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誠
-
2 # 東東讀經
《史記》孔子世家當中,司馬遷對於孔子是這樣評價的:
太史公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儘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向往。
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去到魯地,觀看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
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
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以後的人,包括今天的我們在內,都首先是透過孔子說的話來了解孔子這個人的。而《論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篇文章透過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講述孔子主張做與不主張做的事,其中還包含了孔子行事風格和個人準則,也凸顯出了孔子對與道德教育的看法等等。那我們首先透過這些對話來看看孔子究竟會是個怎樣的人。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孔子很少會說到利益,反而十分贊同天命與仁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孔丘是從古至今世界公認的中國第一大聖人,這句話也反應出了孔子的價值觀:仁德和天命相較於利益更為重要。從古至今,人們無外乎被名利慾望所支配,在利益面前,誰又能先想到仁德和天命呢?孔子所說的“天命”,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個帶有迷信色彩的“天命”,而是說上天賦予自己所揹負的責任和使命。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要將“仁”“義”禮”“智”“信”深入人心,將儒家文化發揚光大,這就是孔子的天命。仁德,則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眼中成為聖人的必要品德。在當前這個經濟快速轉型發展的社會中,如果沒有好的教育、管理等手段,一同快速膨脹的還有人們的物質經濟慾望,也可以說“私慾”,很多人竟為此走上歪路和邪道,如果我們在利益面前,象聖人孔子一樣想想什麼是仁愛呀,什麼是道德呀,什麼是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呀?我相信我們將會有更好的取捨,甚至我們也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聖人。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依據的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的舉動,沒有自私的想法。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這“四絕”是較為經典的修身之法。他總結了四種人們常有的弊端:沒有依據的猜疑、過分想要實現的夢想、固執己見的行動和自私自利的想法。這四大弊端概括了絕大多數人“性惡”的本源。沒有依據的猜疑最容易導致人和人之間的糾紛矛盾;必定要實現夢想則會讓人過於執念;固執己見的行動則會導致做事的失敗;自私自利的想法是讓人變邪惡的本源。如果自己想要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那麼這四種情況是萬萬不可取的,要儘可能去避免。孔子能總結出這四種弊病,可見孔子的智慧非同一般。有人說孔子能總結出這四種弊病,而且早已看透這四種問題,他已經可以認定是聖人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只要能時刻注重自身修養的提升,這不僅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也是向聖人不斷靠近的方法。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可以讓自己有所提升,讓自己懂得了大道,人生將沒有遺憾。在生活當中,我們如果能將這四大弊病一一去除,不管是對於我們的自身,對於身邊的人們,還是我們的生活,都會更加的美好。用現在的話來說,更利於人、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和諧。孔子的這句話,我們可以將其作為終身的人生格言警句,時刻對照提醒自己。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不然怎麼會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並且使他多才多藝的。”孔子聽到後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是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學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
這句話提及了孔子的少年時期,從孔子的話中可以得知他的少年時期過得並不是十分愉快,那時的他地位低賤,並且為了生活,孔子學會了很多的想以此謀生的才藝。但地位的卑賤並沒有影響孔子走上聖人之路,孔子在最後說道“君子會有這樣多才多藝嗎?不會多的”,這可以理解為孔子在那個時期並沒有承認自己視為聖人,可以看出孔子為人低調。孔子雖然不承認自己是位聖人,但是孔子的德行和思想已經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孔子的多才多藝也是眾所周知的,“多才多藝”在孔子之後也成為了檢驗聖人君子的一項標準,並且慢慢的形成一種詳細的考察方法。古人曾提出過君子要“通五經貫六藝”,“五經”是儒家的五本經典,即詩、書、禮、易、春秋,“六藝”則是指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才藝,這五經六藝便是古代對君子聖人的一大衡量標準。
古人認為:理解孔子的語錄,品讀孔子的思想,學習孔子的多才多藝,這樣去模仿聖人去推行仁義禮智信,才有可能真正的變成一位聖人。可見孔子的弟子及儒學思想的傳承人對於孔子的信仰和迷戀,但我們也不得不說一句:
孔子是當之無愧的大聖人。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