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海良書法藝術

    老實人為什麼總是不成功?來看看你身上有沒有這3點

    清朝晚期,是華人噩夢的開始。清政府的沒落,導致了我們的國家一步步衰退。歷史不堪回首,但在那個時期還是出現了一些有才能的人,他們力挽狂瀾,但也始終改變不了中國的命運。其中,就有曾國藩。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的言論流傳至今,到現在還讓人受益匪淺。我們來看看曾國藩說:老實人為什麼總是不成功?來看看你身上有沒有這3點!

    第一,說話太直接,情商太低。說話直接,看似說明一個人的坦誠。如果是小孩,大家會說你童言無忌,小孩子說的話就很直接,但是大家會覺得那是一種可愛的表現。作為一個成年人,在社會中就要遵循遊戲規則。說話要講究方式,特別是批評的語言和建議。誰都喜歡被誇獎,不喜歡非常嚴厲的批評。就算是批評也講究很多的技巧和水平。很多人不注意這點,覺得只要是實話,說出來就行。實話也需要講究方式,說話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學習。

    第二,個性分明,非白即黑。老實人其實也是一種自命清高的人。他們有很好的品行,不願意與他們認為不好的人為伍,所以,難免會讓自己變得很孤立,圈子很小。其實,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黑白兩種色彩。有些人有很多的缺點,但是優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需要看到社會的很多面,才能更好的駕馭遇到的問題。出淤泥而不染,比只站在池塘邊看著要好很多。我們要在保持自己良好品行的前提下,很好的適應社會。

    第三,缺乏自己的個性。個性這個詞現在很受寵。人們崇尚個性,是因為大家不喜歡千篇一律的東西,希望有所創新。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只是我們傳統的教育讓人隱藏自己的個性,先講究共性,再說彰顯個性的事。這樣的結果,就讓大家逐漸忘記了個性是什麼樣子的。其實,也就是說遇到問題的時候,有自己的主見,不要總是隨大流。你已經是成年人,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為什麼不能為自己而活?

    以上這三點,你有沒有對號入座?老實人誰都喜歡,但是老實人也要底線,不要讓別人覺得你的好理所應當,你的好要略帶鋒芒!看了這三點,是不是覺得老實人不成功也是有原因的?但願曾國藩的觀點可以幫到你!

  • 2 # 新知傳習閣

    曾國藩是晚清的重臣,也被稱為近代第一完人。既然被稱為完人,那麼在立言立德立功這三方面都可以說是有很大成就的人。《曾國藩家書》更是近年來被廣為傳播的一本書,很多人都把它當成教育子孫後代的樣板。

    曾國藩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曾紀澤,一個叫曾紀鴻。但這兩個兒子後來的成就都沒有曾國藩大,尤其是小兒子曾紀鴻,很少為人熟知。那麼這是不是就代表曾國藩的家教並不成功呢?

    應該實事求是的說,曾國藩整個家族的成就還是非常大的。截止目前為止,曾國藩家族的後人中有數百位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散佈在海內外多個國家。

    這從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曾國藩家教的成功,用戴逸老先生的話說:大家族出來的人,氣質都很好,做事非常有分寸,為人謙和樂於助人。家風家教是那種看得到也感受得到的東西,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

    曾國藩的大兒子早年夭折,曾紀澤就成了長房長孫,也成為曾國藩的重點培養物件。曾國藩曾經在家書中寫道,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對天文學和西方數學瞭解甚少,書法上沒有什麼成就。他把彌補這個缺陷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曾紀澤的書法自成一體,曾紀鴻的數學成就也非常高。

    曾國藩對晚清的政治是非常失望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再去做官,尤其是不要做大官。曾國藩從小就跟隨自己的父親學習四書五經,但鑑於他的父親學藝不精,教育方法不得當,走了很多彎路。

    曾國藩從5歲起就開始讓自己的兒子開始讀書,但他專門強調不能死記硬背。曾國藩讓私塾先生把每一篇課文都講透,讓自己的兒子弄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再去背誦。

    曾國藩整個家族的發跡也是從曾國藩的這個時候開始的,他的爺爺創造了家族的發家史,讓整個家族有了田地,可以維持基本的生存。從他的父親開始苦讀四書五經求功名,但他的父親只考中了秀才,曾國藩則更上一層樓考中了進士,並且成為朝廷重臣。

    曾國藩作為長房長子,必須扛得起振興整個家族的重任。在他的家書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教育自己的兄弟們要刻苦讀書,做當地的模範。

    但曾國藩的兄弟們很難理解他的要求,兄弟們之間關係也並不和睦。曾國藩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兒孫身上,對自己兒子的教育花了大功夫,甚至親自編寫教材。

    曾紀澤天分很高,但曾國藩不希望他去讀八股文。後來在家人的強烈要求下,曾紀澤只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並沒有考中。曾國藩並沒有怪罪他,並把他叫到自己的身邊親自來培養。

    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老朋友汪雙池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他一邊讀書一邊打工,在文化上的成就非凡,遭到了真正的人生快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夠走這樣的路,而不要重複自己年少時心酸的科舉之路。

    曾紀澤到了曾國藩身邊後,曾國藩重點培養他持重的君子風範,要求他做人要厚重,並且要勤勉。每天都親自佈置一些書籍讓他去讀,晚上父子倆坐在一塊交流對這本書的看法。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安排曾紀澤做一些幕僚的工作,到曾國荃的身邊去了解軍事,熟悉實務。不管是曾國藩還是曾國荃,都對曾紀澤非常器重,也非常賞識。

    曾國藩對自己兒子的培養著重在於經世致用,磨練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而不是做一個書呆子。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即便放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在曾國藩的要求下,曾紀澤重點學習英語,把它當作學習西方世界的工具。在這一點上,曾國藩非常具有先見之明,他認為清政府的官員根本就不瞭解西方,整天都在盲目自大。

    在曾紀澤11歲的那年,家人為他捐了一個廕生,可以入朝為官。但曾國藩卻把它放在自己的身邊兒來歷練,直到曾國藩死去,在慈禧太后的親自安排下,曾紀澤才開始負責清政府的外交事務。

    在中法戰爭中,曾紀澤和法華人的談判非常強硬。他聲稱,關於領土問題寸步不讓,就算暫時打敗了,清政府也會一直打下去。直接替清政府挽回了幾百萬兩銀子的賠償,也讓法華人不敢小看清政府。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崇厚代表清政府和俄華人談判。因為他不熟悉西方事物,稀裡糊塗就上了俄華人的當,把很多領土和權益都出讓給了沙皇俄國。

    訊息傳到北京後,一片譁然。曾紀澤受命出師人俄國,他曾經成為駐英法的大使,非常熟悉西方外交方面的規則。在逝去一年多的談判中,他堅持原則問題不讓步,在小細節上給俄羅斯人一些甜頭,最終不辱使命收回了被俄羅斯佔領的5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1890年, 52歲的曾紀澤去世,被追贈為太子少保,可見他一生的功業受到了清政府的認可。從上邊我們就能看出,曾國藩的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

    當然曾國藩的小兒子曾紀鴻 從小就得不到父親的喜歡,但他的西方數學功底非常紮實。後來在家人的逼迫下不得不參加科舉考試,數次都沒有考中,最後在33歲的年紀鬱鬱而終。如果他能夠活得更久,或許會成為一個專業人才,有可能是數學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製熱風機噠噠的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