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盾66329789909

    肯定能

    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

    陳友諒的賭注可以說是傾巢而戰,乃是賭徒之流的三級玩手,傾巢之下豈有完卵?他雖然說發動了一場連本帶利的凌世之戰,但是他搞了個古版的南轅北轍。因為洪都只是一座堅利的城池而已,並不是朱重八的心臟所在。而且朱也早已有所應對,藍玉只不過是朱投石問路,他的主力早已分兵觀之,藍玉敗了,也只不過是丟車保帥,保留革命的一招大式,反之亦是最好的盤式。避其鋒而銼其鈍,為最後的晚餐奠定基礎。進於守而退於防,實乃走為上的延變而已 。

    再說,縱橫大局而觀之,陳友諒是發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無為之戰,因為失道者寡助也,假設陳即便勝了洪都之戰,以他的模板定律也永遠不會大成天下。即使朱重八失去了洪都,收拾陳友諒也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得道者多助也。

  • 2 # 品茗讀史

    前言:洪都之戰中,陳友諒如果分兵圍困洪都,親率主力直取應天,那麼,恐怕歷史就要改寫了。

    一旦應天失陷,朱元璋就在江南失去了立足之地;必定會軍心大亂,在陳友諒、張士誠兩大梟雄的夾擊之下,即使朱元璋如何堅韌不拔,劉伯溫如何足智多謀,也不可能挽救大勢已去的失敗命運。

    1363年,元朝末年紅巾大起義的領導人劉福通為首的龍鳳(宋)政權,在經過與元朝主力軍的多年奮戰之後,力量大為削弱;此時,元末名將王保保橫空出世,一舉消滅了山東地區的紅巾軍主力。於是,棲居於安豐的龍鳳政權,它的疆土,在名義上僅僅剩下了朱元璋的江南行省一地了。

    就在此時,張士誠趁火打劫,派遣大將呂珍突然襲擊安豐,把劉福通、小明王兒韓林兒包圍在安豐城中。

    劉福通在此危急情況下,唯有派人向朱元璋所部求援了。

    朱元璋召集文武人等,商議出兵救援安豐一事。劉伯溫極力反對出兵援救安豐。

    劉伯溫認為:安豐已經危在旦夕,我們長途跋涉,到達安徽之後,就要與張士誠進行惡戰,戰事不可能馬上結束;而陳友諒必定會乘機發兵來進攻應天。一旦應天有失,我軍就會進退失據,招致大敗。

    可是,朱元璋考慮到自己名義上是龍鳳(宋)政權的臣子,如果不去救援安豐,無以面對天下的輿論。於是,他拍板決定:自己親率主力前往安徽,救援安豐;而留下部分兵力防守江南。

    朱元璋獨具慧眼,選擇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鎮守洪都。

    正是朱文正,在洪都創造了歷史傳奇。

    也正如劉伯溫所料,一代梟雄陳友諒得到朱元璋出兵安豐的訊息之後,立即抓住了這個戰機。

    陳友諒雖然知道朱元璋大軍開拔之後,留守江南的兵力非常空虛;但是,陳友諒不幹則已,一干就傾盡全力。

    1363年4月,陳友諒舉大漢全國之力,發兵60萬,計劃一舉平定江南。

    在攻擊洪都時,根本不入陳友諒法眼的小將朱文正,雖然平日裡看上去吊兒郎當的,但是,在此危急存亡之際,他卻大發神威,屢次挫敗漢軍的攻擊,打得漢軍將士垂頭喪氣,無可奈何。

    陳友諒在洪都城下簡直是發了狂。以他陳友諒的赫赫威名、60萬大軍,竟攻不下一個毛頭小子、2萬守軍的城池,陳友諒氣瘋了。

    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陳友諒督促漢軍日夜強行進攻,務必攻下洪都之後,再向應天進軍。

    就這樣,在朱文正的堅守之下,陳友諒率60萬大軍足足強攻洪都85天。雙方晝夜都在進行著激烈的戰鬥,漢軍幾次攻入城內,都被拼了命的朱文正給趕了出來;最後,漢軍的屍體已經堆積得跟洪都的城牆差不多高了,洪都還是牢牢地控制在朱文正的手中。

    洪都之戰,曠日持久;陳友諒大軍屯集於堅城之下,雖傷亡慘重,卻是一點兒成績都沒有。

    隨著朱元璋大軍從安徽的回師,陳友諒眼看漢軍已疲憊不堪,失去銳氣,不得不下令撤圍而去。

    作為統帥60萬大軍的梟雄,陳友諒在洪都城下的的確確是意氣用事了。

    身為主帥,陳友諒理應分出部分兵力來圍困洪都,自己則立即率領大軍直搗應天府,橫掃江南各地;在朱元璋回師之前,徹底摧毀朱元璋在江南地區的所有勢力和地盤。如此一來,進退不得的朱元璋,就會在自己與張士誠的前後夾擊之下,全軍覆沒。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不可能重來。它只不過是讓後人產生出無限的感慨、深深的遺憾而已。

