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鏡鑑青年
-
2 # 吉月文
這種說法不是非常準確。明代的時候還沒有設立江蘇省。現在的江蘇安徽和上海三地在當時基本上都歸屬於南直隸省。南直隸省南部地區的沿海也有倭寇問題。上海嘉定博物館當中,就有關於當時倭寇侵犯的歷史展示。還有一個關於石童子的傳說。據說這個孩子在撒尿的時候,意外發現了倭寇的動向,向全城報警。但是卻因此被倭寇殺害。後人為了紀念他,將其稱為石童子。在嘉定博物館可以看到石童子的雕像。
但是在山東和廣東地區確實很少出現倭寇問題。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地理。山東雖然離日本在距離上更近,但是卻有一個天然屏障就是北韓半島。實際上倭寇除了騷擾中國之外,對北韓也形成了嚴重的騷擾。簡單來說就是北韓幫山東擋掉了這個災害。廣東是因為太遠了不方便。攤開地圖就不難發現,從日本到北韓半島南端,然後沿季風,直接向南就可以到達現在的江蘇南部海岸,從這一地區開始,一直到福建就是倭寇最嚴重的地區。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倭患本身不完全是日本人造成的。倭寇問題從元代中後期開始出現,一直持續到了明代中晚期。這一階段的大體上也就對應了日本的戰國時代。可以說倭患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國內動亂。大批的流浪武士,透過做海盜的方式來謀生。華人將其稱為倭寇。在明代嘉靖年以前,倭寇的主體就是日本人,其中有少部分華人充當助手。嘉靖之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有很多華人,主要是閩浙地區沿海的移民迫於生計,也開始充當海盜,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往往以倭寇的身份作掩護。當然很多日本人也參與其中。到了明代萬曆年以後,倭寇問題實際上就主要是一箇中國內政問題,和日本人關係就不大了。這一時期其實主要就是個海盜問題,而這些海盜大部分都是華人。
-
3 # 廿二層雲
北方人窮,衛所多,屯田之兵亦多。觀徐州地方誌也多次調徐州衛之兵卒馳援海州等地。明朝衛所編列是不均衡,又有內奸引導倭寇,防禦薄弱處自然多受攻擊。
-
4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據《高麗史》記載,1223年倭人洗劫北韓半島上的金州。史初稱日人海盜為倭寇。這是倭寇一詞之由來。
而倭寇的成因則是,當時的島國正處於諸侯並起的的戰國時期。以足利家族為首的室町幕府的日漸式微,進而導致接踵而至的發生了“應仁之亂”和“文明之亂”。至1572年室町幕府結束統治,諸侯開始各自為政、不受中央節制。由於長期的戰爭,島內民眾大量破產,起初為謀生路,開始零星流入中國、北韓沿海,以劫掠為生、入海為盜。後來,倭寇漸漸地組隊為伍掠奪財帛,並以劫得之不義之財,支援各自的大名,對抗中央和參與諸候爭雄。
這充分反映了,倭寇劫掠是一種有組織的諸候政冶經濟行為,而非單純的流民謀生為寇的現象。
至於,倭寇集中侵犯我浙閩地區的原因,則是基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和私人海上貿易的發展的大前提之上的。
實際上,倭寇也曾涉足入侵過江北及山東,並深入江北的許多城鎮劫掠,但這塊地區因多以農耕經濟為主,不甚發達富裕,讓倭寇漸失劫掠的興趣,轉向專掠浙閩商品經濟發達之地。
當然,還有一個次要原因是,倭寇大都出於薩摩島周邊居多。因為日本海域環流利於航行至浙閩的緣故,薩摩島很早就開始了對該地區的商貿活動,倭寇自然也深知浙閩之富餘。
日人破產做不了生意,改做倭寇剪徑時,當然認為對物阜民豐的浙閩之地進行劫掠,方便進退出入;至於江北、山東,一則信風不利,更主要是地方不太富裕。而廣東、海南又隔之太遠,不利進掠避剿。
-
5 # 圭海四記
倭寇對明代中國的侵擾,多集中在浙江和福建,主要是受洋流、地形和當地人性格有關。
