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異鄉橄欖樹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作《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清人

    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

    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

    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全詞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讀來令人蕩氣迴腸,平添萬千感慨。作者在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中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恆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彷彿感覺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彷彿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並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恆的價值。

    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態,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時間總會在奔騰不息中沉澱下些許的永恆。與其在百年人生的短暫虛幻中嘆息沉淪,患得患失,不如於秋月春風中把一盞濁酒,守一份淡泊,醉臥青山,笑談古今!!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與解縉,徐渭並稱“明朝三才子”。“大禮議”事件中因得罪世宗,而遭貶雲南,終老於戍地。作品有《升庵集》。

  • 2 # 侃神

    楊慎是明武宗時期,蜀中狀元,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其父楊廷和亦是朝中大員,家底豐厚,家風良好。

    楊慎初在翰林院修撰《明武宗實錄》,“文章克稱乎科名,慎修允協乎名字”這是在修完《明武宗實錄》後,吏部對楊慎的評價。

    楊慎德如其名,直言敢諫,可是皇帝並不採納和理會他的任何直諫,心灰意冷的楊慎因此辭官回家。

    楊慎雖離開朝廷,其父楊廷和因擁立新帝有功,被召回朝廷,擔任新帝的經筵講官。而楊廷和又因為和新帝在“大儀禮”的問題上矛盾嚴重,最後致仕歸家。

    楊慎在楊廷和離開朝廷後,依然在“大儀禮”的問題上多有置喙,最終也慘遭發配。

    被髮配後的楊慎,致力於學術著作,皇帝在多次大赦中卻沒有赦免他,直至終老。

    《臨江仙》這首詞正是楊慎在如此環境中寫下的,追憶往昔的功名歲月,乏善可陳,試看多少英雄,江上功業成敗無數,盡如江水流去,留在漁樵笑談中,而自己留下的是落寞,是懷才不遇,是棄之不用,功名不就,不如臨江漁樵,成一代文宗美名。

  • 3 # 畫說吧

    這首臨江仙,就一句話:是非成敗轉頭空。虛無主義一目瞭然。滾滾長江東逝水是空流;英雄人物最後不過一堆黃土是空;青山夕照,春花秋月,不因人的不同而不同,也是空;白髮漁樵湊在一起說說過去,你死我活的所謂英雄奸雄,都不過是後世的談資,還是空。都是空的,你還爭什麼爭?算了把,吃吃喝喝,挺好!

  • 4 # 西山詩家國

    這首詞因為選錄為《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主題曲,才被今人熟知。

    全詞氣勢磅礴,況味深沉,或激昂、或低沉、或淡泊、或滄桑,悲喜交織,時空轉換,句句入心。

    非經歷滄海桑田、世情冷暖,不足以深解其味。

    原文與賞析

    【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一句群以‘滾滾江水’比喻歷史大潮的洶湧驚駭,以‘東逝’比喻歲月流逝的不可逆轉,以‘浪花’比喻不斷湧現又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浮沉興衰’。

    然後,透過‘江水奔流不歸’的自然規律,暗寓‘光陰不可追、英雄一時’的道理,從而,引出了‘是非成敗’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的感慨。

    第二句群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構思十分巧妙。青山是亙古不變的,人生也不過是幾萬個日月更替的短短過程。

    作者在這兩句用自然之永恆來反襯人事之短暫,引發對人生價值的探索和思考。

    第三句群中,作者分別化用蘇軾、陳與義的詩詞,以一個經歷了人間風霜雪雨的過來人的身份,勸慰世人看開世間名利、紅塵是非。

    哪怕高居廟堂,哪怕英雄一世,哪怕名利全收,都不過是春風一場、秋月一鉤。與其熬心費力、經營算計,何如做一個遊蕩山水之間的漁子樵夫呢?

    其實,這人間的悲喜仇恨,一壺濁酒已足以慰解了!

    最後一個句群是對全詞的總結。作者以曠達、開闊的胸懷,淡看人生沉浮、世事興衰,表達了一種不得不豁達而又悲涼的無奈感嘆。

    中心思想

    全詞慷慨悲涼,充滿了天人交感的人生哲理,意味無窮且深入人心,讀來不僅有蕩氣迴腸之感,更有若有所失之悵。

    非經歷人生大浮沉者,不足以為此詞!

    在整個上片,作者透過暗寓來點名人生不過一場大夢,透過對比源長的歷史和不變的江山,勸慰世人時光有限應好好珍惜,看開虛名浮利。

    在整個下片,作者繼續延伸‘得失成敗不過是身外虛名’的話題,透過‘春風秋月’的對比,揭示了歲月無情、人生有限的人生哲理,刻意淡化沉鬱悲涼的歷史厚重感,以此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歷盡千帆的人生感悟

    創作背景

    這首詞可以說是楊慎對自己跌宕、悲涼人生的深切感悟。

    楊慎乃明朝三才子之首,聲名學問在解縉、徐文長之上。其父楊廷和是內閣大學士,11歲寫近體詩,24歲中狀元,29歲位居翰林之首,36歲因其傲骨而得罪嘉靖皇帝,被髮配到雲南充軍。

    他在被押解到湖北江陵時,看到一個漁夫和一個柴夫在江邊煮魚喝酒、談笑風生,心中突然感慨,當場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這首詞比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晚了88年,後被清朝的毛宗崗放入《三國演義》作為開篇之詞,從而名傳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母乳一次吃150毫升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