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非魚愛讀書

    近年來,西北地區非常普遍的麥客,為何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進入21世紀以後,社會發生了極大變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只適合在小農社會里生存發展的麥客已經不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隨著聯合收割機等現代農用機械的普及,收麥技術越來越成熟,小麥可以直接入庫,無論是時間還是方便程度,都遠遠超過了麥客,導致麥客的市場越來越小。

    2、現在種植小麥的收入並不高,新一代的青壯年不願意待在家裡,相當一部分都選擇了進城務工。

    3、隨著經濟作物的普及,很多收入比較高的經濟作物,取代了傳統的小麥。麥田的面積在進一步縮小,這也導致了麥客數量的銳減。

    麥客就是在農忙時節,忙著別人收割小麥的勞動者。一般來說,麥客自己家的耕地不多,需要外出掙錢補貼家用。在西北地區,例如陝北、關中、隴上等地小麥成熟期比較晚。麥客家的小麥一般成熟最早或者最晚,自己的麥田已經收割完畢或者還沒有收割,家中的勞力利用這一時間差,外出務工,為別的家庭收割小麥。麥客一般出現在陝西、寧夏、甘肅等地,在河南和四川的部分地區,也會出現麥客。

    麥客的收入並不高,只能換得很少的錢或者少量的新小麥。只有人多地少或者租田耕種的家庭,才會選擇外出做麥客。換來的零錢或者新小麥,用來補貼家用。

    麥客是一種非常辛苦的工作,通常在最炎熱的農曆五六月份工作,麥客需要在高溫酷暑的室外環境下長期工作,十分辛苦,這就需要麥客有一個強健的身體,以免出現中暑或者其他情況。 此外,麥客必須幹活麻利,畢竟收割小麥是非常關鍵的工作,天有不測風雲,天氣情況隨時可能變化。因此,需要儘快收割、晾曬、入庫。在電視劇《白鹿原》中,族長白嘉軒說了一句話“麥客需要好身體,”黑娃則表示“自己不惜力。

    從古代社會,一到夏季,麥客們就會奔走在西北大地上,形成了一種很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西北老人來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可能就做過麥客,麥客們的工作被稱為“趕麥場。”

    目前,傳統的麥客,基本上都已經四五十歲了。由於年齡和文化的限制,一部分沒有進城務工,而是留在了家鄉。在地勢平坦的地區,現在基本上見不到麥客的身影。只有在那些地形崎嶇、車輛無法進入的地區,才會出現三三兩兩的麥客。曾經有一部紀錄片《中國麥客》,講述了麥客們的驚心歷程。

    麥客這個群體,雖然小眾,但是透過他們,可以看到中國廣大的農村。 麥客這一行業的消亡,反應了社會的極大變化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很多傳統的行業都退出了歷史舞臺。

  • 2 # 農業狂人

    1.人工已經不能滿足收割的需求了,現在的人都比較忙,種完麥子還要其他事情,麥客收割速度太慢,一天一個人就是1畝左右。

    2麥客收割成本高,收割機收割一畝50元,20分鐘,麥客用一天才能收割1畝。

    3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很好了,現在的收割機,國際大牌凱斯,久保田,國內雷沃,沃德,穀神等系列收割機械收割效果很好。

    人工收割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 3 # 小李子的生活日誌

    記得以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當時回答的問題是,你們給麥客吃什麼麥客飯?我按字面意思理解了一下,麥是小麥,客是客人,飯就是吃飯。大體意思就是給幫忙割麥子的人吃什麼飯?

    後來看見別人的回答說:麥客,是指流動的替別人割麥子的人。曾在北方陝、甘、寧一帶流行的一種農民外出打工的一種方式,即每年麥熟季節,農民專門外出走鄉到戶,替人收割麥子。

    隨著人民生活的逐漸好轉,這種傳統的勞動方式已經很少見了。在中國的北方,因為各地麥子成熟時間存在時間差,於是產生了一種職業,麥客!這些人大多體格較好,又踏實肯幹。然而有一些人家由於缺勞動力,麥子熟了也要及時收割,剛好因為麥子成熟的時間差,為了賺錢補貼家用,這個時候就有人成群結隊的收麥子。這樣既緩解了農村地區在夏收時節面臨的時間緊、人手不足的困境。麥客又賺到了錢!

