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雪西樓夜

    周朝,按照禮制,除了周天子可以稱王之外,其它諸侯國的國君爵位,都是周天子冊封的。

    爵位等級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叫公的有4個,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叫王的只有楚莊王。

    那麼問題來了,都是霸主,為什麼有的諸侯國的叫“公”,有的叫“王”呢?

    一句話,厲害了,不怕周天子,就敢忤逆稱王了。

    楚國第一次稱王失敗

    公元前887年,熊渠繼位,當時趁著周王室衰微,中原大亂之際,楚國就在南部開疆拓土。先後攻打庸國(今湖北竹山縣)、揚越(今湖北中部)、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國力迅速強大起來。

    “熊渠生子三人。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國家強盛,周王室衰弱,熊渠就開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我楚國反正是蠻夷之邦,就不用遵守周朝的禮制了。於是,僭越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

    後來,周王室又厲害起來了,周厲王繼位,以暴虐著稱,熊渠又慫了,害怕人家來攻打楚國,就取消了三個兒子的王號。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楚國第二次稱王成功

    公元前741年,楚武王熊通殺死侄子,繼承了楚國大統。公元前706年,楚國攻打隨國,楚國實力強大,反正覺得自己是蠻夷,天下各國諸侯互相攻打,早就壞了規矩。既然其它諸侯可以壞規矩,我就為什麼不能破壞規矩稱王呢?

    就逼迫隨國去跟周天子說封楚國為王。隨國害怕楚國,果然去跟周天子進言,請求賜予楚國國君名號,但是周天子沒有同意。

    (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

    一看周天子沒有同意,楚熊通生氣的說:

    “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很早就去世。周成王提舉我的先公,竟然只封高他子男爵的土地,讓他住在楚地,蠻夷部族都順服於楚國,而周王室不提升楚國爵位,我就只好自稱尊號。”於是,就自立為楚武王,並與隨國結盟。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周天子召隨侯,責備他尊奉楚國為王,聽到周天子的責備後,隨國就漸漸有點疏離楚國了。楚武王就不高興了,覺得隨國背叛了自己,就派兵去攻打隨國,結果在攻打隨國的過程中,楚武王突然死了。

    但是楚國秘不發喪,一直打到隨國邊境,隨國害怕了,說我們隨國還是繼續尊奉楚國為王吧。然後,楚武王的兒子繼位,是為楚文王。

    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五十一年,周召隨侯,數以立楚為王。楚怒,以隨背己,伐隨。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

    從此以後,楚國就一直稱王了,而周王室繼續衰微,拿楚國沒有辦法,其它諸侯也先後稱王了。

  • 2 # 餘好古

    周初大封建,設定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後世通常所說的“國號+諡號+公”的稱呼,比如晉文公、齊桓公等,這個“公”字其實只是尊稱,並非爵位等級。題主認為都是封的公爵,大概是被這個稱呼誤導了。

    其實受封公爵的並不多,以前王朝的後代基本都是公爵。春秋時期熟悉的大國,宋是商朝後人,封的公爵,齊、晉、魯、衛是侯爵,秦、鄭是伯爵,楚是子爵。左傳的記載,對諸侯國君的稱謂,就是按其爵位來的,如齊侯、晉侯、秦伯、鄭伯、楚子。

    楚國是羋姓熊氏,周成王時封楚人首領熊繹于丹陽一帶,只是子爵。楚國地處當時的蠻荒,不受周王朝重視,參加歧陽會盟被安排看守火堆,讓楚人憤怒。楚人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逐步吞併周邊小時,越來越強大,漸漸不服周管。周昭王南征死於漢水,據說就是楚人玩了花招,只是死無對證。

    周厲王時,熊渠就稱“我是蠻夷,不與中國號諡”,自行其是。周桓王時,熊通向周王朝要求更高爵位,被拒絕後自己稱王,是為楚武王。周王朝其實已經式微,雖不予承認,但對此也無可奈何。而史書對其後歷代楚君都是稱之為王,如楚成王、楚莊王、楚懷王。楚莊王稱霸後,還曾問鼎中原,直接威脅周室。

    只有春秋、左傳這樣的書,一直堅持稱楚國君主為楚子。因為在名義上,周王朝給楚國的爵位還是子爵沒變。

  • 3 # 水一白聊歷史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當時周朝最初分封的時候爵位並不是都是公爵,而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種的。

    我們比較熟悉的齊國、晉國、燕國、衛國都是侯爵國,反而春秋霸主中最不起眼的宋國是公爵國,還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小號,如祝國、薊國、陳國、杞國也都是公爵國。他們之所以獲封公爵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顯赫的出身,如宋國就是商朝後裔,另外幾國則分別為神農氏、堯、舜、禹之後。

    當然,各國的爵位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是在變化的,不過變化最大的當然就是楚國了。

    那麼,為什麼楚國反而躍居他們之上,而成為了王爵呢?

    1、開疆拓土

    楚人的先祖鬻(yù)熊及其子熊麗、其孫熊狂都曾經是周文王、周王武身邊的臣子,不過楚國最初受封是在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時,當時楚人的首領熊繹受封僅為子爵,封地也不過僅有方圓五十里,而且是在當時的南方荒蠻地帶。

    可見,楚國最初的待遇比之中原諸國來說是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單純從爵位上來說,也要弱很多。不過,與秦國類似,楚華人也非常地努力,他們不斷地開疆拓土,實力不斷增強。

    2、索要爵位

    到了熊通即位,更是繼承先輩的遺志,向中原挺進。他先是滅掉了北邊的強國權國,又揮師進攻漢水以東最大的隨國。

    隨國請求和談,於是熊通提出條件,要求隨國向周天子提高爵位,熊通也想和中原的諸高階諸侯們平起平坐。公元前704年,隨侯傳達週末子的意見,直接把熊通的意見給否了,堅持拒絕提高熊通的爵位。

    3、自稱王爵

    這下熊通可就怒了,當年他的祖先鬻(yù)熊可是周文王的老師,只可惜死得早,結果到了熊繹那隻獲封了一個子爵。現如今,蠻夷部族都已臣服於楚,既然你周天子不提升熊通的爵位,熊通也就只好自己給自己上尊號了。

    於是,在這一年,熊通自稱王號,改稱武王,熊通也即是歷史上的楚武王。熊通稱王,開創了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可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敗不堪,對楚國也無能為力了。

    後來吳國、趙國也都陸續稱王,所以我們看到了春秋戰爭中也有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的影子。到了戰國時期,稱王者也就更多了,戰國後期的七雄已經個個都是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體書法用筆不同,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