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霖荷華玉堂

    朱棣曾說過“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由此可以看出朱棣非常重視民生問題,永樂的意思是永世安樂,也正切合了朱棣的政治願景。至於被人用過與否,以朱棣的雄才大略及做事風格,是不會在意被人用爛這些問題的。況且,如果朱棣不用永樂這個年號,後世又有幾個人會知道“永樂”二字呢?

  • 2 # 微史春秋

    根據統計,歷史上一共有八百多個年號,其中有一小部分是重複的,永樂就是其中之一。

    在明代朱棣使用永樂(1403年至1424年)之前,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永樂年號,其中有兩個是農民起義。

    一、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王張重華

    前涼是西晉滅亡涼州漢人張軌建立的割據政權,初始仍使用西晉年號,後來改元遂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

    永樂是前涼桓王張重華使用過的年號,從346年到353年,歷時八年,張重華也就這一個年號。

    張重華在位時的前涼比較強盛,不過他英年早逝,去世年僅27歲,他死後前涼就走向衰落。

    二、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的農民起義領袖張遇賢

    這個存在感很低了,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廣東循州有個叫張遇賢發動起義,自稱中天大國王,年號永樂。

    這個政權存在很短,僅一年多(942年7月-943年10月),義軍被南漢擊敗後,張遇賢翻越南嶺,轉戰南唐境內被殺。這場起義嚴重打擊了南漢的統治。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他的年號是長樂而不是永樂。

    三、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方臘

    這也是一場農民起義,他的知名度比上面一個高很多。

    宋徽宗時期,政治腐敗,浙江人方臘利用教會發動了起義,自稱“聖公”,年號永樂(1120年-1121年),起義一度勢頭很猛,聲勢極大,最終被鎮壓。

    中國的年號都是有政治意味的,帶有吉利之意,永樂永樂,永世安樂.

    再說年號很多,吉利的字眼也就那麼多,重複是不可避免,甚至有些年號和北韓、日本、越南也重複的。

    朱棣稱帝后,他的政治藍圖就是描繪立一個永遠安樂的國家,所以他使用永樂年號。

    以他逆襲而來的性格,也根本不會在意有農民起義者使用過這個年號,哪怕是短命的年號。

    最終朱棣統治二十二年,永樂成了他專屬的年號,其他使用過永樂年號少有認知。

  • 3 # 關河南望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但是關於他所選的年號,可以說非常讓人好奇,即“永樂”。但是這個年號已經被之前的皇帝用過了,而且,還不止一個皇帝,而是三個皇帝。永樂為中國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相對於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後共二十二年。

    此外,中國歷史上以永樂作為年號的政權還有1、永樂 (張遇賢)永樂(942年7月-943年10月,或作長樂)是五代南漢時廣東循州農民起義領袖張遇賢的年號,共計2年。2、永樂 (張重華)永樂(346年-353年)是十六國時期前涼桓王張重華的年號。3、永樂 (方臘)永樂(1120年11月-1121年4月)是北宋時期浙江農民起義首領方臘的年號,共計2年。

    朱棣為什麼還要用這個年號呢?原來“永樂”寓意大明王朝能夠“永世安樂”,是明成祖對王朝未來發展充滿自信的表現。永樂年間,天下太平,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外交上,漢朝與各國來往頻繁,弘揚國威;經濟上,南糧北調,經濟恢復發展;政治上,鞏固邊防,抵禦外患;文化上,編纂《永樂大典》,流傳後世。示意了朱棣希望國泰民安、永享安樂的景象能一直維持下去。

    可見,年號由皇帝決定,具有一定政治意義,新帝登基,重啟天下,寄託了對太平盛世的美好願望。

  • 4 # 開涮歷史

    我想他是想快樂一點吧,可自從靖難之役發生之後,朱棣雖然成功奪取皇位,但是等著他的卻是一堆沒完沒了的糟心事。

    第一,成了篡權竊國的亂臣賊子,遭到滿朝文武的敵對,天下人的唾棄,更違背父親朱元璋的諄諄教誨。

    朱棣領兵殺進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自焚,到底有沒有死,成了歷史的秘案,有人甚至懷疑鄭和率領浩浩蕩蕩的船隊下西洋,是受朱棣詔命,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建文帝即便死了,在正統儒家思想灌輸下的明朝士大夫,對謀逆的亂臣,從價值觀上根本無法信從,即便朱棣用血腥的殺戮來使人不得不屈從,但是沒有幾個人真正願意俯首稱臣。更別說像方孝孺那樣,對他破口大罵,不惜賠上幾百條人命。

    第二,連親媽都不敢認。

    朱棣謀反成功後,為了宣示自己繼位的正統性,著手編修了《明太祖實錄》,進行了大量的刪帖行為,更是宣稱自己是馬皇后之子,是嫡子,而相反朱標太子,倒成了妃嬪所出。後來人們才發現朱棣的生母乃是嗊妃,朱棣為了表明自己符合繼位法統,偽造身份,連親媽都不認,他的良心能不受拷問嗎?

    第三,兒子繼位問題,是選嫡還是選賢,這個二難悖論,又擺在他面前。

    朱棣是違背法統,利用強力奪取了皇位,但是他也同樣面臨一個問題,嫡長子朱高熾肥胖,行動不利索,才能平庸,而次子朱高煦俊朗神武,做事果敢利落,簡直是自己的翻版。

    可嫡長子繼位是正統,如果朱棣廢長立幼,就意味以後諸王但凡覺得自己有才能,都可以造反,每次王位更替都可能面臨骨肉相殘,生靈塗炭,這樣會給王朝覆滅帶來莫大的隱患,讓朱棣在選擇繼承人時,不得不瞻前顧後,左思右想,中間更是時時折磨太子,好在朱高熾能熬,總算熬死朱棣,沒死在他前頭,沒讓他在這件事上,少操心!

    第四,新建城的皇宮遭雷劈。

    朱棣在南京稱帝,面對的文武大臣都是心不甘情不願,而且那地方充斥的都是朱元璋、馬皇后,建文帝對氣息,一想到自己乾的那些事,他老人家估計也吃不好,睡不香,於是打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旗號,遷都燕京,病大規模興建北京城,恢宏壯麗的紫禁城建好後,朱棣正式遷都北京,會到老巢,住著嶄新的宮殿,他老人家本想應該可以好好睡個覺了,誰知永樂十九年初夏深夜,皇宮新修成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全都遭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自古皇帝就號稱是天子,是天的嫡長子,現在連老天都用雷劈他,他的行徑不光人怨還天怒,他老家有再強大的軍隊和特務機關,可以壓服治下群臣,卻拿天奈何?

    從朱棣起兵造反之日起,他就把自己置在封口浪尖上,殺群臣,刮宮中,利用特務太監加強統治,這樣高壓的政治環境下,大臣們被欺壓的喘不過來,朱棣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心魔成結。

    朱棣取“永樂”的年號,是希望大明王朝“永世安樂”,可有一個著火入魔的帝王統治,他的個人意志,時刻擺佈著天下人的命運,試問誰能“安樂?”,甚至朱棣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豆杉菜板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