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秀出風采

    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偉大的。從古至今,無數作品讚揚母愛。父愛雖然也偉大,但男性的職責決定了他與孩子的交往、交流等相處的時間比較少。絕大多數父親也比較粗心大意。所以孩子對父親的愛就沒有母愛那麼深,感受不深,當然寫不出來好詩詞了!

  • 2 # 坐看雲天風起時

    謝邀。不要說古代,即使是現代的詩歌,也是歌頌母親的比歌頌父親的要多!更何況是在中國古代這個講究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呢?父親的職責往往是在外奔波勞作、掙錢養家,與自己孩子相處時間較少;而母親則是在家要照顧老人兒女、洗洗涮涮,與孩子朝夕相處,在孩子心目中自然母親更親近一些。同時做父親的性格比較粗獷,更希望孩子獨立,往往扮演的是“嚴父”角色,而母親一般來說感情細膩、呵護有加,往往是“慈母”的形象;況且古人的壽命相對都較短,而男人的壽命往往更短,許多詩人在幼年時就喪父了,比如說孔子、孟子,到後來韓愈、歐陽修,范仲淹等,所以自然會歌頌把他撫養大的母親;當然,不論是歌頌父親還是歌頌母親詩歌,都是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去寫,在古人心中,“孝”是第一位的,無可替代,這其實才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圖片來自網路)

  • 3 # 抱庸詩書

    題主有心,所言非虛。歷數唐詩宋詞,直謳父愛的確實不多,而詠母愛之詩並不鮮見: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誰氏子》;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唐·孟浩然;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唐·白居易 《母別子》;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宋·王安石《十五》;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元·王冕;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清·黃仲則《別老母》。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言及謳頌母愛詩,僅憑孟郊一首《遊子吟》便傳唱千古,相比之下,詠父之詩寥寥,更無相與匹。

    亊之畢至,理有固然。抱庸孤陋,淺說一二。

    (1)古人敬父母,併為雙尊,入詩入詞也多是伉儷不分的。如“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哀哀父母,生我何瘁”――《小雅·蓼莪》;當日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父憐母惜摑不得,卻生痴笑令人嗟――盧仝《示添丁》;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過遼水》。

    (2)父位極尊,多諱,不敢輕易入詩。古時的三綱五常近乎天條鐵律,是不容有絲毫撼動的。其中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第二條父為子綱,而非母為子綱,第三條夫為妻綱,母為父妻,地位有殊立見。

    (3)父系社會,母崇無才便是德,天下母親皆略如此。而父親則不同,身系家族聲望,位承門楣高低,古時詩人斯文好面子,不少出身寒門,其父輩多從亊農桑,家境貧寒,亦無甚可詠。

  • 4 # 詩意江湖

    古代詩詞中描寫父愛的確實比較少!

    古時候哪怕是現代,父親對家庭的付出都是在外勞務,孩子見得少。而母親不一樣,常常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感受最為真切!

    2017年06月18日,父親節。想念在外工作的父親,以父親為題材一口氣作了五首小詩,分享如下:

    ▲我的爸爸

    《父》之一

    身為家中長子,

    處處懂得謙讓。

    家裡積蓄不夠,

    沒上幾年學堂。

    機會讓給兄弟,

    臉上照樣有光。

    腦子沒啥學問,

    內心依然敞亮。

    201706180900

    ▲我的爸爸

    《父》之二

    一年四季,

    在外忙碌。

    偶爾回家,

    也是小住。

    201706180820

    ▲我的媽媽和爸爸

    《父》之三

    前世修來福分,

    娶到村花姑娘。

    脾氣不怎麼好,

    至少長得漂亮。

    家裡一把好手,

    過得有模有樣。

    201706180835

    ▲小時候的我

    《父》之四從小外出打工,生活何等艱辛?不管再苦再累,養活子女二人。201706180910

    ▲妹妹小時候

    《父》之五

    感情遇到挫折,

    父親與我細說:

    人要學會堅強,

    不然能幹什麼?

    姑娘必須得追,

    不管代價如何。

    男人能屈能伸,

    臉皮厚點即可。

    201706180815

  • 5 # 三上詞話作者

    冰心先生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父親,從自然法則上講,也許給孩子有意授予的是一種疏遠。父親是剛性的;母親是柔性的。母親看孩子是牽著手,防止跌倒;父親看孩子是望背,看如何跌倒爬起。這個距離是在可掌控的範圍,若有需要,可及時得救助。這是出發點不同,因為母親是讓孩子走一步算一步,父親是培養孩子靠自己怎樣走得更遠。所以,父親往往被誤解。古人好多詩人,身為父親,又誤會父親,也許是身在廬山,又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緣故吧!

    訴衷情近

    父 親

    遠山望闊,岸立威儀自始。從前談笑言聽,無故淚弾不利。窺見共燈花瘦,幾夜蒼華,隱隱沾襟淚。

    遊天地。血湧胸中趄意。淡然情緒,面背相迴避。尋常事。託心客意,行吟壟上,佇望鄉里。筆走秋風醉。(1)一一一一一一一

    (1)《三上詞話.詞譜》卷中,中國書店,2016年,第224頁。原聲填詞,詞譜詞例。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6 # 吳季玄

    《詩經》裡舉母親而不舉父親的例子並不多,基本都是父母並舉。

    如:

    《泉水》

    出宿於泲,飲餞於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鴇羽》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這當然並非都是寫父愛母愛,而是由此可見,在詠及父母時,並未省略為後來的單一的母親意象,是父母並舉的。

    到漢代以後,儒學立為官學,忠孝被再三強調。

    如:李陵與蘇武作別歌: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孔雀東南飛》裡也說:「堂上啟阿母。」

    為什麼都是阿母,老母,而不是老父呢?

    這裡面一方面有女性比男性平均壽命長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一面則是文化因素:以贍養長輩而標榜“孝”道計程車人,他們大多是父親去世的早,從小孤弱,母親撫養成人,故有贍養老母以報慈恩。比如《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就是贍養祖母。

    反之,如果父親尚在,這個贍養義務就顯得不是那麼必要和緊迫。因為自古士階層的封閉性質,士大夫的父親往往也是士大夫,社會地位優越饒有田產,沒必要兒女親自侍奉衣食。

    吟詠父愛,就顯得不如孤兒寡母的劇本感人。

    好比李陵的父親李廣在世時,有李陵什麼事?輪得著他一個小孩子來奉養老母。只有在父親去世以後,作為家族中的成男男性,才有奉養老母的責任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桔子堪稱水果之中的寶貝,它和什麼一起不能吃?