    現在之所以麥客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無非就是,農業產業機械化,科技化。一臺大型收割機正常情況,在不出故障的話,10小時就可以收割80-100畝地!甚至更多!而麥客雖說是壯勞力,收割麥子的進度遠遠的被甩幾條街,所以說麥客這個職業消失,退出人們的視線,也就不足為奇!本人片面的看法,謝謝指導!

  • 4 # 超人不會飛dd

    現在各種農用機械都很多,割麥子又快,相比較人工收割就顯得慢很多,人工價格有時又比機械收麥價格貴,所以現在大多選用機械,只有小部分機器不好割的才會找人工割

  • 5 # 豆點札記

    西北地區曾經非常普遍的麥客,為何近年逐漸退出了歷史?

    【麥客】就是每年在六月份左右小麥收割時期的“割麥游擊隊”,用現在流行的稱呼也可理解為專門收割小麥的“外來務工人員”!

    西北地區相對而言屬於“人少地多”,小麥是主打糧食作物且播作面積大,加上小麥成熟因地理位置、水旱田等原因,基本上是自南而北的開鐮收割,再則是“龍口奪食”,即小麥子熟的快,收割要及時“麥熟一響”的特點,這就形成了“麥客”這個職業——去趕場子掙錢!

    隨著近年來小麥聯合收割機的普遍使用,“麥客”——“趕場子”基本上被聯合收割機所取代,這是其一;其二,“農二代”、“農三代”們都脫離了農業生產去城裡打工了,大部分人都連自家的田都不種,更瞧不上當“麥客”這個職業了;其三,即使是山區、丘陵地區,“麥客”們年齡老大了,即使有市場需求,也沒有“體力”去幹“麥客”了。

    綜上所述:“麥客”退出了歷史舞臺是社會綜合進步的必然現象,不足為奇!

  • 6 # 小豬嚯嚯

    機械化替代了人工!麥客不在適應時代的要求,逐漸被淘汰。

    人工一天才割幾畝,收割機一天能收上百畝!

    以河南為例,今年河南小麥收割的機械化程度達到了99%,手工收割只在收割機無法到達的地方進行。西北地區也是如此,國家近年來加大了農業機械補助,機械化逐漸替代了手工。

  • 7 # 商道風雲錄

    一種職業可能代表著一個歷史時期。麥客,大概就是七八十年代以前,陝西觀中,甘肅隴南以東地區,專門給人上門割麥的人叫麥客,麥客的待遇就象戰敗的流寇,隨遇而安。

    每到麥黃的季節,越往南麥收的越早,因此麥客會三五成群,結伴而行,最遠能走到蒲城,渭南,扶風一帶。那時候麥客好認,頭戴草帽,手拿一地鐮刀,在集市上蹲一溜。等著麥主來叫,如果有活,那叫出場,出了場的麥容客,那就好多了,主家給吃,給住,還有勞動報酬。運氣好的話,一個村子幹十頭半個月。運氣不好,特別碰上天下雨,他們捨不得去住店,尋個破磚瓦廠,象動物一樣待在裡邊。性子開郎品的去要點飯,拉不下臉的還要忍飢挨餓。

    哥哥他們當過麥客,最早時他們坐車去,後來騎腳踏車去。他說,八百里秦川,麥子長得待別厚,一鏈下去,割不動。力氣和耐性差的人,一天都幹不下去。大雨來了,還要幫東家拉麥。

    那個年代,生活不容易,麥客更不容易,出門一兩個月,掙一二百元,回來喜出往外,能給自已把麥收了,還能墊補家用,麥客的生活容易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系統型別是32位而記憶體的資料寬度顯示是64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