一、先天不足的航海術,便以洋流和海風為舵明代的日本,在航海技術上並不發達,對於財力不足的浪人來說,購買和配置一條小船已然艱辛,更不用說要研製精確指向的遠洋大船。
在東亞,受黑潮暖流影響,從日本到浙江舟山群島、臺灣海峽形成了諸多小的支流,倭寇可以乘這些洋流輕鬆到達江浙和福建沿海。
如果再合理利用冬季和夏季的東亞季風,則可以在洋流的基礎上以風帆為動力行駛於東亞沿海的東北方(日本)和西南方(中國東南沿海)之間。
顯然利用洋流走向和季節性風向變化的季風,即使只是扁小小船的倭寇,也可以輕易來往於日本與東南沿海。至於颱風季有多少倭寇命喪東海,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當然也不會去關心的。
二、複雜的地形更利於小股倭寇迂迴作戰相比于山東和蘇北一望無際的平原,浙江和福建簡直是地無三里平。
中國的正規軍極其擅長平原作戰,面對單兵能力較強的倭寇,並無任何障礙和難度。
然而在東南,高低不平的山區和複雜的海岸線間,百姓依山傍海而居。倭寇駕舟自海上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各聚落掃劫一空並迅速轉移。待官軍到來,倭寇早已遁去,或藏於老林,或秘於海中小島,完全無法根治。
加上經南宋一代的發展,東南浙江與福建最為富裕,藏富於民的誘惑令倭寇百試不爽。
三、海禁之下,東南海民鋌而走險引狼入室才是罪魁禍首倭寇其實並不可怕,他們不過是失去田地和權勢的落魄武士,對中國的侵擾只是無奈之下的謀生手段。
而正是如此,一些亦盜亦商的明代華人便收留和僱傭倭寇為己用,內賊勾結外鬼共同對沿海進行燒殺搶掠。
這些內賊主要來自浙江和福建,如海澄二十四將,當然像徽州的王直則是典型的商人。他們和倭寇達成了共同的利益鏈,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海禁的不滿,只是這種代價實在太大。
後世華人在面對同樣的海禁時,其實也採用了同樣的方式,只是少了倭寇這樣規模的組織和人群。
倭寇以福建和浙江為目標,正是瞄準了當地經濟文化發達,山高皇帝遠;民間嚮導充足,航海成本低,是獲利風險最小的買賣之選。
-
6 # 蘩樹簡評
謝邀,一方面,浙閩地區本來靠日本就近,加之閩浙地區海防沒有蘇魯地區強,蘇魯地區向來都是明朝統治的重要根基地區,都是重兵部署區,所以倭寇難有作為。至於廣東地區,距離也比較遠,補給也需從浙閩地區獲取。個人覺得,就近設遠和避其鋒芒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回覆列表
首先要糾正提問裡的錯誤,誰說明朝中後葉的倭寇進犯,“較少選擇”江蘇和廣東?
事實是,在明朝中後期的“嘉靖大倭亂”裡,江蘇和廣東,都是飽受倭寇侵擾的重災區,比如江蘇,在嘉靖三十年以後,幾乎年年遭到倭寇的侵擾,嘉靖三十一年五月,蘇州松江等地都被倭寇荼毒,好些村鎮被焚燬一空。嘉靖三十二年時,揚州淮安等地也慘遭侵擾。嘉靖三十三年和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兩次燒殺到蘇州城下,四十名倭寇甚至一路從浙江殺到了南京。正是因為江蘇越演越烈的倭患,當時的南京中軍都督府僉事萬表,才憤然請少林僧兵助戰,開始了少林武僧的抗倭傳奇。
而比起江蘇來,明代廣東的倭患,也是同樣慘烈。甚至在浙江福建的倭寇基本肅清後,廣東倭寇的氣焰卻更加熏天。嘉靖四十三年時,廣東潮州一地的倭寇,數量就有兩萬人之多。另外還有盤踞南澳的海盜吳平,麾下同樣有上萬倭寇。直到明朝調集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部,對這些倭寇進行強力打擊,才終於在安南萬橋山(今越南境內)將其徹底滅殺。也同樣隨著廣東倭寇的覆滅,中國東南沿海,才從此再無大規模倭患。不過相比之下,明朝初期曾是倭寇侵擾重災區的山東沿海,明朝中期後的倭患,卻相對非常少。哪怕是“嘉靖大倭亂”時代,山東被侵擾的次數也不過三次。這其中的原因,首先因為明朝在遼東和山東沿海,水師力量相對較強。由於擔負著遼東防務交通的任務,比起東南沿海海防廢弛的局面,山東沿海的水師相對完整。而且嘉靖三十二年時,擔任山東防倭署都指揮僉事的,正是未來的明朝戰神,時年二十五歲的戚繼光。在他的大力整治下,山東沿海的巡防十分嚴密,幾次倭寇侵擾,都是剛登了岸,基本就被打跑。