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斌兔斯基
-
2 # 小書蟲13626345885
直接進入正題,肯定是王昭君,有歌昭君出塞的故事。剛入宮時,王昭君沒錢給畫師,把自己畫的漂亮一點,好收到皇帝臨行性幸,一飛沖天。皇帝就把王昭君封了個公主嫁了出去,臨走是皇帝送行一看昭君如此美,腸子都悔青了,事已至此,無法返回。回去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那個畫師給殺了。
昭君出塞,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昭君先後嫁給匈奴祖孫三代為妻,並都生了孩子,最後精神崩潰,自盡而亡。
-
3 # 三國大英雄
漢朝自漢高祖劉邦建立起來的一個大統一的王朝。同時漢朝又是個特殊的朝代,中原民族與周邊民族的交流出現了戰爭和融合交替(和親)的鮮明區別。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時代,曾經出現過數十位和親公主。對她們而言,和親不僅僅是個人的利益和榮辱得失,而是一個不可能拒絕的政治任務。這些女子遠嫁邊陲苦寒之地,經歷了種種苦難,為緩解漢朝等統治階級的危機和發展做出犧牲,以及為民族文化做出了貢獻。
歷史上和親的公主並不完全是真正的公主,大多數是諸侯王室或民間選來的女子。這些有著“公主”名義女子見於史書有數十位,如細君公主、昭君公主、解憂公主等等。這其中對中國歷史貢獻最大的就是——解憂公主。
解憂公主出生皇族,劉邦之弟劉戊的孫女,後劉戊參於“七國之亂”兵敗身亡,家族成為罪人 。後漢武帝為鞏固與烏孫的聯盟,將罪臣之後劉解憂封為公主,才女佳人的解憂從此踏上和親之路。
解憂公主出嫁烏孫並不順利。一嫁烏孫軍須靡的右夫人,屈居匈奴公主之下,受到冷落。後軍須靡因病去世,解憂改嫁給肥王翁歸靡,當時漢朝與匈奴的戰事多有失利,解憂公主始終處於不利的逆境中。但解憂志向堅定,極力維護漢朝和烏孫的聯盟,致力於烏孫的興國之路,一點一滴的苦心經營,站穩腳跟。積極參與朝政,不辭辛苦視察民情,解決民事。大力發展農業和植樹造林,支援賢臣開通通商口岸。烏孫的經濟和國力得到了發展,憑著堅定信念和政治膽識聯合漢朝反擊匈奴,取得極大的勝利。翁歸靡死後,三嫁匈奴公主之子泥靡。解憂公主在烏孫的歲月裡,子孫滿堂,享受著天倫之樂。直到解憂公主70多歲時,匈奴已經苟苟延殘喘,上書漢宣帝“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天子為之動容,接回瞭解憂公主。
她是對漢代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也是中國史書上奉獻最大的和親公主之一。為了大漢王朝的戰爭和安寧,不計個人得失,遠嫁烏孫,為大漢王朝和烏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4 # 燕北林叢
這個問題好回答,就是王昭君。但有一個問題得說清楚,王昭君不是真公主,她只漢元帝的宮女。湖北秭歸人。呼韓邪單于二到長安時向元帝劉奭提出和親的要求,漢元帝就從宮女當中挑選了王昭君給他(其實也王昭君自願請命),連皇室宗親都不是。在中國歷史上,和蕃邦聯姻的大大小小的公主絕大部分都是假的,頂天也只有皇室宗族的身份。像著名的文成公主,據說就是李淵的堂侄李道宗的女兒。
說到王昭君的歷史貢獻,為漢匈爭取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促進了民族團結友好和文化交流。但在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王昭君似乎不如後來的文成公主的貢獻大。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成親後,唐蕃之間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松贊干布甚至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讀書,學習漢文化。宏偉的布達拉宮,就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建的。
但從文學史的角度看,王昭君的貢獻又遠遠大於文成公主。這大約是王昭君的身世和經歷與文成公主比,可謂是悽苦悲涼。呼韓邪單于死後,王昭君本上書要歸漢,成帝不許,敕令其“從胡俗”,於是又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晚年時因王莽篡漢,邊疆戰事又起,心裡更多添了一份幽怨,在絕望中死去。這就為後來的文人留下了大量的創素材。有關昭君的故事被創作成大量的詩歌、戲劇、小說,據說寫過關於昭君事蹟的著名的文人作者就有500多人,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近現代的郭沫若、曹禺、田漢、老舍等。留下了詩歌多達700多首,小說、戲劇、故事近40餘種。這在中外文學史上也堪稱奇蹟吧。
王昭君——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光彩奪目的名字,其人物形象無可替代。我想,她的歷史貢獻更多的應該是表現在文化和文學上。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
-
5 # 言影片
漢朝的諸多和親公主中,解憂公主的歷史貢獻是最大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和親公主是無法與她相比的。
