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否只有親身經過死亡體驗的人才能有所感悟?
4
回覆列表
  • 1 # 丁三禧

    向死而生,這個我最有發言權了。因為我就是這樣子過來的。

    大概15歲的時候吧,在廣東惠州,過馬路時,叫我爸爸去吃飯的時候,被一輛疾馳來的小麵包車給撞飛了,被撞飛以後小麵包車也逃逸了,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被抓到。當時我躺在地上,我能自己看到從自己嘴巴里湧出了大量的血。當時自己很清楚的知道,我可能要死了。慢慢的突然感覺很清晰,突然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我能看得到,能意識到周圍的很多人聚在一起,慢慢人越來越多。最讓自己心深刻的是,爸爸抱著我痛苦,一滴眼淚滴在我臉上,但我心裡很明白,雖然看不到。然後我很想告訴爸爸說,爸爸你別哭了,我不會死的,我一定不會死的,其實我那時候意識雖然清楚,但我根本沒辦法說出任何話來,因為我一說話,從嘴巴里湧出的就是鮮血。那時候可能15歲吧,其實我也很怕死的,15歲已經明白死的定義了,但是面對著爸爸的痛哭,媽媽的哭聲,我跟我自己說,今天你不會死。一定不會死,我一定要活著。就這樣我活了過來,從,癱在床上。慢慢的學會坐,學會起來,學會爬,學會走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休學在家。其實那時候真的是面對死亡的時候,心裡很清楚的東西,就知道,不能死要活,忽然覺得豁然開朗,突然從來沒有那麼強烈的意思想要活著。這個應該就是所謂的向死而生吧,其實這就是一個古人的定義,絕地求生。

  • 2 # 恆實說

    向死而生,反求諸已。似乎、大概不是一個人說的一句話。

    這句話中包含了兩個哲學家的語論:前半句是來源於“海德格爾”對待生活的看法、後半句則是來源於《孟子·離婁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但偏偏就是這表面看上去毫不相關的兩句話,連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語句。這兩句話猛上去是晦澀難懂。但是我們把它們分開一一來分析後,就真的看懂這句話、讀明這句話了:

    向死而生:所謂向死而生,其實就是任何事物都有著兩面性。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但也是死亡之路的開始。

    我們之所以活著,就是在設計我們將如何去死:華麗、平凡、默默、喧囂......那麼一切的一切均取決於我們如何想,如何計劃。

    死亡自古人人都懼怕。

    謂之:“惡魔”、“死神”。“牛頭馬面”、“閻王爺”......但是每個人,無論貧富、無論貴賤。都擺脫不了這個最終結局。

    不信,你看醫院裡,那躺在病床上的他、也許曾經器宇軒昂、談笑風生、爭強好勝、而現如今卻俯首等死的權貴、或是辛勞一生,如今只求一死的百姓......

    人!大多隻為了眼前的一絲一毫得失而哀嘆、爭搶、悔恨、欣喜,又有多少人能深深反思:忙碌一生,難道就是為了眼前這一場黃梁一夢嗎??

    海德格爾則是在深思:既然生而向死,命運不可更改。那麼為什麼不去把生至死這一過程,看做是一本精彩絕倫的遊記,而作者恰恰正是你自己。

    將自己生的這部分扮演的精彩華麗,那不是穿了多少件華貴的衣裳、不是吃了多少山珍海味、那是一場心靈的修行,讓心靈平靜向死,精彩向生。

    很羨慕悟禪的人,一顆冰珠、一捧泉水、一粒粟米、一朵浮雲,都能看了浩瀚天地揮灑的顏色、都能悟出蒼茫宇宙執行的樂趣。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一次歷練、一段暢遊。從中理解到人本身只是萬物中的一員,生既為了死、死既為了生。痛快地、精彩地、努力地、辛苦地去活著、並歷練著.......

    反求諸已:孟子在他的著作中寫道:“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這時候就應該問問自己仁愛做到位了?管理治下卻治理不好,問問自己是不是管理才智不夠?禮貌待人,卻得不別人禮貌待已,問問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怠慢了別人?這樣慢慢思考改正,人們也會慢慢歸服於你的德行.....

    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一個被我們忽視的、僅僅七個筆劃的漢字:“純”!

    吃飯就想著“吃“!”說話就想著“說”!畫畫就想著”畫“!......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純“在做!同理,他們生的時候就想著”生!“如何”生“!”怎樣“生”。

    而我們現代人,引以為傲的確是:飯局多、資訊量多、資料多、......

    吃飯的時候想著各種事務、做事務的時候想著各種飯局。想得太多,往往會把最基本的一些東西丟掉遺忘了。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這兩句話聯在一起,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諦,要想認清生命的本質,就需要自己去想一個問題:你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為錢?”、“為名?”、“為義?”、“為平淡?”、“為喧囂?”、“為親人?”......只有想明白了自己真正活的意義,才會在死亡即將到來時,變得從容、變得淡然起來......因為你無悔你的生命、因為你的生命,又可以到一個新的、未知的地方開始新的旅程了。

  • 3 # 蔗糖派

    向死而生的活法

    在物理學上來說,所謂的時間流逝其實並不存在。然而對一個人有限的人生階段來說,時間流逝確實真切的,一去不復返。時間只能留下回憶的機會,永遠沒有重來的可能。

    比如一個剛結婚的年輕人,面對不久前拍的結婚照,那一刻的時間便永遠定格成回憶。等他將來兒孫滿堂時,指著這副照片,便只能借景生情,回憶一些當年年輕的時光。

    那麼精彩的活著,是不是最終就是讓回憶活的精彩?

    從今天往明天活,是沒有回憶的,那是憧憬。而從明天往今天活,就是在回憶中度過。

    向死而生的活法,就是從死的那一刻回溯之前的日子該怎麼活。這種在回憶中度過的體驗是奇特的。

    如同看當年的照片時,我們總會感嘆自己當年的年輕和美好。多麼渴望在年輕時多做點什麼,多抓住一些什麼。害怕錯過我們本該擁有的最好年華。若從人生終點看當下,向死而生的看待現在的生活,便慶幸現在依然年輕,還有大把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一生。

    你需要預設未來,提前設計自己的終局,剩下的每一天將都是在向那個終局前行。

    記得8年前,我的第一次滑雪過於冒險。當時直接從初級到高階體驗。簽完人身安全免責申明書,就坐著纜繩到達山頂。在山頂上,我不顧一切衝下去,危險的速度下,差點翻過防護欄衝下懸崖。在下山的路上我被摔的差點休克。在病床上修養時,感嘆盲目冒險差點堵上一條命。無畏的代價讓我詫異自己冒險的衝動,我真的不要命了嗎?

    我設定了很多冒險的路,這條路通往終局。

    常聽說人生苦短,可是總沒感覺到苦短時,就躺在病床上了。病床上的每一分鐘都想念健康時的自己。然而健康的時,卻總是慾求不滿的想擁有更多。

    希望日子能過的更加有溫度和質量,於是一直在追逐著,為不確定的未來盲目的一路狂奔。其實,我們可以提前預知終局。假想著某個終點時刻的存在。在通往終局處微笑的看著每一個階段正在要做的事情。如同那個經典的問題:如果你還有一天生命,你該怎麼過?

    預設終局,才能向死而生。

    你會做什麼樣的預設呢?

    ​苛責光陰,只因為你看到的時間維度不同。歲月不饒人,我們又何曾饒過歲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該如何在攀比氛圍中樹立正確的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