    結語:陳友諒由於自己在洪都城下的無所作為,其直接結果就是在不久發生的鄱陽湖大戰中,徹底被朱元璋打垮,身死國滅;元末一代梟雄,就這樣在歷史舞臺上謝幕了。

  • 3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如果真如題主所言,陳友諒分兵圍困洪都,直擊金陵,那麼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將會中途葬送,也就不會有大明王朝了。

    圍困洪都

    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第二次大戰之前,雙方已經進行過一次很“友好”的切磋,而這次“切磋”也被稱為龍灣之戰。在這場大戰中,以陳友諒的失敗而告終。

    陳友諒戰敗後不久,洪都守將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派自己的親侄子來鎮守洪都,等於是在陳友諒的心口窩上楔入了一顆釘子。

    陳友諒的大漢都城設在九江,而洪都就是今天的南昌,這倆個城市有多近去過的人都很清楚。而陳友諒自然不能容忍這種行為,於是才有了六十萬大軍合圍洪都的一幕。

    直擊金陵

    如果陳友諒分兵圍困洪都,按照《孫子兵法》十倍圍之的理論,洪都守軍有2萬,陳友諒需要留下二十萬大軍,那麼陳友諒還有四十萬大軍可以調配,也就是說這四十萬大軍都可以去進攻金陵。

    此時的朱元璋在幹嘛呢,1363年,江南地區另一個大軍閥張士誠突然攻擊了紅巾軍的重要據點,安豐。

    要命的是紅巾軍的重要人物劉福通和韓林兒在安豐城內,朱元璋想要去救援,因為韓林兒名義上是紅巾軍的皇帝,是自己的領導,而且安豐是金陵門戶,安豐若失,金陵也有危險。

    朱元璋的謀士劉基認為不能救援,需要提防陳友諒趁火打劫,而且既然是名義上的皇帝,自生自滅豈不是更好。

    朱元璋固執己見,依然救援安豐。最終韓林兒救出來了,安豐失守了,氣急敗壞的朱元璋開始進攻廬州,絲毫沒有察覺陳友諒的動向。

    此時陳友諒如果圍住洪都,那麼剩下的四十萬大軍足以改寫歷史。毫無疑問,四十萬大軍對朱元璋來說是破壞性的,除非他能找出一個又一個朱文正來鎮守城池,可以的是,並沒有。

    歷史上,洪都被圍歷時接近三個月,而在兩個月時朱文正才向朱元璋求援。而陳友諒有這兩個月的時間,完全可以掃蕩朱元璋的地盤。

    朱元璋麾下雖有名將無數,但此時朱文正在守洪都,徐達去攻廬州,傅友德等人還在陳友諒麾下。陳友諒完全可以掃蕩完朱元璋的地盤,或者佔領金陵之後與張士誠夾擊朱元璋,朱元璋只有輸的份,斷沒有贏的理由,除非天神陳友諒的大軍全部倒戈。

    陳友諒如果真的分兵圍困洪都,歷史一定會被改寫無疑,朱元璋也建立不了大明王朝。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可能性而言。

  • 4 # 陽明先生的小雅

    陳友諒不是沒試過,但是龍灣之戰沒打贏,更別說圍困了,儘管朱元璋當時兵力弱於陳友諒,但是陳友諒想分兵圍困南京是不可能的!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攻克池州(今安徽池州),朱元璋深感威脅,派徐達、常遇春等人攻池州,陳友諒結果被徐達、常遇春等所擊敗。常遇春生擒陳友諒計程車卒三千餘人,並坑殺,此舉極大的激怒了陳友諒,遂舉兵攻擊南京,按當時的軍力對比,陳友諒是絕對的優勢,可是,在龍灣被打敗了!此戰極大的打擊了陳友諒的囂張氣焰,並使南京轉危為安,隨後朱元璋實力不斷壯大,最終在鄱陽湖打敗陳友諒建立大明王朝!

    陳友諒的智慧是不如朱元璋的,元末只有一個人有問鼎天下的實力,這個人非朱元璋莫屬,不談他龐大的謀士集團!元末後期,幾大割據政權,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明玉珍等等,朱元璋的外交政策最為靈活,戰略戰術的調整最為準確,在先東進解決張士誠還是西征迎戰陳友諒的問題上,朱元璋展現了無與倫比的識人之明!“張士誠器小,陳友諒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反觀陳友諒,仰仗著自己兵多船高,氣焰囂張,以為可以橫行天下,張士誠胸無大志,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坐山觀虎鬥,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結果朱元璋這頭老虎反過頭就吃了自己!

    此外, 陳友諒過於殘暴,得位不正,有損道義,擊殺徐壽輝這種事情,看朱元璋後來處理小明王乾的多漂亮,怎麼能讓自己揹負上不忠不義的罵名呢,老天也不會幫你!

  • 5 # 新空間創業培訓

    陳友諒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他尚不具備作為泱泱大國最高統治者所應具備的素質。偶然的一兩場勝利會延緩但不會改變朱元璋一統天下的結局。蘇州張士誠也不是做皇帝的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大名著稱呼是怎麼來的?沒有排進來的古代小說,一定比這四本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