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zuser202173094天音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最終形成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之中,魏國版圖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小。然而,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深知自己實力的蜀漢,是怎樣在這戰爭間隙發展經濟的呢?這個問題需要從農業、工商業、財政稅收等方面作一個大概的闡述:

    首先說農業。蜀漢政權控制下的益州地區,共分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覆蓋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為益州北面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益州本部和漢中盆地自戰國以來便得到開發,其經濟水平可與中原地區齊肩,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

    劉備佔據益州之後,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大力扶植和發展州郡農業經濟,實行軍屯、民屯的“屯田”制度,讓百姓安居從業,然後徵其賦役。另一方面,小農經濟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諸葛亮深諳“民安、國富、兵強”的道理,他在推行“屯田”的同時,對任何“妨害農事”的做法嚴禁不怠,同時實行“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閉境勸農、育養民物、休士勸農”等措施,使民心不亂、安心生產。為配合這一政策的長久有效,還大力發展水利灌溉工程。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本來就富足的蜀漢,農業產量更上層樓。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繼續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為以後的伐魏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在農業發展的同時,作為工商業的手工業,以鹽、鐵、織綿業最為發達。為此,劉備定益州後,首先把鹽、鐵抓到政府手裡,實行“鹽、鐵”官營,為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財政收入。此外,蜀漢的絲織業,特別是織錦業,在劉璋父子時期,其產量就相當可觀。劉備入駐以後設錦官,專門管理蜀錦生產,使“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所以,蜀國織錦業的繁盛、田租的收繳、鹽鐵業的收入,為諸葛亮的歷次北伐,提供了源源不斷地物質。

    另外,蜀漢的財政稅收、貨幣的有效改革,也充盈了本來就殷實的國庫,為蜀漢的對外措施又增加了不小的法碼。

    再來說蜀漢的人口,漢昭烈帝章武元年,統計在籍的大約二十萬戶九十萬人,在諸葛亮的治理下,一直到蜀亡時共有一百零八萬二千人。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加之未納入戶口統計的兵籍、吏籍、漏民、蔭戶及少數民族等,蜀漢大約總人口為四百萬左右,這就是當時蜀漢的人口狀況。

    因蜀漢的版圖在三國中是最小的,其經濟發展儘管不慢,和東吳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就更別說魏國了。加之人口又少,兵甲不足,再經諸葛亮、姜維歷次北伐,綜合國力已是下降不少。歷史是無情的,不管什麼原因,吳、蜀在強大的北魏面前,其命運只能是滅亡。歷史再一次證明,弱肉強食是自然界永恆的法則,這一法則被魏、蜀、吳演譯的天衣無縫、完美無缺。

  • 2 # 汐水柔情

    三國時期,蜀國是最弱的國家,但是蜀國卻是三國中治理最好的國家,內亂最少,百姓安居樂業,這主要源於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下面就來介紹諸葛亮的政治才能表現:

    廉政建設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複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制定法律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正因為有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蜀國才能與強大的魏國抗衡,而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當中,蜀國並沒有因為北伐而消耗國力,而是越來越強大,只有到姜維北伐時,政治治理不如諸葛亮,蜀國國力開始走下坡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剛滿月黃疸12是不是正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