漢代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祥細記載瞭解憂公主一身的感人事蹟和歷史貢獻。解憂公主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孫女,她在細君公主去世後,為了維護漢朝和烏孫國的和親聯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烏孫國。她一生經歷了三個丈夫,都是烏孫國王,直到年過7O歲吋,她上書給漢朝皇帝,陳述了思鄉之苦,請求在她死後把她的遺骨埋葬在故國。也算是落葉歸根,魂歸故里。
歷史上的解憂公主是一個和善,親民的偉大女性,她嫁到烏孫國後,積極參與政事,致力於興國安邦事業,她經常不辭辛勞深入到各個部落中體察民情,訪貧問苦,每逢國中發生了山洪,寒流等地質災害,她都毅然奔赴一線,與各族牧民並肩戰鬥抗洪搶險,母儀天下。她大力發展植樹造林和農作物栽培,她積極支援賢臣的建議,說服烏孫國王開通了烏孫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諸國的通商口岸,實現了內外文化交流和貿易的往來。改善了各族牧民的生話,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解憂公主在烏孫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她一直活躍在西域的政冶舞臺上,積極配合漢朝,遏制匈奴,為加強和固鞏漢室與烏孫國的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
-
6 # 布夫舟
漢朝和親其實主要是漢匈和親,我個人感覺公主作用都不太大,畢竟公主代表的是漢朝的實力。和親其實一般而言,絕大部分人都覺得是一件挺丟人的事情,或者說很多人還停留在“之所以和親是因為打不過別人的觀點”。那樣就大錯特錯了,在漢朝歷史上並不是如此,和親是一項重要的外交手段,可以有效的鞏固雙方的關係。
不過,漢朝最早的和親的確是由於打不過別人。由於秦末漢初,中原經歷過很長時間的戰亂,無暇北顧,以至於匈奴趁機發展起來。此時,大漢積貧積弱,匈奴常常南下入侵中原地區。為此,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進攻匈奴,不料卻被圍困在白登城,後用計得以抽身。這件事情使得劉邦明白,目前漢朝的實力是無法征服匈奴的,因此採用了和親之計。之後,和親便成了中國歷史上處理雙方關係的一項重要措施。
漢朝國力不足之時,與匈奴和親其實不過是緩兵之計。和親不僅要遠嫁公主,還要送上很多財物,更為惱火的是和親並不能約束匈奴。匈奴仍然和漢朝玩弄著“入侵——和親——再入侵——再和親”的把戲。很多覺得匈奴為什麼要接受漢朝的和親呢。因為漢朝早期的和親表示的意思其實是向匈奴屈服,因此匈奴可以利用和親來宣示自己地位的強大。所以早期漢朝使者出事西域的時候西域各個國家並不待見漢朝的使者。另一方面,漢朝的和親可以提供大量的財物,同時匈奴可以和漢朝互市,以滿足其需求。更重要的是漢朝雖然國力不足以滅掉匈奴,但是早年劉邦仍能率大軍出征,所以漢朝的實力還是有的,匈奴還是要忌憚一些。
經過幾代人的發展,漢朝終於國力強大,這種情形也終於在漢武帝時期得以逆轉。漢武帝發動大規模戰爭,重擊匈奴,這段時間匈奴和漢朝雙方都無意和親。之後,匈奴國力開始衰退,匈奴為了緩和漢匈之間的關係,因此多次主動表示想要和親。這個時候形勢就反過來了,漢朝是完全主動的一方。匈奴和親一方面是為了避免遭到漢朝的攻擊;另一方面便是藉助漢朝的威懾力鞏固自己的地位。
其後,匈奴開始內部分裂,五個單于開始互相爭鬥。最後,呼韓邪單于在爭鬥之中處於劣勢,便向漢稱臣、與西漢和親標誌著匈奴完全臣服於西漢。漢朝幫助他戰勝對手,維持其統治。後來,匈奴不斷對漢朝進行“朝獻”,贈送各種牲畜。公元前51年和公元前48年,匈奴兩次嚴重缺糧,漢朝先後給予援助。這段時間,漢匈之間邊境十分和平,雙方貿易極為頻繁。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王莽推行新政時期。
回覆列表
我記得一個笑話,是這麼講的。
一個有錢人勸年輕人:不要老吃泡麵,對身體健康不好。
年輕人回覆:我特麼都吃泡麵了,還管得了身體健康不健康?
這個笑話和和親一個意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都被逼迫和親了,把自家閨女送給未開化的蠻族,還得搭上彩禮。這事情對於當時的封建王朝統治者來講提一提都覺得害臊,還講得上什麼貢獻不貢獻?
而且以漢朝和親中最有名的昭君出塞來講,王昭君可是與貂蟬,西施,楊貴妃並稱的四大美人。
她先是被送給了呼韓邪單于,與這第一任丈夫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
而後,呼韓邪單于死了,王昭君想這苦日子該結束了吧,就上書漢朝希望迴歸,那漢朝皇帝怎麼回覆的呢?就三個字:從胡俗。
什麼叫從胡俗?往下看。
呼韓邪單于死了,他長子繼位,是為復誅累單于。王昭君被迫與呼韓邪單于兒子生活了十一年,生了倆女兒。。。
也就是說,所謂的胡俗,就是兒子娶娘。。。
說真的,不以現在的道德倫理,以漢時的標準,這也是難以讓人忍受的。
然而在此後,匈奴趁著王莽篡漢,提出依照劉邦“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話,要攻打漢朝。王昭君眼見自己幾十年的辛苦淚水完全沒有作用,抑鬱而死。
所以說,這不是多麼光彩的事情,就別趕著給自己臉上貼金了。
最後一首詩送給大家:
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