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泰山農家人
-
2 # 陽陽得藝
玉米小斑病別名玉米斑點病
玉米小斑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主要發生葉部,但莖部和果穗的苞葉、子粒也可被害。主要發生在溫度較高、溼度較大的地區。初為褐色水漬狀小點,擴大後成橢圓形或長方形,邊緣有紫色或是紅色暈紋圈。斑病進一步發展是內部略褪色後漸變為暗褐色。天氣潮溼是病斑上生出黑色黴狀物。葉片被害後,使葉綠組織受損,影響光合機能導致減產。
發病特點:
該病有真菌引起,病原菌為半知亞門真菌玉蜀黍平臍蠕孢(Bipolarismaydis)。主要以休眠菌絲體和分生胞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為初侵然源、借風雨、氣流傳播,進行初侵害和再侵害。發病適宜溫度26—29℃。孢子在24℃下一小時即可萌發。遇充足水分或高溫條件,病情迅速擴充套件。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溼度大,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窪地、過於密植、連作田發病較高。
病害防止方法:
1種子包衣具有防除種子帶菌和苗期病害等功效。可以有效減少小斑病的初侵染源,對控制小斑病的發生有一定效果。
2農業防治病田應施行秋翻,適時播種、施足底肥、合理追肥。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藥,常用藥劑可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拖布津可溼性粉劑609倍液,沒隔7—10天防治一次,連防2—3次。種植戶可根據田間病情酌情噴灑。
-
3 # 石頭河
玉米小癍病,玉米大斑病又稱條斑病,葉斑病,葉枯病,煤紋病等。
發病,主要危害葉鞘,葉片,包葉。受害病株葉片出現水漬狀青灰病斑,後向兩側擴充套件,形成邊緣暗褐色,中間青灰色大斑。
一般20-25度,溼度大,密度高容易感病。
防治,發病初期可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百菌清,代森錳鋅等交替使用噴霧防治,間隔一週重噴一到兩次。
-
4 # 平昌川哥
玉米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中國種植也比較廣泛。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病害,其中最為猖獗的就是玉米小斑點病(英文名稱: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又稱玉米葉斑病、斑點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長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玉米小斑點病的一些特點和防治方法。
一、發病原因分析
玉米小斑病流行主要與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和栽培措施相關,目前在生產上推廣的高產品種還沒有發現完全對該病免疫的。7月中旬以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多雨季節,水分充足、溫溼較高,玉米地殘留的菌絲和分生孢子開始活化侵染正常植株,玉米小斑病病情迅速擴充套件,容易在一些低窪積水、種植密度過大的地塊暴發。
二、發病特點
玉米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但以抽雄、灌漿期發生較多。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可為害葉鞘、苞葉和果穗。常和大斑病同時出現或混合侵染。苗期染病,初在葉片上出現半透明水漬狀褐色小斑點,後擴大為5-16×2-4毫米大小的橢圓形褐色病斑,邊緣赤褐色,輪廓清楚,上有二、三層同心輪紋,病斑進一步發展時,內部略褪色,後漸變為暗褐色,多時融合在一起,葉片迅速死亡。在感病品種上,病斑為橢圓形或紡錘形,較大,不受葉脈限制,灰色至黃褐色,病斑邊緣褐色或邊緣不明顯,後期略有輪紋。在抗病品種上,出現黃褐色壞死小斑點,有黃色暈圈,表面黴層很少。在一般品種上,多在葉脈間產生橢圓形或近長方形斑,黃褐色,邊緣有紫色或紅色暈紋圈。有時病斑上有2—3個同心輪紋。多數病斑連片,病葉變黃枯死。葉鞘和苞葉染病病斑較大,紡錘形,黃褐色,邊緣紫色不明顯,病部長有灰黑色黴層,即病原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孢子。果穗染病病部生不規則的灰黑色黴區,嚴重的果穗腐爛,種子發黑黴變。在田間,最初在植株下部葉片發病,向周圍植株傳播擴散(水平擴充套件),病株率達一定數量後,向植株上部葉片擴充套件(垂直擴充套件)。天氣潮溼時,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黴狀物(分生孢子盤)。葉片被害後,使葉綠組織常受損,影響光合機能,導致減產。自然條件下,還侵染高梁。
三、治療方法:
⑴種子處理:種衣劑是由殺蟲劑、殺菌劑、複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長調節劑、緩釋劑和成膜劑等加工製成的藥肥複合型種子處理劑,具有防除種子帶菌和苗期病害等功效。種子帶菌是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源之一,採用種子包衣技術處理親本種子,可以有效的減少小斑病的初侵染源,對控制小斑病的發生有一定效果。
⑵農業防治:病田應實行秋翻,使病株殘體埋入地下10釐米以下;清除地面病株殘體,把帶菌殘體充分腐熟,不用做玉米制種田。發病制種地實行大面積輪作,把病原基數壓到限度,減少初侵染源。適時播種,抽穗期應避開多雨天氣。施足底肥,適期、適量合理追肥,保證母本全期的營養供應,促進植株生長健壯,特別是必須保證拔節至開花期的營養供應。底部病葉集中清理;出田外處理,可以壓低田間菌量,改變田間小氣候,從而減輕病害程度。
⑶藥劑防治:在採取農業防治和種子包衣的基礎上,每667平方米用50%好速淨可溼性粉劑50克,或80%速克淨可溼性粉劑60克,噴溼3次。也可以在發病初期噴藥,常用藥劑可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防2-3次。
-
5 # 小崔紀實
玉米得病的話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我們首先要了解小斑病是怎麼樣形成的?以及它在什麼條件下會蔓延,這種病菌一般在我們長江流域,反正就是溫暖潮溼的地方,就比較普遍造成的後果常嚴重,最嚴重可以減產50%半兒相當的多了!它發病的時候主要是以下的這種症狀,會出現病斑長方形,黃褐色,深褐色的都有,第二點就是會出現黃褐色的斑點,而且比較小,但是很密集,一大片一大片的連在一塊造成整片葉子的感染枯萎,直到最後死亡。我們想要預防這種小斑病,並必須在種植的時候就要清潔土地深翻土地,然後從源頭來控制病菌,有一些老葉有病的葉子,必須要第一時間摘出來,集中到一塊進行徹底銷燬,而且排水一定要做好降低土地和田間的溼度,磷肥和鉀肥必須要保證足夠,因為這兩種主流的肥料都是可以抗病的。我是鄉村老崔,歡迎交流有關於三農方面的話題!
回覆列表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發病嚴重時,病斑相連,使葉片乾焦;在天氣潮溼時病斑上會出現灰黑色的黴。嚴重影響了玉米葉片吸收光合的作用。
玉米小斑病的症狀:玉米小斑病一般發生在七、八月間。葉片、苞葉及葉鞘都能受害。開始時出現水浸狀斑點,以後病斑擴充套件成橢圓形,並在葉脈間伸長。病斑較小,黃褐色,在邊緣上也是黃褐色,輪廓清楚。
防治小斑病的方法:一,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合理澆水並注意排水,及時鋤地鬆土,促使玉米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可減少發病機率;二,購買抗病能力強的包衣玉米種;三,在收穫時,一定把地內的玉米植株清理乾淨。四,一旦發現玉米小斑病,要及時噴灑農藥防治。
總之,玉米小斑病要“以防為主,防治並舉”的方式進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