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長夢遠2020

    北魏成立後的重大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改革措施

    政治

    整頓吏治

    公元472年(延興二年),政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變革稅制

    公元475年(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斗、長尺、重秤。

    頒俸祿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頒佈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

    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離職時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

    太和年間,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後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遷都洛陽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

    經濟

    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頒佈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穀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家。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

    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

    創三長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採用鄰、裡、黨的鄉官組織,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對租調製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新租調規定:

    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

    文化

    禁胡語

    孝文帝實施漢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將語言改變,規定不再說鮮卑複合語。

    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魏書‧咸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言: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改漢姓

    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

    獨孤→劉姓

    丘穆稜→穆姓

    步六孤→陸姓

    賀賴→賀姓

    賀樓→樓姓

    尊孔子

    孝文帝遷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又給予孔子後裔土地與銀錢,讓他們可以繼續祭祀這位祖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10月底出生、該準備些什麼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