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明朝中後期的倭寇,都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幾省?具體說來,有如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葡萄牙殖民者與倭寇的合流。自明朝正德年間起,葡萄牙殖民者就多次侵擾廣東沿海。雖然明朝水師付出了很大代價,終於將葡萄牙艦隊重創。但不死心的葡萄牙人,很快又找到了新辦法:與倭寇合作。
於是,從明朝嘉靖年間起,大批的葡萄牙火槍火炮,都陸續輸入到日本去,葡萄牙人一邊賺了大錢,一邊又在倭寇侵擾時,主動給倭寇當帶路黨。甚至坐地分贓。比如浙江的雙嶼島,就是葡萄牙人與倭寇合作的產物。他們在島嶼上修築堡壘工事,大搞走私劫掠。甚至還修起了教堂,一起在中國的土地上,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有這樣穩定的合作伙伴,倭寇的裝備水平,當然就直線升級。再來中國打劫,也就直奔葡萄牙人出沒極多的地方,一起在中國荼毒千里。
但更重要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幾個省份,水師防務的廢弛。
雖然在明朝中期後,海防廢弛是沿海各省都曾有的情況。但是北方的山東與遼東沿海,情況相對比較好。畢竟毗鄰北方要衝,特別是山東沿海的艦船,有時更要擔負往遼東運輸糧草物資的重任,所以海防馬虎不多,艦船水師也相對完整。小規模的倭寇,基本不敢靠近,大規模的倭寇呢?打劫成本也太高。自然不怎麼來。
但是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就不同了,這四省自明朝中期起,當地的衛所衰退就嚴重,明朝設立在這裡的官營造船廠,也基本剩下個空殼子。比如明朝嘉靖年間,要建造出使海外的封舟時,南京福建幾個省的官營船廠,竟然連工匠都找不齊。造船任務只能轉包給民間船廠。造船都成這樣狀況,水師也就可想而知。《明實錄》記載,嘉靖大倭亂前,浙江賬面上的四百艘大船,幾乎全沒了影。廣東水師的兵力,比正德年間縮水了一半。衛所士兵更大量逃亡。看上去森嚴的沿海防務,全都是空架子。海防成了空架子,又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對於兇殘的倭寇來說,當然就好似一盤肥肉。於是兇殘的大倭患,就這樣荼毒東南。
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計程車紳豪族,與倭寇的可恥勾結。
事實上,比起明朝初年倭寇主要由日本人構成的狀況,明朝中後期,特別是嘉靖年間的倭寇,成員卻是魚龍混雜,領頭的汪直吳平是華人,成員除了日本海盜,還有葡萄牙甚至越南的匪徒。如此特殊匪徒,背後自然有東南沿海士紳們的支援,由於明朝海禁政策的僵化,這些士紳們趁機透過資助扶持倭寇團伙,趁機大發橫財。與他們同氣連枝的朝中官員們,則在京城大肆鼓吹“海禁”,也免明朝開放民間對外貿易,妨礙他們的財路。
如此一來,東南的倭亂,也就成了惡性迴圈,而更為可恥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些沿海士紳們不但扶持倭寇,甚至對抗倭的忠臣良將,進行各種構陷打壓。比如著名的雙嶼島大戰時,名將朱紈本已成功拔除倭寇據點,正要乘勝追擊時,這些沿海“精英”們,立刻指使朝中親信們顛倒黑白,胡說被朱紈剿滅的葡萄牙人是“貢使”,朱紈殺掉的那些嗜血倭寇匪徒,都是無辜百姓。可憐悲憤自殺的朱紈,臨終留下振聾發聵吶喊:去外國盜易,去中國衣冠之盜難。
直到後來更為狠辣的名臣胡宗憲,一手挑起東南抗倭重擔,首先對這些“衣冠之盜”進行兇狠打壓,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們,這才有了大展拳腳的平臺,從而乾脆利落剿滅倭寇。其中的真理,至今,值得深思。參考資料:《明史》、《紀效新書》、《籌海圖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