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沂藍書院趙月光

    《草船借箭》只是羅貫中給諸葛亮虛構的一個故事。

    其實10萬支箭,在古代算是數量少了。古代沒有幾百萬支箭,不敢出徵啊。

    西漢李陵以五千軍隊出擊匈奴,一天的功夫就射出50萬支箭。“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

    在《三國志注》裡面,有個類似的故事,其實講的是孫權。

    建安十八年,曹操為了報赤壁之戰的仇,在安徽無為附近進攻孫權。

    裴松之注的《魏略》講:孫權乘坐大船來調戲曹操。曹操下令射箭,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向一側傾斜就要翻船。孫權下令把船掉個頭,再使船身受曹操的箭,船兩側受箭平均,平安回家。

    《三國志》記載: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裴松之註文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 2 # 京川6

    《草船借箭》只是羅貫中給諸葛亮虛構的一個故事。

    其實10萬支箭,在古代算是數量少了。古代沒有幾百萬支箭,不敢出徵啊。

    西漢李陵以五千軍隊出擊匈奴,一天的功夫就射出50萬支箭。

  • 3 # 品談客

    首先,草船借箭這個事本身就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情節,歷史上並無記載。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以致於在其鬼斧神工般的藝術創造之下,以訛傳訛,越傳越“真”,竟然造成了改變歷史的離奇效果。

    “草船借箭”這個事,雖然諸葛亮沒幹過,但在歷史上還是有一些類似的真實事件。

    第一個情節比較接近的是孫權在和曹操對峙的時候,曾經用過類似的“借箭”手法。

    《魏略》中記載: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只不過孫權一開始並非是奔著借箭的目的去的,而是奔著挑釁曹操去的。在挑釁的過程中國,曹操一方不慣毛病,一頓亂箭射到孫權的船偏重傾斜,有翻船的危險,孫權才急中生智,掉轉船身,用另一面受箭,“箭均船平”才溜回去。只能說,這是一次被動的“草船借箭”,遠遠不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玩的那麼漂亮!

    在歷史上,真正比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玩的漂亮的是唐朝名將張巡的“草人借箭”。

    張巡,就是那個在安史之亂中以區區不到一萬兵力,對陣安祿山十幾萬叛軍,大小几百戰不敗,並前後斬殺十三萬餘人,斬敵將數百位的睢陽主將。睢陽血戰,張巡演繹了一場震爍古今、史詩般的守城之戰!雖然它的結局是悲壯的。

    張巡用他出神入化的智謀,“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創造出的古今中外的一大戰爭奇蹟自古以來受無數人敬仰和欽佩。“草人借箭”,只是其眾多奇計妙謀中的隨手一小計而已,但卻仍然精妙絕倫。

    安史之亂,張巡先守雍丘。當時,雍丘城內箭矢已盡,張巡命令軍隊扎草人一千多個,個個身披黑衣。每天夜晚用繩子拴住吊到城下,敵軍以為張巡軍隊夜晚偷襲,爭相拿箭來射。一時之間,萬箭齊發。過了幾天,令狐潮軍才知道是草人,而此時張巡已經得箭幾十萬支。此後,張巡計後還有計。過幾天,張巡夜晚把五百名敢死隊吊到城下,叛軍以為又是草人來“騙”箭的,都大笑,並不為備。敢死隊直奔令狐潮軍營,叛軍大亂,被砍死無數,追奔十幾裡。

    真正的“草船借箭”故事比《三國演義》諸葛亮演繹的更為精彩傳奇。其實,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情節,很有可能借鑑了張巡的“草人借箭”。補充一下:“草人借箭”發生在唐朝,《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說《演義》借鑑了張巡,並沒有時間上的邏輯錯誤。

  • 4 # 歷史神秘人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草船借箭是虛構的,真實的草船借箭是曹操和孫權的事,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只是三國演義草船借箭故事情節很精彩,只是羅貫中忽視了技術細節的可行性,就按照三國演義裡說的情況,要達到那個效果,技術上很難。

    故事裡說,周瑜設了個圈套讓諸葛亮去造十萬枝箭,諸葛亮就用了二十條船,船上兩邊擺滿草人,在大霧的天氣裡竟然向曹操的大營前進,後果就是曹操朝草船射了很多箭,就這樣諸葛亮向曹操借了十萬枝箭完成了任務,這就是有名的草船借箭。故事很精彩,可是深究細節,發現有很多問題。

    第一個就是重量的問題了。十萬枝箭雖然不算很多,但是也有重量啊!假設每枝箭有一二兩重,那麼十萬枝箭就有一萬多斤重了,當時諸葛亮用的船是二十條輕快船,每條船平均下來就要承受差不多一千斤的箭枝重量,再加上每條船有三十個士兵,每個士兵一百斤,總共就是三千斤,還有稻草人的重量,也就是說每條船上面載重就差不多四千斤了,這樣的船還是快船嗎?可想而知載滿了箭枝的船有多重了,速度肯定比烏龜還慢,曹操只要用快船就可以趕上來了,諸葛亮還得意洋洋的說多謝曹丞相,你以為你自己的船還是快艇啊,一追就追上了,可見當時借箭重量就是個怎麼解決的問題啊!

    第二個就是船控制轉彎的問題啦!當時借箭的船都是用長索連起來,這個就帶來很大的問題啦!要知道當時江上有大霧啊,船借箭時是船身一邊稻草人插滿了箭,然後船轉過來,再插滿另一邊的稻草人。那麼船在一邊插滿了箭枝,由於重量肯定船身一邊會傾斜,當然啦由於船上有士兵,可以隨時調節船身的重量平衡了,這個是沒有問題,問題是船轉彎就成了問題。一個船轉彎還可以做到,可是二十條船同時轉彎就有問題了,當時可是有大霧啊,誰也看不清對方,怎麼協調一起轉彎啊,用喊口號的命令當然可以,只是看不清船怎樣達到動作一致真的很困難,最要命的是,二十條船竟然用長索連起來,開始是方便,轉彎時則太麻煩了,二十條連在一起的船還在大霧中,要一起統一調轉船頭過來,還真是太高難度了,一個搞不好就亂成一團,把自己的船給攪沉了都說不定,當時可沒有人工智慧調節啊,船調動的一致性就是個問題,何況是在大霧中。最有意思的是都說諸葛亮懂天文地理,而草船借箭去時是順風,回來時剛好是逆風,不知道這麼重的船怎樣在逆風中行駛啊!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是小說就有虛構的成分。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固然很精彩,只是在當時的情況裡要實現真的很難,當然在小說中是可以實現的,因為是藝術創作嘛!當然啦歷史上的草船借箭裡面孫權借曹操的箭和三國演義描述根本就不同,細節上有大的出去,因此孫權能借箭,諸葛亮只能在小說中實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神傳一共幾篇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