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歷史探索者
-
2 # 生活美下去
秦國經濟變革,有錢,
秦國尚武,重視軍隊爵位
秦國位於西部,易守難攻
秦華人才多
-
3 # 智者無疆風清揚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秦趙各佔了兩個,基本反映了當時的六國的態勢。也就是說,能和秦掰手腕的就是趙國了。畢竟,這些名將不是憑空喊出來的,而是九死一生在戰場上脫穎而出的能者。
戰國後期,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大力改革下,趙國力大增,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趙奢等名將,也是唯一一個敢和秦國叫板的國家了。
但很可惜,趙武靈王心血來潮,廢長立幼,自己也餓死沙丘宮,剛立的趙王--趙孝成王歲數小,自己沒有經過戰爭的磨礪,又處在六國爭霸的動盪時期,不可避免的養成了優柔寡斷的性格。沒有了好的統帥,再好的將領也沒有用武之地。
我們就拿決定了趙國命運的“長平之戰”說起。
秦趙兩國剛開始在長平決戰的時候,趙國領兵的將領是廉頗。廉頗實戰經驗豐富,勇冠三軍。廉頗在長平和秦進行了兩場小規模的戰鬥都以失敗告終,廉頗審時度勢,馬上採取守勢,這一守就是三年。秦長途跋涉,攻不能進,退不願意,苦不堪言。而趙孝成王卻聽信讒言,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廉頗,讓趙括馬上進攻。
廉頗被逼無奈最後居然流亡魏國。
反觀秦王,聽到趙國換將的訊息,馬上派白起換下秦軍原來的統帥王齕,並且徵調全國十六歲以上的男子,每人升爵一級,緊急增援白起。從兩位君王的行動看,孰高孰低立見高下。
事實證明,白起在長平運籌帷幄,大破趙軍,坑殺趙軍四十五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爭霸的時機,退出了歷史舞臺。
再來說說秦將王翦。
王翦一生戰功卓著,和兒子王賁共同滅掉了六國中的趙、燕、楚、魏、齊等國。
有一次,秦王嬴政問王翦滅掉楚國需要多少人馬,王翦回答說“非六十萬人馬不可。”秦王又問一個叫李信的年輕將軍,秦王很喜歡李信的勇敢和能幹,因為李信曾帶著幾千人到遼東的閒水活捉了刺殺他的燕國太子丹。李信回答說“二十萬人馬就可以滅掉楚國。”秦王聽了很高興的說“王將軍大概歲數大了,變膽小了,李信年輕勇敢,有闖勁。”於是,就派李信率兵二十萬伐楚。王翦因為自己的話不被採納,於是就以有病為藉口,回家休養去了。
李信進攻楚國,剛開始很順利,沒想到楚國派出了名將項燕,大破李信率領的秦軍,追殺秦兵三天三夜,殺了李信七個都尉,秦軍大敗而回。秦王聽到李信兵敗的訊息,馬上意識到自己錯了。立即驅車趕到王翦家,向王翦道歉,王翦提出條件“如果大王一定讓我帶兵伐楚,非六十萬人馬不可。”秦王毫不猶豫的馬上同意,王翦順利的滅掉了楚國。
趙國的李牧是趙國最後的將軍了。
李牧在趙國邊境雁門關多次大破匈奴。在秦滅趙的戰爭中,李牧在秦包圍邯鄲的戰鬥中大破秦軍,並讓秦名將王翦都無可奈何。但可惜的是,趙王遷聽信奸臣郭開的讒言,李牧被逼自殺。
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沒有遇見一個好的老闆給你一個展示的平臺,終究也是平庸之輩,如果再如趙王不會識人,終究是英雄的悲劇。
所以,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趙華人才濟濟還被秦滅掉,不是趙打不過秦國,而是因為秦王英明,知人善用,而趙王昏庸無能,不會用人,被秦滅亡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回覆列表
