐姐講史

    “求生欲”是人的本能,越是在惡劣的環境下,越能檢驗出一個人的求生欲到底有多強。在戰亂頻繁,生產條件低下的古代更能反應出來。

    戰場上流血犧牲屢見不鮮,那時的人們是怎樣求生的呢?古代醫療條件落後,手上的戰士得不到有效醫治就會很快死亡。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西政西夏時,他的部將布智兒受了嚴重的箭傷,失血過多,眼看小名命不保。成吉思汗令人牽來一頭大黃牛,剖開牛肚子,挖出牛內臟,拔出這名傷員身上的箭。把這名傷員放進牛肚腹,不一會,傷員甦醒過來,保住了命。

    部將布智兒攻城時“央中數矢,太祖親視之,令人拔其矢,血流滿體,悶撲幾絕,”,“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納布智兒於牛腹,浸熱血中,移時遂蘇”。成吉思汗也用了同樣的辦法救了他的另一員猛將郭寶玉。

    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後代、抄馬都鎮撫郭寶玉,精通天文、兵法、騎射,是成吉思汗的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他跟隨成吉思汗西征,經過投石機、巨弩炮和火油筒的洗禮。在訛夷朵戰役中,弓弩齊發,矢石橫飛,郭寶玉未能躲過,他身負重傷,“胸中流矢”,昏迷不醒。成吉思汗也是用了牛肚療法救下他性命。“命刳牛腹置其中,少傾,乃蘇”。

    成吉思汗的這一求生方法得到廣泛推廣。

    他的兒子窩闊臺汗率領另一路軍隊攻打西京時,將領謝睦歡,在攻城時,身先士卒,登上城樓,但不幸連中三箭,又從城上摔下來,昏死過去,按說中一箭就夠受,古代的箭端一般都有倒刺,有的上面還塗金汁,更容易感染。

    窩闊臺對這名超級重傷的將領不放棄,他令人拔掉謝睦歡身上的箭,令人牽過來一頭牛,拴在木樁上,快速挖出牛內臟,讓謝睦歡裸臥在牛腹內,過了很長時間,從鬼門關闖了過來。從此謝睦歡為報答窩闊臺的救命之恩,發誓定拼死作戰。每次作戰,他更加奮勇殺敵,對死亡毫無畏懼,在仕途也平步青雲,官至太原路金銀鐵冶達魯花赤。

    公元1274年(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帶領元軍滅宋,沿漢水南下,在沙洋、新城之戰中,管軍總管李庭墜於城下,但他仍繼續站在城牆上指揮戰鬥,還中了箭,快死了。

    “墜於城下,矢貫於胸,氣垂絕”。

    總帥伯顏為挽救其性命,也使用過牛腹療法,使其“良久乃蘇”。

    關於“牛腹療法”成功的事例很多,也被廣泛用於元朝作戰醫療中,救了無數將士的性命。作為元朝的土方法流傳下來,在我們看來未免不科學。但是在古代醫療條件侷限性的情況下,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但這種辦法也不失為一種求生的好辦法,一定程度上促使人求生智慧的生成。不過,可以試試,萬一出現奇蹟呢!

    李時珍還把他寫進《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此也沒有做合理的解釋,只是說牛血能補氣養血,可以一試。“牛血,傷重者,破牛腹納入,食久即蘇也”。

    後來經過不斷研究有人發現流血的傷員在帶血的牛腹中,會促使血液凝固,促使傷口很快癒合,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止血的效果;另外剛殺的牛,牛腹中溫度比較適合重傷者恢復體溫,保溫療效好。

    再者對於傷者來說,有很強的求生欲,這種求生慾望能促使自己很快甦醒過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蒙古人怎麼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