按照出生日期以及掌兵權的時間,先後順序是白起,廉頗,李牧,王翦。四大名將都是攻守兼備的,沒有任何缺陷短板,沒有某人不擅長某種作戰的說法,只有某人在某場戰役某種作戰中做到了極致。例如廉頗擅長防守,但他的野戰進攻一樣犀利,對齊國燕國乃至秦國都有大勝的記載。白起李牧王翦都有防守反擊獲勝的戰役。有短板的當不了名將,四大名將是綜合評定的。
白起(出生不知—公元前257年),羋姓(楚國貴族的祖姓)。公元前294年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南韓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公元前293年破韓魏聯軍一戰成名。白起到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已經成名三十多年了,長平之戰是他的頂點也是終點。特點是才華橫溢,天縱之才,出生即王者,開局就是王炸,順風順水,大氣開合,一路都是大仗大勝。
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出生地位比不上白起。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開始成名,注意已經四十四歲了,也就是當兵時間很長,基層經驗豐富。接下來到長平之戰的二十來年,領軍作戰的頻率戰果和規模明顯不如白起。長平之戰後領導邯鄲保衛戰,以十萬殘兵對抗秦軍四十多萬整整兩年,反而打得秦軍損失慘重,最後楚魏出兵,三國合擊,秦軍損失過半,兩萬集體投降。然後又是擊破燕國的數十萬大軍,保住了趙國。
他的特點是大器晚成,屬於緩慢發育,從平凡的將領成長為名將,和這種老兵型的將領對戰,不用指望靠耍謀略獲勝,他啥都見識過,滴水不漏,只能靠實力慢慢磨。即使不利,他也能靠經驗保住軍隊安全撤退,也就是知虛實明進退,功底深厚紮實。
長平之戰讓白起領兵前,秦國還要先用反間計把廉頗搞下去,對付這種將領誰都覺得麻煩。特別是在這種山地環境,反而有利於廉頗防守,而不是白起最擅長的進攻。
在軍事上白起是廉頗的前輩,長平之戰時,雙方獨立領兵時間相差十年,而且作為一國統帥的時間差距更長。但是雙方的終點差不多,廉頗加上長平之戰後的十幾年,時間基本扯平了。
李牧(出生日期不詳-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公元前244年破匈奴,這已經是在長平之戰十幾年後了,新一代的趙人長大參軍,趙國軍力有所恢復。公元前243年破燕國。公元前233和232年兩次大敗秦軍。公元前229年在抗擊秦軍時因反間計被殺。
與白起廉頗比,非常年輕完全是小字輩,長平之戰不可能上場。
他的特點是攻守兼備,在破匈奴與破桓齮秦軍的時候,都是長期防守,然後等待對手露出破綻。在肥之戰的時候,卻是主動出擊,擊破敵軍一路,迫使另一路撤退。對戰王翦的時候又是防守,逼得秦國再次反間計。
最後是王翦,王翦(公元前269年-公元前208年),注意長平之戰時王翦才九歲,估計比李牧還要小的多。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33歲領兵攻打趙國閼於,拔九城,一戰成名。然後就是公元前229年(王翦40歲)滅趙國,公元前227年(王翦42歲)滅燕國,公元前224(王翦45歲)年滅楚國。他的兒子也是名將,公元前225年滅魏國,在其他戰役裡也戰功卓著。
他的特點是攻守兼備,大局觀強,冷靜清晰,而且政治與軍事並重,其他三人在政治方面都是小白,唯獨他全身而退。在滅楚一戰中他的隱忍冷靜發揮的淋漓盡致,與敵人相持一年多,把敵人拖垮,不冒險不衝動。
四大名將除了李牧王翦,相互之間沒有對戰過,即使是李牧王翦的對戰因為反間計也沒有分出勝負,長平之戰秦國也用反間計避免白起與廉頗直接對戰。所以可以看出巔峰時期的四大名將互相對戰都沒有必勝把握,不存在某人肯定能打贏某人,一切要看周邊條件。但是論戰功戰績,白起公認是第一,王翦第二。廉頗李牧由於是防守,戰功相對要少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